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靠OP火起來的四月番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2022-06-28     阿正說動漫

原標題:在這部靠OP火起來的四月番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在這部靠OP火起來的四月番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在今年的四月番中,有這樣一部以魔性的OP在動畫觀眾中揚名的動畫。

即使B站在大陸地區沒有引進該動畫,它OP的二創依然在一段時間內席捲B戰動畫區。

即使是沒有看過這部四月番的觀眾,大都也聽過它那「將將 chittychitty bangbang」的魔性唱詞,看過OP中眾角色的集體蹦迪。

這部動畫,就是由PA社製作的漫改動畫《派對浪客諸葛孔明》(以下簡稱《孔明》)

它是一個典型「反向穿越」的故事——本來不屬於這個時代的諸葛孔明在星落五丈原後,肉身穿越到了現代日本,在這裡開啟了以音樂實現天下太平的大業。

一個觀眾,可能會因為很多原因來追這部動畫。

可能是被魔性的OP洗腦,可能是諸葛孔明的鐵粉,也有可能是衝著PA社的元氣美少女英子女主追番。

不得不說,這部動畫的前三集真的很好地拿捏住了熱度密碼,無論是洗腦OP,還是老闆和孔明的「馬謖守街亭」之變,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是能火起來的梗。

不過,《孔明》的後續討論度還挺高,好評度就得另說了。即使我們排除「車牌號」事件的夾帶私貨之嫌,這部動畫的評價總體上也在走下坡路。

其中最明顯也最無可爭議的一點,是其經費的欠缺,PPT越來越多,中期有段時間女主一直沒有新歌,就那麼兩句來來回回唱,作為音樂番的純度也降低了。

衝著孔明來追番的孔明鐵粉,隨著劇情的推進,也開始質疑這個孔明形象的純度——披著孔明皮的神棍、不符合人設、OOC……

對音樂行業有所了解的觀眾,還會批判動畫根本不懂音樂行業——和PA社曾經的現實主義大作《白箱》一比,《孔明》就更加脫離現實了。

作為一個從頭到尾追下來的觀眾,我必須要說,這些批評大多都是中肯且客觀的。

如果真的去扣《三國演義》孔明人設的話,這澀谷他是一分鐘也待不下去的,應該賺夠機票錢,即刻回成都(草)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對於諸葛孔明來說,實現天下太平的方法,也不會是輔佐一個邊緣小偶像成為頂級大咖。

僅憑對音樂的愛好站上舞台的英子,用自己的歌聲和孔明的奇策擊敗了專業化運作、大手筆砸錢的Azalea,這樣的結局也過於理想化了。

愛好雖然是最強的原動力,但僅靠著愛好的一腔熱血,是無法與資本的力量的抗衡的。

這樣的劇本,我們在現實中已經看過太多次了。

雖然我承認《孔明》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是,這並不妨礙我依然認為這是一部好作品。

或者說,由於我欣賞《孔明》時所處的立場不同,這些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優點。

《孔明》本身是一部商業化的作品,其原作為出版漫畫,動畫化改編更是漫畫的商業運作常見手段。

不過,《孔明》的故事本身卻具有很強的同人創作屬性,其原作自然是在整個東亞文化圈內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

「諸葛孔明似乎在現代日本挑戰音樂製作人的樣子」,如果給它換上這麼個名字,不知各位會不會有點既視感呢?

在我看來,《孔明》這部作品,本質上就是一個類似於「烈海王似乎在幻想鄉挑戰強者的樣子」(以下簡稱烈幻入)的穿越類同人創作。

這類同人創作的通用範式是:將某部作品中的一位人設已經比較完善的角色,丟進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里,展開新的故事。

