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談 | 新文科,提供了一種世界的統一理解圖景

2023-09-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筆談 | 新文科,提供了一種世界的統一理解圖景

筆談 | 新文科,提供了一種世界的統一理解圖景

筆談

新文科建設是近些年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相對於傳統文科,新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機會。無論是文科知識體系形成發展的哲學基礎,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興技術,都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跨學科交流平台和新的研究工具,激發了其研究活力。

原文:激發新文科建設活力

作者 |江 怡、盧德平、喻國明

圖片 |網絡

山西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江 怡

交叉與融合:新文科創新的思想之源

人文學科(Humanities,簡稱「文科」)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結晶,也是人類對自身發展的理論反思。自古以來,文科就是人類各種知識體系交叉融合的產物,是人類思想文化不斷創新的結果。亞里士多德是古代文科的主要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邏輯和形上學是古代知識最終成型與發展的哲學根據。近代科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完成得益於從笛卡爾、洛克到伏爾泰等人最初的努力,而沃爾夫和康德對人類知識的分類則代表了近代知識體系的哲學努力,並勾畫出現代知識體系的基本形態。從人類知識體系的構成與演變歷史中可以看到,文科知識體系的形成發展基礎是哲學,哲學不僅是人類時代的思想精華,更是人類知識交叉融合的重要來源。

自其誕生之日起,哲學就以人類知識交叉融合的方式展現了其思想的魅力。古希臘哲學家們對自然和人類理智的追問充分體現了哲學作為「愛智之學」的明顯特徵,即哲學家們總是使用來自不同學科知識體系的經驗觀察和理論分析,試圖對各種自然現象給出某種統一的哲學解釋,如古希臘早期的各種自然哲學理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造成近代哲學與科學分野的主要原因在於,哲學家們意識到,實驗科學的學科細化導致我們失去了從整體上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世界被科學分隔為不同的研究對象,人類知識也被實驗和數學細分為更為精確的現象描述,缺乏對世界的統一理解圖景。因此,哲學家們則試圖重新確立統一理解世界的模式,無論是自然主義還是邏輯主義,都是為了從各種不同知識分支和學科分野中獲得對世界統一圖景的理解。由此,西方哲學從近代到現代的演變過程,是對人類知識體系進行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科學的學科分野得到了統一的理解方式,哲學也由此重新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地位,最終出現了以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絕對觀念論體系,即試圖用統一的人類精神去解釋和理解這個世界。

然而,哲學的這種統一圖景在現代哲學中遭到了衝擊和瓦解,絕對觀念論的思想體系受到了嚴重質疑和挑戰。伴隨著現代科學的出現,現代哲學重新嘗試以科學研究為模本改造哲學,並完成了哲學中的「語言轉向」,但這一轉向的後果之一,則是哲學研究逐漸演變為一種科學的事業,哲學似乎正在失去傳統的理解世界統一性的學科地位。無論是英美分析哲學還是歐洲大陸現象學,它們都各持一種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研究範式,試圖用分析或描述的方式說明外部世界的變化和意識活動的構成。這就導致哲學學科更為靠近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蒯因提出的「認識論是心理學的一部分」的觀念,已經成為當代物理主義研究的主要口號。不過,這種哲學科學化的傾向也受到許多哲學家的嚴厲批評,特別是來自現象學和詮釋學傳統的哲學家們對英美分析哲學的批判態度,構成了兩種哲學傳統分野的重要標誌,同時,分析哲學內部對「語言轉向」的質疑之聲也此起彼伏。這些都為當代哲學的重新定位提供了新的機遇。這一機遇就是「新文科」(New Humanities)概念的提出。

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重視文理交叉,這被稱為「新文科」的教育理念。這個理念的最初動因是運用現代技術在哲學、文學、歷史以及其他傳統人文科學之中,試圖在現代科學盛行的時代保持傳統文科的歷史地位並賦予它們時代特徵。「新文科」理念在中國得以全面盛行,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一理念完全符合中國當代教育的發展要求,也完全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追求。2019年我國開始實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更是把「新文科」建設任務提上了議事日程。這個任務的關鍵在於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而這正是當代哲學正在完成的主要工作。在這種意義上,新文科建設與當代哲學研究之間就有了更為密切的理論和實踐關聯。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教授 盧德平

