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億票房,他在九月一戰成神

2023-09-16     視覺志

原標題:60億票房,他在九月一戰成神

先來插播一條消息,小視in&on直播專場來啦,超多漂亮實穿的國貨高品質衣服,直播間專屬價,百元搞定大牌質感!點擊下方即可預約,大家一定要來直播間看細節,還能順便學學穿搭小技巧

這位穿西裝、打領帶、目光如炬的「死神」奧本海默,是真火啊。

口碑,世界通吃。

IMDb8.6,爛番茄新鮮度93%;國內豆瓣開分8.6已經不低,現在40萬人評價後評分不降反升,穩定在8.8。

票房,高歌猛進。

在全球斬獲9億美元,榮登今年全球票房排行第四,僅次於《小丑》,成為影史第二賣座的R級片。

這樣的口碑和成績,放在其他導演那夠吹一輩子。

但放在諾蘭這,9億美元也就那樣。

8.8分?不好意思,只能排在第六。

近幾年的好萊塢大片,口碑越來越差,票房越來越撲。

但諾蘭,卻再一次坐穩了「諾神」的稱號。

實拍狂魔

《奧本海默》改編自凱·伯德和馬丁·J.舍溫合著的《奧本海默傳:「原子彈之父」的美國悲劇》。

在採訪中,諾蘭提到了使自己下定決心拍攝《奧本海默》的時刻。

「在進行原子彈試爆之前,奧本海默和他的工作團隊就面對了一個極小的幾率,當他們按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按鈕之後,有可能會燃燒整個大氣層,毀滅全世界」。

這一刻極強的戲劇性,讓他決定把這個「歷史上最重要的男人」呈現在世人面前。

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比尋常的時刻,我想把觀眾帶到那個房間裡,並目睹按下按鈕的一刻。」

這一刻,也是諾蘭再次為電影藝術盜取火種,給好萊塢續命的時刻。

《奧本海默》在內地上映前幾日,諾蘭來國內宣傳,在北京環球影城出席了首映禮。

環球大道水泄不通,連諾蘭給影迷稍顯潦草的簽名都染上了點可愛的味道。

嚴謹也不意味著諾蘭只能有板有眼地做宣發,過山車、吃豆汁,他都沒在怕的。

還有影迷遺憾諾蘭來得早了,再多待幾天就能喝上瑞幸和茅台聯名的「醬香拿鐵」了。

《奧本海默》是他和老東家華納鬧翻後,擁抱環球的第一部作品,對方可以說是給足了「諾神」排面——

拍攝預算+宣發費用超2億美元。

男主基里安·墨菲,「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馬特·達蒙、「驚奇隊長」艾米莉·布朗特作配,連客串的都是「小天狼星」加里·奧得曼、肯尼斯·布拉納。

這種陣容光用錢肯定請不來,他們看中的,是「諾蘭導演」。

如果說奧本海默是人類的普羅米修斯,依靠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那麼諾蘭就是電影的「盜火者」,在真實與極致的影像中來回穿梭。

「IMAX膠片至少可以達到18K的解析度,遠遠超過任何數字成像格式。當你在普通的數字影廳觀影時,你的確也可以領略極高規格的影像;但如果你置身銀幕足夠大的影廳,畫面的邊緣就會消失不見,你會發現自己真正沉浸到《奧本海默》的故事中。」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諾蘭如此形容。

這次,諾蘭還是堅持用膠片攝影機拍攝,且將強迫症發揮到了極致。

這對他來說一點不奇怪,畢竟這位實拍狂魔,總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建立「奇觀」。

《俠影之謎》里,諾蘭融合悍馬和蘭博基尼超跑的元素,實打實造了這輛蝙蝠戰車;

《黑暗騎士》里,「小丑」邊走出醫院邊按下引爆器炸樓的畫面,是攝製組花了3個星期將一座廢棄樓,包裝成了醫院,並且埋下了N多炸點;

《盜夢空間》的第二重夢境中,亞瑟在走廊中失重打鬥的空間也是按照 1:1 實景搭建模型,再運用攝像機的轉動實現;

