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的狂歡:誰導演了王莽的篡漢大戲

2019-09-11   嘯瞰風雲

公元九年1月15日,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西漢王朝走向了終點。長安的未央宮前彩旗招展,一個54歲的中年男人正緩緩地走上台階,這一刻,他沐浴著榮光,同時也感到上天將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壓到了他的肩上。

未央宮氣勢宏偉,巍然屹立,作為這座宮殿的下一位主人,儘管他早已掌控了這裡的一切,卻仍舊需要一場盛大的儀式來證明其入主的合法性。而由他所創立的這個王朝,國號為「新」。其名字明白無誤的告訴天下人,皇帝將帶領大家擺脫過去的沉疴,邁向全新的紀元。

這個男人就是王莽,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奸臣,古往今來的歷史學家,一提起亂臣賊子,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王莽的新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就亡國了,這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十五年,但無論從哪方面看,王莽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倘若他沒有篡漢自立,一定會以忠臣賢良的形象名垂千古。

那麼,是什麼讓王莽走到了後來這一步?他的身上究竟發生了哪些蛻變?

1/6 王莽的幾張面孔

歷史對王莽的評價,經歷了一個180°的轉彎。

在正史中,王莽基本上以奸佞的嘴臉出現,因為他篡奪了漢朝的皇位,還把國家搞得一團糟。其實,篡位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新鮮,只是王莽首開先河,給後世立了個壞榜樣,所以,道學家們乾脆把這筆帳全部記在了王莽頭上,誰叫你帶的頭呢?

比起篡位,更讓人痛恨的是他的虛偽,要知道,王莽在漢朝曾是出了名的道德楷模,嚴於律己,勤政愛民,口口聲聲把《論語》、《周禮》里的話掛在嘴邊,深受士大夫的愛戴。

以儒家的標準來看,王莽作為意識形態的旗手,理應與篡位這等大逆不道的行為劃清界限。可現在倒好,漢室明明待你不薄,你作為群臣的表率,卻把皇帝趕下台自己取而代之,還想對人家趕盡殺絕。說好的要服侍一輩子呢?說好的要做社稷之臣呢?從頭到尾都是假的,你是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到了近代,由於儒家倫理被冠以「封建落後」的標籤,人們突然對王莽產生了一絲同情。很多人覺得,王莽算不上奸臣,至少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人家建立新朝,不是出於個人野心,而是為了改造社會。

以胡適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學者,紛紛站出來替王莽平反,胡適認為,王莽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還是中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者。

看看王莽上台後都做了些什麼?首先,他想讓全天下均貧富,每個人最多只能有一百畝田,多出來的就交給窮人。其次,他想要解放奴隸,漢朝有很多窮人因為養不活自己,不得不賣身為奴,可王莽覺得,奴隸是備受欺壓的可憐人,必須給他們自由身。第三,王莽建立了國有企業與國家銀行,打擊奸商和高利貸,讓老百姓免受貴族的剝削。

以上哪一件不是好事?說王莽是大奸大惡之人,真有點冤枉了他。

另外,王莽篡漢與歷朝歷代的篡位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後世的篡位者,往往是仗著手中的兵權,脅迫皇帝退位的。比方說東漢末年的曹丕、三國時期的司馬氏,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多位開國君主。一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套路出牌。

可是王莽不同,當他掌權的時候,手裡頭並沒有軍隊,也未曾經歷過血腥的宮廷政變,他的上台,乃朝野上下一致推舉的結果,可以說是眾望所歸。難怪有人戲稱,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民選皇帝」。

既然如此,把「亂臣賊子」這頂帽子扣在王莽頭上,就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歷史,永遠沒你想像地那麼簡單。

2/6 曾經的道德楷模

王莽出身名門,他的姑媽王政君,是漢元帝的正宮皇后。所以,像王莽這樣的人,在古代也被稱作外戚。所謂外戚,就是皇帝母親或老婆家的親戚。

在漢朝,外戚的名聲總體上並不太好,因為家中出了個女強人,一家子也跟著雞犬升天,可是大多數人德不配位,一旦得了高官厚祿,就像老鼠掉進了米缸里,治國理政一般般,貪贓枉法卻是行家裡手。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衛青、霍去病,他們為抗擊匈奴建立了不朽功勳。不過,由於多數外戚都是靠裙帶關係得勢,沒有在底層或戰場鍛鍊過,執政能力往往經不起考驗,太平年代尚能無傷大雅,可到了非常時期卻難堪大任。

這個王政君的族人差不多也是這副德行。漢室到了西漢末年已經日薄西山,幾個皇帝也都庸碌無能,等他們一死,這群外戚就把持了朝政,他們恃寵而驕,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成為西漢政治的一顆毒瘤。