一般而言,前後世界觀相差越大,展開就會越混沌。

孔明原本所處的世界觀,是東漢末年的亂世,他在戰爭中施展出的謀略,如果原封不動地搬到新的世界觀下,第二天他就可以上平安東京頭條了。

因此,故事中必須要對這些謀略和詭計做降級的處理,使其更加符合新世界觀——現代日本的版本。

在這種世界觀的磨合中,人物形象的改變,或者說OOC(毀人設),幾乎不可避。

所以,我們會在《孔明》中看到用石兵八陣讓顧客分不清廁所方向的屑孔明,親自上台和說唱歌手對決的派對咖孔明。

這個孔明甚至會用「草船借箭」之計,借對手砸的錢給自家小偶像騙贊,在現實中玩這齣,不被網暴到退網只能說明這屆網友很善良。

這與烈幻入中的某些讓讀者喜聞樂見的橋段如出一轍:原本是智囊形象的八意永琳喜提「月之戀愛腦」、「月之腦血栓」,「頭腦」之名全都讓給了風見幽香。

在《刃牙》原作中的中華武術格鬥家烈海王愣是成了「幻想鄉廚神」、「BBA殺手」、「天文密藏法傳承人」,戰鬥全靠「花彈」磨血。

將一個有著完整形象的人物丟進一個不同的世界觀,無論創作者本人的能力多強,「毀人設」幾乎都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那為什麼同人創作者們還會樂此不疲地創作這類作品呢?我想,原因無他,唯「熱愛」二字。

這類同人創作的源動力,幾乎都是創作者本人對這個主角的愛。

這類同人創作的穿越主角,一般在原作中的結局不太好。

這裡的結局不太好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原作本身質量在線,這個角色的結局也在情理之中,即便如此,這個結局還太殘忍了,孔明就是其中的典型。

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征戰一生,既未能實現志同道合的主君所託付的理想,也未能如願看到天下太平。

另一種類型是:原作後期犯大病,前麵塑造好的角色被作者以讀者無法接受的方式毀掉,烈海王和奧爾加團長是這類角色中的兩個典型。

烈海王在風氣極為「自由」的《刃牙》里為人還算正直,然而,這樣一位正直的武者身死後不僅沒有像其他角色一樣復活,手臂還給其他角色接上了。

奧爾加團長的傳說相信各位已經品鑑得足夠多了,而有關奧爾加團長的同人創作質量之高、數量之多同樣令人驚嘆。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結局不太好」,都會讓熱愛這個角色的讀者意難平,正是這種意難平之感,催生出了這些同人創作。

《孔明》的創作者動力是什麼?雖然我沒看過訪談,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公開談過自己的初心。

但在這裡,請允許我以一個同人創作者的身份斗膽猜測一下:他只是想給自己喜歡的孔明一個好的結局罷了,想讓他這一世不必在亂世中掙扎浮沉。

這樣的「再塑造」必然會與原典有一定的差異,不過,只要在某些瞬間,這個新的形象與原典產生了重合。

正如《孔明》的最後一集中,以相對溫和的計策成功守護了英子的夢想的孔明,在那一瞬間看到皇叔的英靈向自己點頭一般。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這種浪漫感,就是同人創作者們所追求的東西。

《孔明》中滿溢出的「對孔明這個角色的熱愛」,讓我可以接受作者對孔明這個角色的再塑造,允許一定程度的OOC。

而《孔明》最後這個天真的結局——純粹的愛好者戰勝了資本化運作,在普通動畫觀眾看來,可能不切實際、過於美好。

在我這個同人創作者的眼裡,這個結局雖然不現實,但我希望它是真的。

商業化戰勝同人的故事,我已經在現實中品鑑得夠多了。我最愛的型月,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曾經的型月是同人社團,那時他們的遊戲連配音都沒有,武內社長的畫工捉雞,但他們可以為了《月姬》的粉絲做出超高質量的fan disk《歌月十夜》。

那時《Fsn》的動畫多少有點經費欠費,改編質量也值得商榷,但他們可以拿出《FHA》這一質量不輸《fsn》本體的後傳。

他們還能在十周年之際,將奈須蘑菇最初的作品,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給他們的忠實讀者。

商業化之後的型月更加成熟,也沒有完全忘掉初心,可終歸是缺少了那份「靈氣」。

時至今日,東方project可能是唯一一個維持著同人創作屬性、且依然持續有產出的企劃了。

其餘的,要麼被商業化收編,要麼銷聲匿跡,僅留下傳奇的墓碑供人憑弔。

在現實位面,僅憑一腔熱愛、後援只是幾個非專業人士的月見英子,絕無可能與背靠雄厚資本與專業化團隊的Azalea抗衡。

但是,在《孔明》這個誕生於作者對孔明的一腔熱愛的故事裡,不妨就讓熱愛贏一次吧。

認清了冷冰冰的現實,也不妨礙我們繼續懷有那份熾熱的夢想,或者說,這份熾熱的夢想,正是勉勵我們在現實中砥礪前行的東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a57d5bdd4e699f78ab9caff8fe1a1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