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 × 許知遠:即使屢戰屢敗,現在我勝利了

2023-09-20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安藤忠雄 × 許知遠:即使屢戰屢敗,現在我勝利了

我的人生經歷中,找不到可以稱為卓越的藝術資質,

只有與生俱來的面對嚴酷現實,絕不放棄,堅強活下去的韌性。

——安藤忠雄

本期《十三邀》,許知遠走進震旦博物館,觸摸住吉的長屋,並與它們共同的設計師、「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過一個夏日的炎熱午後。

安藤忠雄的童年在木工房裡度過,17 歲偶然讀到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被書頁上的設計草圖吸引;兩次環遊歐洲後,親眼所見之景更讓他確信,做建築或許可以完成自己希望達成的事。

各種偶然因素的疊加,安藤忠雄選擇放棄拳擊手的職業生涯,開始自學建築。28 歲,他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1976 年,35 歲的安藤忠雄因飽受爭議的作品「住吉的長屋」成名。

他的作品常以清水混凝土為材料,簡約的幾何圖案構成巧妙、豐富的設計效果,同時融合東西方美學與理論,注重人、建築和自然的內在聯繫,給人靜謐、明朗之感。

20 世紀 90 年代起,安藤的業務走出國門,並於 1995 年獲得建築行業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他在單一建築里創造出豐盈的微觀宇宙,帶給人出其不意的視覺體驗」。

因為疾病,他陸續摘除了膽囊、膽管、十二指腸、胰臟和脾臟。失去五個內臟,他奉行的人生哲理一貫是活出極限,直面困難,始終以個人為據點,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去戰鬥,「八十歲,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現年 82 歲,安藤忠雄仍積極投身於多個建築項目中。

點擊觀看本期視頻

「我主要通過混凝土牆創造封閉空間,為個人在社會中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區域……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光都是重要的控制因素。我試圖運用這種力量,恢復在現代化過程中失去的房屋與自然之間的統一。」

「清水混凝土」

混凝土由水硬性(指材料在潮濕環境下逐漸硬化並在水中保持其強度的化學性質)水泥配合提高強度的砂、石等骨料(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狀材料)與水攪拌而成。而清水混凝土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混凝土在製作過程中本身的質感與紋理,建成即完工,無需額外裝修。但同時,澆筑前的預判工作也因此變得更為重要。安藤忠雄則利用嚴格的工程管理、高超的製作工藝把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以更綿密、細膩的質感呈現。

代表作品:住吉的長屋(1976)

位於大阪舊式街區,是一座占地面積約 65 平方米、建築面積不足 90 平方米的二層樓平民住宅。只有一個入口,也沒有對外設置一個窗戶,因此從外部看像是一個巨大的黑盒子佇立在社區中。安藤大膽地將長屋正中 1/3 都設計為了庭院,去掉傳統不透光的屋頂,光與自然被導入屋中。但如果遇到下雨,需要撐傘走過中庭。

「與自然共存」

回歸自然是安藤忠雄重要的建築理念。他對於自然的思考並非在建築中簡單加入植物元素,而是把自然還原到光、風、水、空氣等最基礎的組成要素之中,使混凝土製成的幾何體建築也能最大限度融入環境,成為場所的一部分。

代表作品:光之教堂(1989)

‍‍‍‍‍‍

依然以清水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教堂由一個矩形體塊和 15 度橫檔的牆面組成,重點集中在聖壇後的「光影十字架」。混凝土牆面上切出一個「十」形開口,當光從教堂外射進來,牆面、地上拉出長長陰影,祈禱的教徒身在暗處。在這裡,「光」的照明功能被削弱,它的象徵意義更為凸顯。

經歷經費不足、一再縮減成本、簡化設計,「光之教堂」終於建成。「從此開始的十幾年間,我逐漸尋找到自己的建築語言,並開始讓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我的清水混凝土風格。」安藤忠雄說。

「幾何體」

建築往往是某種空間秩序的反映。安藤忠雄的作品大多採用單一或幾種幾何形體構成,對精確性的熱愛,對清晰視覺的把握讓建築的物質性與人的功能需求、審美傾向達到一種靜態平衡。既有人類與自然感性複雜的一面,也汲取西方古典幾何秩序形成嚴謹的均質空間。

代表作品:冥想之庭(1995)

位於法國巴黎,為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章程》生效五十周年修建。建築整體為一個高度約 6.5 米的圓柱體,表面均勻分布著小洞,屋頂略小於地面,隨光影變化,光線從天窗傾斜而下。通過一道下沉斜坡進入建築體內,設有 4 把靠背呈 90 度的椅子,坐下迫使人直立上身,沉心靜氣。在建築的位置選擇上,安藤也專門將其與旁邊藝術家勇口野設計的日式花園相連接。

冥想之庭手稿

該作品獲得 1995 年普里茲克獎,在頒獎典禮上,安藤忠雄談到希望建築擺脫考慮實用價值帶來的思維限制,成為一種精神容器。「建築的發展是為了與他們的感知互動,去過這個建築的人,應在內心的某個角落以某種方式保持對它的感覺。」

冥想之庭

不同於外界想像中的自律與理性,安藤忠雄覺得自己是依靠著瞬間爆發的靈感而活。為了訓練自己的感性系統,他已經習慣與困難相伴而行。

有限的條件下為建築注入精神力量,選用質樸的材料,以幾何學原理建立結構並在生活空間中大膽引進自然景觀是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我嘗試去克服苦難,通過建築表達我對於社會的意願,這種動機讓我充滿力量。建築對我而言是參與社會的最有力方式。這是即使屢戰屢敗,依然令我堅持的原因。而有時,就像現在,我勝利了。

裝置作品:《永遠的青春》

2021 年,裝置藝術品《永遠的青春》首次亮相於安藤忠雄全球巡展中國站。

選用青蘋果,安藤忠雄解釋說,他希望讓十幾歲、二十歲時的青春之心保留下來。「年輕的心就應該對一切充滿好奇,挑戰和機會隨處可見。」這也是他對老朋友佐治敬三的回應。在對方的委託下,安藤忠雄著手設計三得利博物館,過程中佐治分享給他一首厄爾曼的詩歌,《青春》: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青春不是時間刻度上的具體年華,

而是一種心境。

編輯:左堯依

實習生:王菊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