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

2019-10-23   上海女性

一些人將自己目前不太理想的生活狀態歸結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

其中一個說:

「就因為我爸爸脾氣太暴躁,所以我現在也很暴躁,我老公總是拿這個說事,怪我不夠溫柔,不會控制情緒。」

她的老公怪她不溫柔,她怪自己的爸爸脾氣太暴躁,這是她對於她生活狀態的解釋。

這在邏輯上似乎行得通,但是這樣的解釋對她的生活會有幫助嗎?

不要將「原生家庭」用來批判和怨恨

這是另一個關於原生家庭循環往復的故事。

一位讀者講述了自己父親的故事。他的父親出生於三十年代末,四歲喪父,幾年後跟隨母親改嫁,原以為有了新的避風港,進門才發現繼父家裡已經有了幾個孩子,加入這個大家庭,充其量就是給家裡增加了一個後備的勞動力。

他的父親是沒有童年的,只讀過三個月的書,不到十歲就跟隨爺爺種地干農活,爺爺是個非常勤勞的人,他和爺爺沒有感情上的交流,只有如何勞作的技術傳授,另外,就是爺爺的暴脾氣,父親幹活若有鬆懈,田間會立即響起爺爺的震天怒吼,連鄰居都說「獅子又在咆哮了」。

爺爺還有早起的規定,像軍規一樣嚴格。父親一輩子不睡懶覺,是爺爺嚴厲管教的結果,據說爺爺只要看出父親有賴床的苗頭,會立即拿起棍子吼叫「再不起來我就將你的腿打斷」。父親立即魂飛魄散地抓起衣服起床。

父親長大後入伍去當兵,而後分配工作到了外地,但是他被爺爺影響的暴躁脾氣卻伴隨了他一生。後來,父親對待自己的態度,完全沿襲了爺爺的管教方式,要求早起,要求守時,要求勤勞,否則就和爺爺一樣的作獅子咆哮狀。

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現在這位讀者不但自己不睡懶覺,也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睡懶覺。

有一日見兒子睡到八點仍不肯起床,也立即吼叫加威脅「再不起來,我就要打你屁股了!」

孩子被他大聲的威脅嚇得淚眼婆娑,他這才意識到這是在複製爺爺和父親的教子模式。

他為此開始反省,并力求修正這部分的情緒,早上在家裡放舒緩的音樂,起床前做冥想放鬆,只為了能給孩子一個輕鬆愉快的早晨。

他反思,父親活到八十歲了,從未抱怨過命運不公,或許爺爺太過冷酷和嚴厲,他反而大加讚頌爺爺給了他勤勞善良的良好品德。他捫心自問,並未覺得偶爾的急躁是摧毀自己生活的枷鎖和毒藥。

過去那個年代裡,教育都是和嚴厲掛鉤,中華傳統文化大多奉行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們的父輩都受這些觀念的影響長大,過去私塾先生可以鞭笞學生的手心,父母亦可以對孩子不夠積極的言行「家法」管理。

在當時那個年代,關注生存比關注健康更甚,大環境如此,沒有人覺得這是需要修正的。

而今,隨著經濟的騰飛,社會的開放,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大家對追求生活質量,以及生存質量的願望空前強烈。我們知道了,健康不止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我們還知道,現在世界上多了一門學科,叫做心理學。

而心理學裡,最多見的就是將人的個性和生存狀態與他的原生家庭聯繫起來。

很多人似乎像是給自己的不幸找到了源頭,然後拚死拽這這個源頭,在內心裡呈現嘶吼狀「爸媽,是你們害了我,你們要為我的人生負責!」

這種將原生家庭當作復仇的子彈,真的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度不負責。

心理學引出「原生家庭」一詞,是要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並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療愈創傷,不是靠怨懟父母來完成

童年對人發展的重要性。

千萬個家庭,千萬種模式,而這些模式就成了家族的基因一樣,在不斷複製和傳承。

沒有絕對好的教育方式

前者對孩子的忽視,可能引起其內心愛的缺失,後者對孩子過度的保護,卻阻礙了他向獨立人格的健康發展。

這衍生出一個結論,沒有絕對好的時代,也沒有絕對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個無比複雜的工程,

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麼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卻只有停留在理論上的答案。

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是我們自己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因此,我們可以盡力為下一代創建一個無毒無害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無需將上一輩的問題,來當作我們拒絕成長的藉口。

戳這裡為我加顆小星星

公眾號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現在只需三步:

喜歡就給我個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