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 | 3D列印,助力精準摘除腹部「大炸彈」

2024-05-14   廣東省中醫院

刁德昌,廣東省中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胃腸腫瘤中心首席專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導師。擅長胃癌、直腸癌、結腸癌、胃腸間質瘤、炎性腸病、腹膜後腫瘤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及綜合治療。

專家語錄:

醫學需要溫度,需要善良,需要人情冷暖。

——刁德昌

腹膜後腫瘤

腹部的「大炸彈」

日前,廣東省中醫院胃腸腫瘤中心利用3D列印模型協助手術,為一名腹膜後巨大腫瘤患者成功摘除腫瘤,患者術後七天順利康復出院。

患者溫阿姨前段時間發現腹部漸漸隆起,不痛不癢,她以為自己發福了,沒有過多理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溫阿姨的腹部越來越大,還感到腹痛腹脹,於是前往醫院檢查。結果CT掃描顯示,她的腹膜後有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巨大腫瘤。

據刁德昌教授介紹,腹膜後腫瘤是一種位於腹膜後一個深且廣的區域——腹膜後間隙的腫物。由於這類腫瘤位置很深,剛開始的時候患者通常沒什麼感覺,只有在腫瘤長到一定大小並開始侵犯周圍器官時才會感到腹痛和腹脹。腹膜後腫瘤的性質多數屬於脂肪肉瘤,這類腫瘤呈膨脹性生長,一般不具有轉移性,其危害主要是會逐漸侵犯、包裹周圍的臟器、或壓迫到其他臟器,使臟器功能喪失而危及生命。這類腫瘤一旦生長起來,多數體積巨大,直徑通常達三四十厘米,重量達二三十斤,最大的重達四五十斤。一些患者的肚子看起來像十月懷胎似的,有的患者甚至肚皮被巨大的腫瘤撐得透亮,青筋凸起(血管怒張所致)。手術切除是治療的唯一辦法,及時且徹底的手術切除是關鍵。

「摘除巨大的腫瘤本來風險已經很大,因為手術突然從身體取走一個巨大的腫物,容易造成回心血液驟減,導致心臟驟停。更麻煩的是,這類腫瘤常常包裹著髂動脈、下腔靜脈等大血管,術中分離時極容易損傷大血管。」刁教授說。因此,腹膜後腫瘤又被稱為腹部的「大炸彈」,需要非常精密的「拆彈」技術來摘除。

3D列印

幫助規劃手術路徑

刁教授表示,腹膜後腫瘤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準確地識別腫瘤與周圍器官的位置關係,在手術前對腹膜後腫瘤的精確解剖關係進行評估至關重要。但一般的CT圖像的二維特性無法全面立體地展示腫瘤和血管。

「現在有了3D列印技術,我們可以將患者進行的CT、MRI等影像學檢查信息,通過軟體精細建模,將病變部位和周圍組織器官按比例縮小,最終列印成實物三維模型。這就可以將CT的二維平面圖像轉化為三維立體圖像,清晰地展示腫瘤的大小、形態,血管走向和形態,以及腫瘤與臟器及血管的解剖關係和侵犯情況,幫助評估受腫瘤影響的重要血管和周邊組織的黏連情況,減少了評估腫瘤大小和侵犯程度時的誤差,能夠在手術前為醫生提供手術區域的立體再現,從而幫助制訂更完善的手術計劃。」刁教授說。

刁教授認為,對於各種複雜的腫瘤切除手術,都可以基於3D列印模型進行手術路徑的術前規劃,明確切除腫瘤的位置和角度,避免術中因臨時反覆選擇和調整而引發的危險。

利用3D列印模型

術中導航大大減少出血量

刁德昌教授指出,腹膜後腫瘤通常發現時體積已經較大,侵犯了腹部大血管和肝、腎、胰、脾、腸等多個器官,在手術過程中,常需聯合器官切除,這要求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共同參與手術計劃的制訂。在多學科團隊討論時,3D列印模型能夠直觀地展示複雜的醫療信息,幫助醫生們快速理解和評估患者情況,促進醫生們在視覺上更容易達成共識。尤其在解釋病理信息和手術計劃時,3D模型有助於團隊成員之間建立信任和理解,提高醫療團隊的協作效率和治療效果。

「為了保證手術順利,我們會在不直接接觸患者的情況下通過3D列印模型提前模擬手術過程,預測和規避可能的風險。」刁教授強調,這種預演手術能夠顯著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和手術風險。

「到正式手術的時候,我們會將3D模型帶入手術室,在手術過程中與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通過看模型判斷腫瘤與血管的關係,指導手術入路,確保病灶部分被完整且精準地切除。」刁教授表示,在溫阿姨的手術中,由於有了3D列印模型提供直觀的導航和精準定位,最終在兩小時內成功切除了這個重達20斤、長30厘米的腫瘤,並保留儘可能多的正常器官,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不到100毫升。如果沒有3D列印模型導航手術,這種手術出血量可能多達數千毫升。

通過3D列印

重建人工血管

3D列印技術除了可以幫助進行細緻的手術規劃外,另一重要的應用就是在人工器官製造上。3D列印技術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定製植入物和假體,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顯著減少術後併發症。

刁教授提到,在腹膜後腫瘤切除手術中,在切除受侵犯的血管後,需要重建人工血管來保持器官的功能完整性,這是手術難點之一。3D列印的人工血管可以精確控制大小和管徑,確保列印出最適合患者需要的尺寸,具有良好的生理穩定性、機械強度、半透性、血液相容性、細胞相容性和低體內炎症反應,這些特性都是實現成功植入和減少患者身體排斥反應的關鍵因素。「3D重建技術在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治療效果方面有著巨大價值。」刁教授說。

來源:《秋光》(長壽生活)雜誌

記者:陳美娟

指導專家:刁德昌

執行編輯:王軍飛

審核校對:張靚雯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