漢元帝死後,漢成帝繼位,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她家有五個兄弟,其中就包括王莽的父親王曼。可惜王曼死得早,王莽從小就沒了父親。當他的幾個堂兄弟在外面拼爹炫富的時候,王莽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讀書。

好在王莽這孩子挺有出息,他刻苦勤奮,博聞強記,年紀輕輕就熟讀了一大堆儒家經典,滿口之乎者也,而且為人謙虛,彬彬有禮,完全沒有富二代的架子。不僅如此,這個年輕人還特懂得孝道,當年他的大伯父王鳳臨終時,正是王莽在一旁悉心照料,讓大伯父感動得老淚縱橫。

後來,王莽當上了黃門郎,雖然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職務,但王莽盡心盡責,贏得了領導的器重,尤其被王政君看在眼裡,她知道自己兄弟家的孩子都是紈絝子弟,以後難成大器。唯有這個王莽品學兼優,一枝獨秀,王氏家族未來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年輕人身上了。

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太后的庇蔭,王莽在幾年後當上了大司馬。在西漢末年,這個職位一般被授予外戚,平時參與國家政事的討論,享有很大的決策權。

王莽的大司馬職位是從他的叔叔那兒繼承的,上任之後,他再次彰顯了自己非凡的魄力,他啟奏太后王政君,要求把王家的田產全部分給窮人,除了家族墓地以外,其他的悉數捐贈。

此舉給王莽贏得了一片歡呼,百姓們奔走相告,朝廷出了個王聖人!能遇上這麼好的官,肯定是祖上積德啊。

王莽不僅愛護百姓,本人的生活也非常簡樸,出門坐的是最簡陋的馬車,他的老婆也是一身布衣,不施粉黛,經常被人家當成是女傭人。

王莽平時嚴於律己,對家人同樣如此,有一次,他的兒子王獲因為失手殺了家中的奴婢,居然被父親下令自殺。要知道,那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即便在今天,也很少有父親會因為兒子犯法逼人家自殺,可是王莽卻做到了,為了心中的那份政治操守,他可以置親情於不顧。

東漢以後的歷史學家,一口咬定王莽的好人形象是裝出來的,這顯然是出於亂臣賊子的政治包裝。一個人很難把道德面具幾十年如一日戴在臉上,就為了謀劃一場政變,因為那既難以做到,也沒這個必要。

3/6 儒家的崇古情節

不過,僅憑藉謙謙君子的人設,還不足以讓王莽在朝中獲得足夠的話語權,他能夠取得後來的政治影響力,除了有太后王政君這座超級靠山,還有一群重要的人物的支持,這群人就是儒家知識分子。

漢武帝時期,儒家被尊為顯學,逐漸排斥了其他學說,成為了一種官方的意識形態。漢代儒學孕育了一批飽讀詩書的大學者,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兩樣副產品,一種是盲目崇拜過去,一種是用迷信思想解讀政治事件,即所謂的讖緯之學。

西漢末期,社會貧富矛盾加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加上天災頻仍,流民遍野,呈現出一派末世的景象。朝廷由外戚把持,政風日下。地方官員與豪族相互勾結,一起欺壓百姓。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們,紛紛在尋找有效的救國方案。

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除了把這一切歸咎於道德的淪喪,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釋,而對於凡事凡物進行道德評判,恰恰是儒家知識分子的專長。面對貧富差異,他們開始從古書里尋找答案,他們欣喜地發現,在遙遠的周朝,人們生活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那時候人人有飯吃,人人有田耕,而且大家都彬彬有禮,遵紀守法,就算是天堂,也不過如此。

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這種思想最多僅供知識分子意淫一下而已,可是當社會逐漸衰敗的時候,它就變得格外誘人。

因為一個人的生活越是困苦,改變處境的希望越是渺茫,他就越容易接受這些精神鴉片的麻醉。今天在一些社會流行的宗教極端主義,同樣也是如此。到了西漢後期,崇古思想得到了越來越大的關注,其中不乏一些傑出的學者,他們高舉復古的大旗,以反對腐朽的制度。

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名叫劉歆,他是西漢有名的大儒,而他的父親劉向名氣更大,我們熟悉的《戰國策》、《說苑》等著作都是由劉向編撰的。

劉歆起初很欣賞王莽的為人,而王莽也是儒家的忠實信徒,兩人一拍即合,建立了近乎師生般的情誼。就這樣,劉歆從此作為王莽的智囊,經常給對方出謀劃策,並在日後成為王莽篡漢的理論推手。

