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濱州各縣區進士大盤點,哪裡最多你肯定想不到

2019-08-04     碣石觀滄

人人都說自己的家鄉好,說自己的家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但是,如果擺在一起,人與人,縣與縣之間還是有差別的。若比較古代的文化底蘊,我認為以清朝進士的數量來衡量,還是一個比較值得尊重的指標。

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清朝時期濱州各縣共考取進士192名,其中,濱州27名,惠民縣23名,陽信縣15名,無棣縣32名,沾化縣18名,博興縣5名,鄒平縣25名,長山35名,齊東4名,蒲台縣8名。各縣具體名單如下。

濱州共27名,分別是:

1、杜漺,順治四年丁亥科,河南參政。

2、張繼前,順治六年己丑科,知縣。

3、張蜚聲,順治九年壬辰科,工部主事。

4、劉舉士,順治十八年辛丑科,翰林院檢討。

5、王錫輔,康熙九年庚戌科,知縣。

6、王鼎冕,康熙十二年癸丑科,翰林院檢討。

7、張嶐,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知縣。

8、張宣,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知縣。

9、薛堪,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知縣。

10、薛塏,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知縣。

11、張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禮部主事。

12、王蕙生,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13、杜鼒,乾隆二年丁巳恩科,知州。

14、王采珍,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知府。

15、趙永禐,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戶部員外郎。

16、孫益廷,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知府。

17、杜堮,嘉慶六年辛酉恩科,太傅,諡號文端。

18、杜受田,道光三年癸未科,傳臚,協辦大學士,諡號文正。

19、杜喬羽(此字左喬右羽),道光十五年乙未科,侍郎,山東團練大臣。

20、張鳴曉,道光二十年庚子科,知縣。

21、杜翰,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軍機大臣。

22、杜受履,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知縣。

23、杜庭琛,咸豐十年庚申恩科,翰林院編修。

24、游百川,同治九年壬戌科,倉場侍郎。

25、王家麟,同治二年癸亥恩科。

26、王成德,同治十年辛未科。

27、杜賓羽(此字左賓右羽)光緒十八年壬辰科,知縣。

註:有資料記載郭允升,康熙十八年己未科。

惠民縣共23名,分別是:

1、李之芳,順治四年丁亥科,大學士,諡號文襄。

2、孫根深,順治四年丁亥科,知縣。

3、王篤慶,順治六年己丑科,工部主事。

4、俎如蕙,順治十八年辛丑科,知縣。

5、張麟文,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知縣。

6、張盤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

7、李甡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入選翰林院。

8、李沐,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

9、俎可嘗,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

10、馮雲會,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知縣。

11、張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翰林院檢討。

12、馮怡,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知縣。

13、李壽澎,雍正二年甲辰科,禮部郎中。

14、王雲銘,雍正五年丁未科,浙江按察使。

15、李本樟,雍正十一年癸丑科,池州知府。

16、馮懙,乾隆二年丁巳恩科。

17、馮惀,乾隆二年丁巳恩科,知縣。

18、王承廣,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知縣。

19、李師敏,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台灣府知府。

20、李亨圻,嘉慶元年丙辰科,知縣。

21、袁溥,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刑部主事。

22、李鈞策,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知州。

23、張元亨,道光十八年戊戌科,知縣。

陽信縣共15名,分別是:

1、史崇恂,順治十二年乙未科,知州。

2、陳龍驤,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知縣。

3、王政,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知縣。

4、丁啟豫,康熙六年丁未科。

5、張益亨,康熙九年庚戌科,戶部郎中。

6、馬汝基,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知縣。

7、侯封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通判。

8、李掌園,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翰林院檢討。

9、朱文龍,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知縣。

10、劉公津,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知府。

11、李修行,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12、趙枚,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知縣。

13、齊錫智,雍正八年庚戌科,知縣。

14、勞樹堂,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道台。

15、李敬修,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

註:勞乃宣,同治十年辛未科,京師大學堂總監兼學部副大臣,也可以算陽信人。

無棣縣共32名,分別是:

