製造業限制「清零」 醫療領域試點擴大 中國對外開放更進一步

2024-09-09     第一財經

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

9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下稱《負面清單》),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

與2021年版相比,2024年版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刪除了製造業領域僅剩的2條限制措施。本次修訂後,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的限制措施由31條壓減至29條,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製造業是我國開放最早的領域,也是市場競爭最充分、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最緊密的領域。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充分彰顯了我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願和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我國將依託自身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支持中外企業交流合作,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羅蓉表示,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是我國穩步推進位度型開放的生動體現,對製造業開放具有標誌性意義,向世界宣示了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此舉意味著外資企業在製造業領域將可以實現自由投資,並享受與國內企業同等的待遇,勢必會為外國投資者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更大的市場機遇。

中國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近年來,我國不斷放寬外資准入,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兩個清單的限制措施分別由93條、122條縮減至31條、27條,在製造業、採礦業、農業、金融業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其中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製造業領域限制措施已於2021年率先實現「清零」。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告訴第一財經,製造業限制措施「清零」,意味著內外資在准入上不再有任何區別。這也是在自貿試驗區進行試點後向全國普及推廣的一步,「這是水到渠成的,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的能力和水平又進一步,也符合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訴求」。同時,中國正處於從全球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的過程中,因此不僅要加大研發、增強技術含量,還需要擴大開放、引入全球標準,這也是成為製造業強國的需求所在。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形勢下,出台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將有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國內市場良性競爭;也將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促進國際合作、互利共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王曉紅認為,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充分體現了中國積極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通過超大規模市場吸引全球製造業跨國投資,讓跨國公司分享中國市場紅利,同時發揮跨國公司的內引外聯作用,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季劍軍撰文分析,當前,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對製造業實施外資准入限制,甚至部分發達經濟體仍然對製造業實施一定的外資准入限制。

季劍軍表示,《負面清單》取消了製造業最後2條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標誌著我國製造業的開放水平不但在發展中國家中明顯領先,甚至高於相當一部分發達經濟體,是履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一承諾的最生動表現之一。

在季劍軍看來,《負面清單》有助於形成積極吸引外資的政策合力。近期,我國政府圍繞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在強化要素保障、維護公平競爭、便利人員流動等方面出台了多項政策措施,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負面清單》通過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與上述各項政策共同構建了覆蓋外資企業投資活動「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性政策體系,能夠更好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鞏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信心,促進其在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

服務業准入進一步放寬

在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全面「清零」的同時,服務業准入也進一步放寬。

9月7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併購公立醫院);同時,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以用於產品註冊上市和生產。所有經過註冊上市和批准生產的產品,可在全國範圍使用。

「和製造業一樣,服務業的開放力度也是越來越大。這個過程是一直朝前走的,不會後退。」白明表示,從中國市場的需求而言,隨著老齡化和消費升級的推進,老百姓越來越重視健康,在這種情況下放開外商獨資醫院的設立,在特定區域開放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醫療機構,可以更好地滿足老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4年,原國家衛計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正式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內的七個省市通過新設或併購方式建立外資獨資醫院。

「根據此次《通知》,開放的尺度、範圍較以往更大、更廣了。」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一強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近些年,中國對外商投資醫療機構的政策有所收緊,其中港澳台服務提供者的投資行為暫不受影響。《通知》發布後,將有利於吸引港澳台之外的更多境外資本。

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官張宇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從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到該份通知發布,都釋放出「中國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外資」的友好信號。如果後續配套措施能夠及時出台,將增強全球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

「探索如何在生物科技、醫療健康領域吸引外資,在當下是一個非常具有時效性的話題。」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和執行理事長蔡江南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一方面,當前內需恢復還面臨壓力;另一方面,作為高新產業,中國生物科技還面臨外部的鉗制,這會對外資在華投資信心造成一定衝擊。面對上述不確定性,中國政府更需要向外資和外企釋放積極信號。

蔡江南表示,細胞與基因治療等領域是當前醫學界聚焦的重點前沿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但過往因政策限制,這一方面的投資潛力並未完全釋放。外資的加入,有望為中國生物科技發展帶來更多資金、技術和人才機遇。

不過他也坦言,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有限。從需求來看,目前中國高端醫療需求體量不大,而外商投資領域恰恰聚焦於高端醫療。

有業界人士也持審慎態度。此次政策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寬,但在數據、個人隱私保護和境內外聯通,以及先進療法的技術轉移、IP保護等方面還期待看到更多積極措施出台和落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f8e0eda12c52744697a794b43103f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