《星際穿越》為了再現真實的農場生活,劇組提前一年培植了大面積玉米地來完成燃燒場景;

拍攝《敦刻爾克》時,直接在飛機上綁定了一架攝影機完成;

到了拍攝《信條》時,諾蘭買了一架真的波音747,並且炸了它……

據說當時他也很緊張,畢竟只能拍一次。

面對影迷的期待,諾蘭這次依然沒有放水。

就像奧本海默要做無數次原子彈爆炸實驗一樣,為了「無CG」的效果,視效總監進行了大量實驗。

桌球用力互相撞擊、朝著一面牆壁潑灑油漆、調配發光的鎂溶液、用小型數字攝影機以不同幀率拍攝微距特寫鏡頭,進行實驗成像效果。

成功之後,再用同樣的方式在IMAX攝影機上完成拍攝。

不僅如此,曼哈頓實驗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也不用綠幕合成,諾蘭直接建了小鎮,然後實地拍攝。

小鎮建設需要2000萬美元,占據拍攝總預算的五分之一。

但諾蘭非常堅持:「別擔心錢的事,讓我們把想要的東西設計出來。」

諾蘭並非不懂省錢,而是認為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為了給實景搭建騰出預算,《奧本海默》的拍攝時間從85天壓縮到了55天。

更不用說,這些天裡諾蘭還要要帶著劇組飛到紐約、新澤西、伯克利、洛杉磯、新墨西哥州等地拍攝。

所以,在他的片場,不管多大的咖都不能玩手機。

更沒有「房車」,不存在演員拍一個小時累了躺進去休息這回事。

他的堅持,源於他對認定的創作對象的執著。

非科班導演

1970年,諾蘭出生在一個英美結合的中產家庭,父親做廣告,母親當老師,所以經常在英美兩地輾轉。

諾蘭在七歲時就用父親的超8攝影機拍攝了關於自己玩具兵人故事的首部定格動畫,名為「《太空大戰》(Space Wars)」,致敬他看了12次的《星球大戰》。

但諾蘭還真不是純粹的電影科班出身。

1992 年,諾蘭在倫敦大學學院讀英國文學專業。

可在讀書期間還是非常熱愛電影,於是創建了「16 毫米」社團,拍攝了許多以自由的非線性敘事的短片。

他後來被觀眾讚嘆的非線性敘事,就來自於此時。

1997 年,諾蘭的短片《蟻嶺》問世。

鈴聲突如其來,男人神情恍惚,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男人終於發現了獵物:一個不停跳躍的老鼠,但面部與自己一模一樣。

而他的背後,又悄然無聲出現了一張巨大的臉。

短短3分鐘內,他就構建了一個充滿驚悚、懸疑的循環故事。

回首那段拍攝各種短片的生涯,諾蘭說「我一直在進步,從超級八毫米到16毫米膠片,我一直在利用我儘可能得到的一切在拍攝電影」。

是的,別看諾蘭現在是個預算超高的超級大導,創作早期,他也和許多苦哈哈的青年導演一樣,必須得精打細算。

如果用當下流行的知識付費的說法,那這堂課得叫作《諾蘭手把手教你:非科班導演如何成名》。

他拍攝《追隨》時,僅花費了6000美元。

沒辦法,演員都是素人,平常有正職工作,只能在休息時間團聚創作,陸陸續續拍了兩年才完全殺青。

年輕時的諾蘭

但好在,諾蘭剪出來的成片沒辜負眾人的努力。

他通過打斷時間線的敘述來營造懸念,初步展示了自己對於時間的理解,還致敬了一把英國前輩導演希區柯克的《後窗》。

「兄弟&姐妹」是好萊塢獨具特色的導演搭檔模式,像科恩兄弟、沃卓斯基姐妹,都是製片廠體系中生長的仙葩。

諾蘭也有這種意識。

2000年,初探好萊塢的諾蘭,把小他6歲的弟弟喬納森·諾蘭的短片小說《死亡象徵(Memento Mori)》搬上了銀幕。

創作出的影片你們肯定不會陌生——《記憶碎片》。

電影里充滿了有趣動人的小細節,比如片中的紋身店是以諾蘭妻子的名字:艾瑪·托馬斯。

真·請你以的名字呼喚我,沒想到理工男諾蘭玩起純愛來這麼狠。

《記憶碎片》在贏得了 2500 萬美國本土票房的同時,還幫諾蘭拿下了多個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劇本獎。