1、張逸,順治三年丙戌科,兵部郎中。

2、袁浴,順治三年丙戌科,府推官。

3、李道昌,順治三年丙戌科,大理寺卿。

4、王清,順治六年己丑科,吏部侍郎。

5、張為仁,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廣東提學。

6、吳自肅,康熙三年甲辰科,刑部郎中。

7、張可大,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知縣。

8、王秉義,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知縣。

9、吳象寬,雍正癸卯科,知縣。

10、張鏐,乾隆己未科,內閣中書。

11、張映台,乾隆甲戌科,兵部員外郎。

12、吳壇,乾隆辛巳科,江蘇巡撫。

13、查瑩,乾隆丙戌科,吏科給事中。

14、張映漢,乾隆甲辰科,湖廣總督。

15、楊綱,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知縣。

16、吳熙曾,嘉慶六年辛酉恩科,翰林院編修。

17、吳侍曾,嘉慶十三年戊辰科,吏部主事。

18、王惟詢,嘉慶十六年辛未科,浙江按察使。

19、吳式敏,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道台。

20、張洵,道光二年壬午恩科,府同知。

21、吳式群,道光三年癸未科,主事。

22、吳式芬,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布政使。

23、范中行,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知縣。

24、張衍重,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知府。

25、張守岱,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道台。

26、高鏡澄,咸豐二年壬子恩科,知縣。

27、張衍熙,咸豐六年丙辰科,刑部郎中。

28、王文棨,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知府。

29、吳峋,同治四年乙丑科,監察御史。

30、張守訓,光緒六年庚辰科,知縣。

31、張守炎,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府同知。

32、張樹楨,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知縣。

沾化縣18名,分別是:

1、王嶙,順治三年丙戌科,知縣。

2、吳汝為,順治六年己丑科,知縣。

3、閻羹,康熙九年庚戌科,知縣。

4、張曉,康熙九年庚戌科,戶部主事。

5、李南英,康熙九年庚戌科。

6、解九疇,康熙十五年丙辰科。

7、丁暐,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翰林院檢討。

8、李慎,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知縣。

9、房於泗,康熙三十年辛未科,知縣。

10、李頌,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知縣。

11、趙恆祚,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知縣。

12、李厚枚,雍正元年癸卯科。

13、丁望齡,乾隆七年壬戌科。

14、吳湘,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戶部給事中。

15、韓天驥,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知縣。

16、蘇兆登,嘉慶四年己未科,榜眼,福建按察使。

17、范承遜,道光六年丙戌科,知州。

18、蘇敬衡,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探花,四川按察使。

註:李厚枚會試已經錄取,按照規定參加殿試即可中進士,可惜,他未及參加而去世,按照正式規定,不能算進士。

博興縣5名,分別是:

1、欒瑜,雍正二年甲辰科,知縣。

2、曹象恆,乾隆十三年戊辰科,府教授,

3、李菡芳,道光三年癸未科,刑部主事。

4、李夢愚,道光九年己丑科,知縣。

5、李士田,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知縣。

鄒平縣25名,分別是:

1、梁知先,順治三年丙戌科,道台。

2、張萬綏,順治三年丙戌科,知縣。

3、張啟泰,順治三年丙戌科,戶部郎中。

4、成晉征,順治六年己丑科,府同知。

5、劉愷,順治六年己丑科,知縣。

6、李棟朝,順治十二年乙未科,知縣。

7、成瑞石,順治十五年戊戌科,知縣。

8、馬驌,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知縣。

9、張爾奎,順治十八年辛丑科,知縣。

10、韓敬所,順治十八年辛丑科,知縣。

11、劉廣聰,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知縣。

12、張璽,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知縣。

13、孫超群,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內閣中書。

14、劉之蓀,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15、李錦,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知縣。