新文科的「跨學科」不單純是學科發展問題

作為探索問題的一種視角和方法,「跨學科」一直面臨著支持和質疑兩種聲音,但兩種聲音都存在根本性的學術偏頗。釐清「跨學科」的含義,不但有利於匡正這類學術認知的偏差,而且有助於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設所謂「跨學科」命題的功能和內涵。

其實,學科的發展與「跨學科」是一個可以統一的命題。任何一個學科總是從與人或物相關的基礎問題研究開始的,後續研究將學科的基礎問題引向深入,但也越來越多地轉向了學科關聯的現象層面。這種轉向更好地實現了知識的社會分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知識探究,對社會發展是有益的。從系統和生態的角度看,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各種現象之間都存在這樣那樣的聯繫。對這些現象產生各種各樣的興趣,關注的人群相互訴求信息溝通,學術主體產生跨界好奇心,這些因素都構成了「跨學科」研究的現象界條件。可以說,「跨學科」研究存在現象學意義上的依據。

但是,僅僅從現象的關聯上看待「跨學科」,或基於七彩生態的現象去提倡「跨學科」行動,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1)現象的聯繫本身提出了探究其背後規律性脈絡的學術要求,而這一任務無法通過現象的嫁接來完成;(2)僅僅局限於對現象本身的思考,試圖用甲現象來解釋乙現象,而不從規律本身來探究,就創造不了知識,相反會產生觀點的偏頗和爭執;(3)就學科發展而言,單純現象層面的匯通,會在營造繁榮景象的同時模糊研究的問題,使以史論法為要義的學科界定失去價值,在表面的七彩現象下難以看到學科的實質性發展。

可以看出,「跨學科」需要和學科的實質性發展統一起來。學科的發展,其根本要義是創新,但任何創新都不能脫離對學科基礎問題的研究。基礎問題是學術的本源,也是需要不斷回溯、永遠挖掘的學術礦場。學術創新需要予以學術定位,判定這種創新的價值和意義,其坐標就是學科的基礎問題,而圍繞基礎問題形成的學科又是學術定位的重要準繩。一門學科和另一門學科之間的關係,不僅是通過學科的邊際特徵確定的,更重要的是由圍繞相關基礎問題形成的對象、性質、關係確定的。一門學科的研究可以給另一門學科提供思維方法的啟發,但研究的價值還是要歸攏到具體的一門學科本身。這就說明,「跨學科」和學科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明確而言,「跨學科」是要從其他學科尋找破解本學科重大基礎問題的鑰匙。

學科的發展需要進行研究框架的變革,每一次變革的價值都體現為在基礎問題上尋找到一把新的鑰匙,但學科發展的慣性,以及學科自身向現象界的上浮又對學科的框架性變革產生阻礙。「跨學科」就是求助「他者」學科,從新的鏡像中看待自己的真容。事實上,一定的學科發展周期越長,大量的研究成果越是表現為同一框架下的修補性探索,難以產生認知的啟發和方法論的價值。「跨學科」就是要樹立學科的「他者」意識,從另外一個學科來看待本學科的發展。從另外一個學科的規律性視角,而非從現象組合的技藝來看待本學科基礎問題的新開拓、新延伸、新價值、新意義。這就說明,看待學科的發展,需要從現象層穿行學科的縱深層,認識到學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立體的系統關係,學科譜系是一種縱向和橫向交織的生態系統。「跨學科」要求系統化的學科思維。

這種系統的學科思維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文理各學科之間的關係,也需要我們認真梳理文科各學科是如何形成知識架構,造就認知系統,指引人們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新文科的「跨學科」問題,不單純是學科發展問題,而且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需求問題。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漢語國際傳播的理論重構和政策優化」(16JJD740005)]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喻國明