更重要的是,諾蘭憑此提名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劇本,而這意味著,諾蘭在好萊塢登堂入室。

從未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諾蘭

《記憶碎片》在7 分 41 秒時,主角謝爾比在經過一家漫畫店,看到窗戶玻璃上有蝙蝠俠的標誌。

後來,諾蘭就創作了聞名全球的《蝙蝠俠》三部曲。

那時的蝙蝠標誌,猶如諾蘭的名字要推向全球的一種預言。

「我不是藝術家」

2003 年,諾蘭應華納邀約接手商業漫畫電影《蝙蝠俠》系列的創作,正式打開了他在好萊塢的事業格局。

蝙蝠俠不再是黑暗裡的鈔能力者,而是一位有著宿命性悲劇的英雄。

他在「民風淳樸」的哥譚市執行正義,卻分不清「不被需要的超級英雄」和「邪惡的敵人」到底誰更像小丑。

《蝙蝠俠》三部曲讓諾蘭大放異彩,在製片人為中心、大廠為中心的好萊塢,這是第一次有導演能在超英片前加上前綴。

人們叫它「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作為第一部票房超過10 億美元的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無疑最為破圈。

它的IMDb評分最高時達 9.7 分,一度超越《教父》和《肖申克的救贖》,在IMDb上排名第一。

《蝙蝠俠》三部曲之後,諾蘭表示再也不拍超英電影,他要跳脫出超英片的框架,開始探索自己的全新宇宙。

小李子主演的《盜夢空間》,是諾蘭的試水之作。

他製作的四層夢境層層遞進,主角紊亂的精神狀態,以及不安定的邏輯導向,構成了影片的走向。

諾蘭的「奇想」,來源於嚴謹之外的「偶然」片刻。

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我好多電影都是在汽車旅店裡寫的」。

諾蘭每次要寫新劇本時,就開著車一路出城,也沒有目的地,而是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找一個汽車旅店住下來。

遠離洛杉磯的好萊塢同事,置身於陌生人之中,就像是完成了一次電影與現實的「間離」,讓他靈感爆棚。

《星際穿越》中的劇本原稿是一對父子,但諾蘭在開拍前想到了女兒,才臨時改為「父女」。

因為在外拍電影連續幾個月回不了家,諾蘭對孩子們充滿愧疚。

可每當製片人妻子想退休帶娃,諾蘭都勸她:這電影沒你我拍不了。

因此,孩子們時不時來片場「探班」,也順便客串了電影。

早年,諾蘭的女兒曾在《星際穿越》里客串一個皮卡車上的女孩;而在《奧本海默》中,她則成為了奧本海默幻象世界裡被原子彈輻射後、角質層脫落的被摧毀者。

每個人在影片中看到那一幕場景時,都可以感受到如此悲壯,又如此強烈的情緒。

正如諾蘭所說,「如果你創造了終極的毀滅力量,它也會摧毀那些你親近和珍愛的人。所以我想這是我用最強烈的方式來表達這一點。」

像他這樣知名的導演國內外並不少,比如史匹柏,比如94歲還在拍片的伊斯特伍德,比如國內的張藝謀、陳凱歌。

但比起其他人,諾蘭是唯一一位同時滿足高質量、高票房,又有眾多粉絲的導演。

在爛番茄25周年之際,經過觀眾票選,諾蘭成為「25年來最佳導演」。

部分觀眾認為諾蘭不會寫人物,在情感上太過匱乏,「精於工藝但空洞無物的奇技淫巧」。

諾蘭對自己也有相似的評價:「我是個匠人,不是個藝術家。」

這是自謙,也是諾蘭在商業化與作者風格間平衡間自我定位。

他說:「我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

諾蘭,依舊在路上。

16 / Sep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李尋歡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f6dc5b6e5d9834f626224645aa81a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