對王莽影響深遠的另一個人,名叫師丹,這個師丹以研究《詩經》而聞名,有感於社會貧富矛盾,師丹認為,問題的癥結出在市場經濟與土地的私有化,所以,他主張應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即每個人都有大小相等,四四方方的一塊地,並限制私人土地的擁有量,嚴禁自由買賣。

很顯然,師丹的學說帶有兩千年後現代計劃經濟的色彩,這套思想同樣得到了王莽的讚賞,就這樣,復古思潮在王莽、劉歆、師丹等當權者與大儒的鼓吹下,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4/6 用預言包裝出的政治明星

講完了儒學的第一件副產品,我們再來說第二件副產品,看看政治是如何與迷信聯手,一起忽悠天下人的。

漢成帝死後,漢哀帝繼位,他不喜歡王氏家族的人,王莽遭到了貶斥。可惜漢哀帝的命不長。只當了七年皇帝便撒手人寰,朝廷,再次掌握在了王家人的手裡。

隨著王莽的回歸,他的聲望也日漸提高,他一邊支持文化建設,開了不少學院。一邊扶助窮人,懲治了大量奸商與貪官,朝廷內外一時間風清氣正,到處流傳著他的仁德美名。

也正是這時候,有人開始動歪腦筋了,既然王莽那麼能幹,道德水準又那麼高,為何不讓他來當皇帝呢?

當然,這種想法萬萬不能說出口,除非有自然現象加以配合,換句話說,由王莽來當皇帝,不能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意見,而是來自於「天意」。

機會其實說來就來。

漢哀帝的繼任者是漢平帝,他是西漢的末代皇帝,登基時只有九歲。幾個月後,外邦向漢朝獻上了一隻白雉,所謂白雉是一種野雞。對於當時的人而言,這樣的事情可是非同小可,那代表著一種祥瑞。所謂祥瑞,可以理解成一種符號,他是人們對自然事物賦予政治含義的產物,當祥瑞出現時,代表皇帝政治修明,通過祥瑞,上蒼向人們暗示著接下來的政治動向。

這在現代人看來顯然是一派胡言,但是西漢時期的儒家思想卻具有神學色彩,任何反常的自然現象,只要你有足夠的想像力,都能被刻意解讀,以迎合自己的政治需要。

有儒生指出,在《尚書》里,有人曾向周成王進獻白雉,言下之意,王莽就是周公。所以,他們請求再給王莽一個封號,既然王莽的功績堪比周公,那麼他就應該叫做「安漢公」。

面對這樣的稱號,王莽誠惶誠恐,他認為自己無德無能,應該把尊號讓給別人,他把尊號讓給他的朋友和親信,但對方誰敢接呢?最後,經過三次推辭,王莽才接受了「安漢公」的頭銜。

漢平帝12歲那年,王莽號召天下人為小皇帝尋覓一位皇后,還特地指出,王家人不參加此次相親大會。

奈何朝廷的大臣們全都不答應,普天之下,唯一能配得上皇帝的,只有你王莽的女兒,別人家的女兒即便條件夠格,也不敢和你們老王家搶名額啊。

於是又經過好幾輪推脫,王莽終於把女兒嫁給了漢平帝。

但事情到這裡還沒完,輪到前面講的那個劉歆出場了,他給王莽算了一卦,並告訴他,皇帝娶了你女兒,那可是吉兆啊,正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應該封你為宰衡。這個稱呼,據說是把上古時期兩位賢臣——伊尹與周公的封號加在一起。

和往常一樣,王莽再次拒絕了大臣的請求,據說他哭著請求王政君取消封號,但此時的輿論已經由不得他了。

5/6 鬧劇的高潮

王莽篡漢的大戲正式開演,王莽、太后、群臣、知識分子,每個人都有戲份,大家都說好了,誰也不許中途退場。

很難說此時的王莽真心想做皇帝,也許他的內心,是恐懼大於憧憬,在恪盡職守與篡漢自立之間搖擺不定,至少從這番半推半就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疑慮。然而,只要有人不斷給一邊加上籌碼,王莽的下一步方向就會越來越明確,是忠是叛,到底在一念之間。

有個人的出現恰逢其時,他就是楊雄,西漢著名的學者與辭賦家。

楊雄給王莽獻上了一篇文章,名為《劇秦美新》,把王莽捧上了天,文章的大意是:王莽是拯救天下的大恩人,在他的治理下,大漢江山正在重建久違的禮法精神,人民安分守己,姦邪銷聲匿跡,功業彪炳千秋,老天爺就差給你一個皇帝的寶座了。

楊雄素以清高自詡,以他的性格和身份,絕不可能特意去拍王莽的馬屁,連楊雄這樣的人物都來鼓吹他當皇帝,王莽終於有些飄飄然了。

但比王莽更為心急的,恐怕是那些儒生與大臣們,幾年後,他們又上書要求朝廷給王莽加九錫,九錫是古代九種極為貴重的物品,據說當時請求給王莽加九錫的書信,總共有四十八萬多封。

「王莽做皇帝,四十八萬聰明人的選擇」。讓一個現代的廣告文案穿越到漢朝,他也許會寫出這樣的slogan,如果你是王莽,看到這樣的標語貼在你的家門口,你能不心動嗎?