傳播革命、社會轉型與新文科建設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我們正處在從工業文明時代向數字文明時代過渡的深刻轉型期,期間充斥著熊彼特所謂的「斷裂式發展」和「破壞式創新」。而最新出現的元宇宙與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共同特點是越來越以系統化的方式和生態級意義上的重構在破壞舊世界、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所有網際網路時代出現的新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5G、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正在藉由AGI呈現出彼此協同與融合的趨勢,這是一個全新時代的系統性展開的標誌。所謂「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是我們當下對於網際網路發展的一個頓悟。因此,在一個時代發生重大轉型的時刻,解決「在哪兒做」和「做什麼」的戰略問題要比解決「如何做」這樣的戰術問題更為重要。

深度媒介化社會的「作業系統」

以ChatGPT為例,它是基於語言大模型的生成型、預訓練的人工智慧,具有去邊界、生成式,以及場景性、交互性和參與性等顯著的特徵。ChatGPT作為一項劃時代的智能互聯技術,其突破點在於,以無界的方式全面融入人類實踐領域(通用性),以深度學習的方式不斷為文本的生成注入「以人為本」的關係要素,進而提升了文本表達的結構價值。

從ChatGPT3.5到GPT4,再到其作為自由插件的普及化,AGI正在迅速跨越對於語義世界的整合與價值輸出,迅速成為對於人類實踐全領域、全要素整合的促進者、設計者與運維者,成為深度媒介化社會的「作業系統」。

而AI平台型媒體與已有的社交平台、算法平台的不同就在於,社交平台及算法平台以其開放性、多元性和普適性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功能可供性;而AI平台型媒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價值連接為特徵的通用型價值可供性,留給價值媒介的作用空間被進一步擠壓,促使價值媒介向著高場景度下人們需要的深層次滿足而向著更為垂直和專業的方向深度挖掘。

從古到今,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屬於精英主導型的。而AGI對於人類社會的最大顛覆在於增強人類的平等性,清除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距,打破精英和普羅大眾的壁壘,為作為技術小白和外行的普通人實現了能力的巨大增強(論文、翻譯、編程等)。

AGI突破了資源使用與整合上的能力局限,使每個人至少在理論上可以以一種社會平均線之上的語義表達及資源動員能力進行社會性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對話。這便令普羅大眾能夠跨越「能力溝」的障礙,有效地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法來激活和調動海量的外部資源,形成強大、豐富的社會表達和價值創造能力——這是社會又一次在數字化、智能化加持下的重大啟蒙(社會活力的重啟)。

傳播學的新文科建設

毫無疑問,首先,在AGI的浪潮席捲下,傳播機制發生革命。普羅大眾在內容創新、知識表達、參與對話中擁有更多平等機會和權利。這將引發傳播領域的「換軌」革命:「元點遷移」下微粒化社會傳播模式的改造、傳播機制的重構、傳播重心及指向都將發生革命性的改變(認知格局的打開將成為未來傳播的重點)。

其次,體驗時代即將到來。XR技術的普及與3D全息場景的普遍化引發傳播邏輯中從認知時代的「第三人稱範式」向著「第一人稱認知範式」的轉換,這便是傳播場景的轉換。

再次,構造傳播的核心邏輯進一步「算法化」。在算力、算法和大數據可以覆蓋的絕大多數傳播的構造中,人們對於專業經驗的倚重和信賴將讓位於更加實時、更加精準、更加全面、更加可靠和更加結構化的智能算法,並透過傳播的所有層面和要素的整合,成為傳播發展與運作中的關鍵引擎。

最後,遊戲是承擔未來傳播的「升維媒介」,也是未來社會實踐的主平台,因為遊戲具有如下突出的作為「升維」媒介的特點:它是「知行合一」的新型媒介;它是無縫連接虛擬與現實的媒介形態;它是與未來社會的「圈層化」組織形態最為契合的「島」式媒介;它是提升人們社會探索可能的「預演式媒介」(具有上帝視角的媒介形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視域 | 新文科建設,需回應時代關切

視域 | 「新文科」語境下,文學與知識學如何對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df043c5373fa865790f225d88a3de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