16、成兆豐,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

17、李廷屏,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知縣。

18、李廷佑,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知縣。

19、李鵬,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內閣中書。

20、李景嵩,嘉慶四年己未科。

21、王禹功,嘉慶十六年辛未科,內閣中書。

22、李鵠,嘉慶十九年甲戌科,知縣。

23、李鴻,道光十八年戊戌科,知縣。

24、李樹澤,道光二十年庚子科,知縣。

25、王榕吉,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

註:有的資料把張啟泰收錄在長山縣。有的資料在順治十六年載有馬光,官監察御史。

長山縣35名,分別是:

1、王楨,順治三年丙戌科,太常寺少卿。

2、李炌,順治三年丙戌科,刑部郎中。

3、鮑開茂,順治三年丙戌科,道台。

4、聶文逵,順治六年己丑科,知縣。

5、李文熙,順治九年壬辰科,道台。

6、朱龍光,順治九年壬辰科,知縣。

7、張木普(此字左木右普),順治九年壬辰科,知縣。

8、呂鳳梧,順治十二年乙未科,知縣。

9、李丕先,順治十五年戊戌科,府同知。

10、吳琯,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知縣。

11、李征泰,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知縣。

12、石譽生,順治十六年己亥科。

13、李生之,順治十六年己亥科。

14、劉縝,順治十六年己亥科,知縣。

15、王俟,康熙九年庚戌科,知府。

16、李予之,康熙九年庚戌科,知府。

17、趙之隨,康熙十五年丙辰科,道台。

18、李斯義,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左副都御史。

19、李其昌,康熙三十年辛未科,雲南學政。

20、石曰琮,康熙三十年辛未科,知府。

21、劉大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

22、劉大輹,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

23、苗耣實,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府教授。

24、袁鎬,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兵部郎中。

25、李本榆,嘉慶四年己未科,道台。

26、徐文驤,嘉慶四年己未科,刑部主事。

27、李師願,嘉慶六年辛酉科,知縣。

28、孫貫一,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道台。

29、劉沄,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知縣。

30、李湘南,同治元年壬戌科。

31、袁恩詔,同治四年乙丑科,知縣。

32、李福田,同治四年乙丑科。

33、焦雲龍,同知十二年甲戌科,知府。

34、袁葉茂,光緒二年丙子恩科。

35、王遂善,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

齊東縣4名,分別是:

1、張夢蛟,順治三年丙戌科,時年72歲,府教授。

2、朱正錫,順治十六年己亥科。

3、張鐸,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府同知。

4、趙鑒遠,雍正二年甲辰科,知縣。

蒲台縣8名,分別是:

1、趙濟美,順治十六年己亥科,廣東學政。

2、李大振,康熙十八年己未科。

3、李柟,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監察御史。

4、邱士彥,乾隆四十年乙未科,知縣。

5、張寶堮,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府同知。

6、蓋鈺,道光二年壬午恩科,府同知。

7、蓋星階,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知縣。

8、劉坦,光緒十八年壬辰科。

註:關於進士的名單,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確鑿的、詳細的資料。因此,該名單並不能確定就是正確的。因為古代進士考試和每個人的情況非常複雜。一是名字,古代人物的名字考證本身就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如惠民縣的台灣府知府李師敏,考試的名字叫李本杞,與實際名字是不同的。二是籍貫,許多的人在考試時,將籍貫遷移到北京,在北京參加考試,當時的官員檔案算作北京人,實際是濱州人。三是御賜。御賜情況本身更加複雜,有賜本科翰林院博士的,有賜本科國子監學正的,還有因事因人臨時決定的。有的資料將御賜算作進士,有的不算。如乾隆皇帝巡遊泰山時,山東選拔士子隨從,八門科目考試,杜堮取得七門第一,由此得以在泰山下參與乾隆的面試,賜舉人。這個舉人身份就是正式的舉人。再如民間通俗說法是咸豐皇帝賜他的老師、太師大學士杜受田的長孫杜庭琛進士,實際是賜貢士,杜庭琛參加殿試才是進士。本文的進士名單,一律不計算御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f-15mwBJleJMoPMd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