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經過了,天天慢慢轉涼,柑橘也即將進入成熟期。這時,柑橘的果型變化較小,而怎麼樣才能使得果實著色鮮艷、均勻,糖度高,則成為了廣大柑橘種植戶所關心的問題。
增甜上色是柑橘生長發育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過程,它關係到柑橘的外觀品質和風味品質,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慾和果實的價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有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促進柑橘的增甜上色。
柑橘果實著色主要由於三種色素物質積累導致的,它們分別是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而花青素與類胡蘿蔔素都為糖的代謝物,其含量和總含糖量之間成正比,當柑橘的含糖量達到一定濃度時方能著色,隨著糖分的增加,著色越濃。所以,其實增甜、著色可以理解為一回事,都是圍繞「增糖」,或者說「增甜」來做文章。
關於「增甜」的相關技術文章很多人在講,個人認為最核心的就是最好「三控」:控溫、控水、控肥。
1、控溫
柑橘的「甜度」這一口感,其實是糖、酸的比例決定的。糖分含量高、酸含量低則變現為「甜」,反之則變現為「酸」。柑橘「甜度」的形成就是一個 「增糖」+「退酸」的過程,而溫度對這一進程有顯著影響。通常在一定的範圍內,糖分含量隨溫度升高而升高,酸含量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所以,對於要春節前後才上市的晚熟雜柑來說,冬天的低溫不利於增糖、退酸,所以建議一些冬季溫度接近甚至低於0℃的地區,可以通過樹冠覆膜保溫的方式,來增加糖分積累。
另外,增加晝夜溫差,也能促進糖分積累。可通過樹盤下鋪設反光膜,不僅可以增加晝夜溫差,還能增加光照,適當控水,有利於後期果實增糖。
2、控水
水分在果實膨大期和成熟期對糖分影響顯著。果實膨大期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那就是水,沒水的果大不起來。但在灌水時,需要關注灌溉水的PH值(酸鹼度),酸化的土壤或灌溉水均會影響柑橘果實的糖酸比。避免使用酸性水灌溉,且酸性土壤使用偏鹼性肥料為宜;
水分正常的果園,後期適當控水,可以降低樹體對氮的吸收,增加光合產物向果實汁胞運輸的能力,從而促進果實糖分積累。但如果水分嚴重不足也不利於糖分積累,一般建議在采前20-30天對果園適當控水,有利於果實增甜轉色。
3、控肥
還可以通過施用磷肥和鉀肥,控制氮元素,加快葉綠素褪去。比如噴施磷酸二氫鉀,同時噴施胺基酸、海藻酸、生化黃腐酸配合磷鉀元素的使用,可促進糖分的積累和光合作用,提高著色效果。
控肥,主要是「控氮」。氮素過多,促進枝條生長,使大量胺基酸和蛋白質的形成,增加有機物的消耗,減少糖向果內轉移。
後期另一個施肥誤區就是:過分重視補鉀。其實這也是不對的,轉色增甜期還不能忽略磷、鈣、鎂、硼等元素的補充。磷素可提高光合能效促進果實成熟;矽、鈣能是柑橘「退酸」不可缺少的元素;鎂是葉綠素的結構成分,保證光合作用順利進行,同時也是許多酶的活化劑;硼有利於糖分運輸和細胞壁中膠質合成,從而提高果實產量和貯藏品質;
轉色增甜期建議:少施或不施氮肥,以鉀肥為主,輔以磷、鈣、矽、鎂、硫等元素肥,配合水溶性有機質、腐殖酸使用效果更好,地下追施與葉面噴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增施磷鉀利於柑橘增甜著色,圖源:小桔燈作物科技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個「增甜偏方」張建堂老師的一篇文章中分享過一個偏方:紅糖兌磷酸二氫鉀按照2:1或者3:1,稀釋倍數按照葉面肥的標準500到800倍,避開高溫葉噴,可以促進葉片增厚果實膨大,提高果實的甜度和口感。
因為目前市面上的紅糖多是甘蔗所做,甘蔗含有多種植物體必需的胺基酸,如賴氨酸、檸檬酸等,未經過精鍊的紅糖則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胺基酸。所以磷酸二氫鉀和紅糖混合使用,就是磷酸二氫鉀和胺基酸的復配,也是有機和無機的復配,效果應該值得期待。
另外,此方法有一定弊端,因紅糖有甜度,所以會吸引一些昆蟲 ,也可以把紅糖換成胺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