不過,王莽離篡位還差最後一步,他需要上蒼再給他一個啟示,這回給他送來「神助攻」的又是誰呢?

公元8年,一個儒生獻上了一封奇怪的信件,信的標題是:「天帝行璽傳予黃帝金策書」,據稱這封信的作者,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在天上向王莽隔空喊話,要求他馬上改朝換代,由他來當這個皇帝,作者甚至連朝代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新」。

這種小兒科的把戲若放在過去,沒有人會當回事,這不就是一個落魄文人想譁眾取寵嗎?但此時的王莽,卻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從他掌權那一天起,幾乎天天有人說他是真命天子,類似的祥瑞、符命,他已經聽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正所謂謊言聽了一千遍,你就當它是真理了。

終於,在反覆思量之後,王莽走出了他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也從此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6/6 一場群氓的狂歡

王莽的新朝政權,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土崩瓦解,其中的過程我們就不多說了,光從結局來看,王莽應該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要不怎麼會把國家搞到這般田地呢?但這裡有個問題,如果王莽的執政能力真的那麼差,當初那些朝廷的精英們為何非要選他上台呢?

現代歷史學家在評價王莽的失敗時,通常把原因歸結為他的理想主義與不切實際,王莽的初心是想讓世界變好,但他的烏托邦計劃違背了人類世界的現實規律,註定無法成功,當他試圖用權力去強制推行自己的理想時,反而會掀起更猛烈的反抗。

當然也有人說,王莽改革觸犯了貴族的利益,尤其是限制土地那一項,那簡直是掀了人家的老底啊,貴族能不跟你拚命嗎?

這些總結都有道理,既然如此,當年那群高喊著要讓王莽當皇帝的儒士們難道就沒想過?退一步講,王莽在篡位之前,既然已經大權在握,又得到眾人的擁護,為何非要拖到新朝建立才大刀闊斧的搞改革,難道他當大司馬大將軍那會,亦或後來被封安漢公,加九錫那會,就不能試驗一下嗎?

其實在漢哀帝繼位之初,擔任大將軍的王莽就嘗試過類似的改革,他聽從了前面說到的那位學者師丹的建議,發布了限田限奴令,列王列候不得在封國外購買田地,對奴婢的人數也有規定。此外,他還禁止商人侵占農田,一旦經商,就不能當官。

但這套改革計劃最終不了了之,原因很簡單,它觸犯了貴族的利益嘛,漢哀帝就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隨著王莽的暫時下台,改革立即宣告停止。

所以,王莽改革的政治後果,那是明擺著的,那為何王莽重新上台後,支持他的人反而更多了呢?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最希望王莽代漢的,是那些滿懷理想主義的儒家精英們,他們想通過王莽,來實踐自己的復古理想。而在朝廷的諸大臣中,他們的話最有分量,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一套政治正確的大話壓住了所有反對聲。尤其在社會矛盾激化之時,美好的承諾總能夠贏得最多的掌聲與喝彩。

當然,在這群儒生背後的,是為數眾多的機會主義者,他們未必真心擁護改革,卻希望王莽的改革之刀能分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自己從中受益,但王莽上台後的所作所為沒能如他們所願。

至於其餘的人,他們還能幹嘛呢?既然目前人人都在喊口號,人人都在抱王莽的大腿,你不跟著喊,你就是小人,你就是置民眾於水火而不顧,朝野上下,已經被道德給綁架了。

如今只剩下舞台中央的主角王莽了,當初,他作為道德楷模被人們一步步推上權力的頂峰,隨著一封封賀表的寄來,他開始俯視蒼生,感覺自己仿佛真的受命於天,真的有力挽狂瀾,救民於倒懸的能力,正所謂夢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更何況,他必須把這個道德十字架一直背下去,因為那正是他篡奪皇位的理由,無論是否相信,他都得將這個角色扮演到底。

所以,究竟是誰導演了王莽的篡漢大戲?答案是:那些把道德當成了狂歡,並相信世界可以因此改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