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魂」助推新生代成長,《愛樂之都·青春季》探索中國音樂劇「近未來」

2023-10-08     深度文娛

原標題:「團魂」助推新生代成長,《愛樂之都·青春季》探索中國音樂劇「近未來」

身著古裝、手執利劍,執行暗殺任務的聶隱娘在月夜中騰空而起,而與她對陣的劉昌裔臨危不亂,化解著聶隱娘的殺招。在短兵相接中,兩人探討權勢、命運與人生,逐漸惺惺相惜……

這是東方衛視《愛樂之都·青春季》四強演員衝擊年度領銜卡司候選人的舞台,音樂劇舞台上的武俠題材驚艷了眾人,也拓展著中國音樂劇的創作方向。高阿劇團主理人阿雲嘎感慨,「這個舞台是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可能性。」

音樂劇進入中國市場已有二十多年,如何在原本的創作基礎上繼續發展,尋找與時代結合、進軍未來的表現形式,如何在產業道路上開疆擴土、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是國產音樂劇行業繼續前進的關鍵。

就像二胡劇團的主理人胡海泉所說,《愛樂之都·青春季》最重要的使命是探索。截至第十期節目播出後,微博共計上榜162個,其中主榜9個。微博主話題#愛樂之都# 閱讀量共計13億,較節目開播前增加4.5億;主打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4.4億。#愛樂之都重新經典音樂劇# #導演們看看大碼女演員吧# #愛樂之都 獵罪圖鑑售後#等話題都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探討。

在過去的這三個月里,《愛樂之都·青春季》正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完成了音樂劇創作與推廣的一次面向「未來」的行軍,去努力拓展屬於中國音樂劇的新邊界。

「團魂」打造凝聚力

促進音樂劇新生代成長

在媒體平台,可以看到有資深音樂劇觀眾這樣評價《愛樂之都·青春季》:「劇團戰讓年輕演員學會去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其指的正是東方衛視在「愛樂」IP上走到第二季的新嘗試,從第一季的演員個人戰變成了以劇團為單位的「劇團戰」。阿雲嘎&高瑞嘉、陳潔儀&何念、胡海泉&胡曉慶分別組建了高阿劇團、儀念之間劇團、二胡劇團,以劇團主理人的身份面向參加節目的音樂劇演員展開招募,並在組建劇團之後,角逐年度「The One劇團」的榮譽。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才的培養,「劇團戰」的競演模式,正是《愛樂之都·青春季》形式探索的重要一步:結合線下音樂劇創排的實際需求,以打造「團魂」的方式,培養年輕演員們的團隊意識和集體創作的習慣。

從節目中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排練時演員們不只為自己爭取機會,更多的是考慮劇團里誰更適合某個角色,在演出時也會盡心盡力地為同伴搭戲。

創排《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時,朱涵彬主動推薦符合男主形象的孫聖凱出演;杜鑫艷演唱《This is me》的過程中,劇團里其他的夥伴也一直在為她唱和聲。

在沒有贏得第二輪The One劇團的時候,周默涵十分自責地表示怪自己沒有拿到加分,作為四強爭奪年度領銜卡司候選人時,他也表示自己代表劇團而戰。共同爭取集體榮譽的經歷給了劇團演員們強大的凝聚力,也激發了他們對劇團的集體認同感。

在此基礎上,不同劇團之間的「跨團」合作,則讓演員從「劇團小集體」融入到「東愛家族」,把帶來好作品作為共同目標,在競爭中彼此合作。決賽舞台的《刺客》和《不要相信他》,都是由來自不同劇團的演員配合出演。四位演員彼此間的默契配合贏得了主理人的稱讚,也贏得了觀眾的肯定,驗證了劇團戰帶來的集體凝聚力。

事實上,從第二輪劇團戰開始,節目就已經在打造跨劇團的合作舞台。《下腰!起》中,來自三個劇團的苗夢初、陳恬、馮鏑霏彼此鼓勵,共同挑戰高強度唱跳舞台;《錯不在我》則集合了朱涵彬、周默涵、趙錢龍,把說唱融入到音樂劇表演當中。

這些聯合舞台讓年輕演員更強烈的感受到音樂劇創作過程中的團隊意識,在專業技能和合作意識上都獲得了成長。就像演員趙錢龍所說,回顧參與節目的三個月,「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責任感」。

「能看到年輕的演員們逐漸在集體中綻放自我,真的很高興。」不少一路追更節目的觀眾由衷感慨。通過《愛樂之都·青春季》的舞台,年輕的演員們正在「團魂」的加持下,不斷成長為更優秀的音樂劇新生代力量。

三重探索

前往音樂劇「近未來」

決賽舞台上,鑒樂團之一的資深媒體人甘鵬形容《刺客》劇目:這是一個先行者。這既是對《刺客》大膽嘗試武俠題材的讚譽,也從側面印證了《愛樂之都·青春季》的革新勇氣。在內容上,本季節目融合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舞美設計以及不同的故事藍本,勇敢探索音樂劇在內容創作上的新邊界,也讓很多看過節目的觀眾不由感慨,「原來音樂劇也可以這麼玩!」

這種探索首先表現在選曲的角度上。節目裡有《羅密歐與朱麗葉》《搖滾紅與黑》這樣經典音樂劇目的知名唱段,全方位展現音樂劇在唱、演上面的風采,力求展現音樂劇作為一種藝術品類的文化深度,也帶來了《致埃文·漢森》等近幾年的新銳作品。

尤其是改編自知名影視作品IP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偽裝者》等劇目選段,在展現國產音樂劇創作實力的同時,也兼顧了推廣音樂劇的功能職責,利用原作IP的觀眾熟知度,激發更多觀眾到線下觀看音樂劇演出。小紅書平台上就有觀眾表示,因為節目「入坑」了音樂劇。

同時,節目不止步於對經典作品的呈現,從半決賽開始,原創劇目片段的打造展示出了節目在音樂劇創作上的不斷探索。半決賽採取「點唱機」形式,選擇經典歌曲作為核心,由導演和演員們原創劇目,決賽更是原創音樂、原創劇目,從零開始打造兩個原創舞台。

播出之後,節目的創新精神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刺客》在上線視頻號平台後短短一小時內就獲贊1000+,有觀眾評價:武俠絕對是一個未來可期的題材方向,節目開了個好頭。

在選曲之外,對內容的探索還要通過演員的表現去達成,很多演員都在這個舞台上實現了自我突破。最終問鼎年度領銜卡司的苗夢初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典型:從苦練唱跳出演《下腰!起》,到挑戰探戈出演《一步之遙》,最終克服恐高在舞台上吊威亞出演《刺客》。

其他演員也有各自的成長,比如因外形受限很少出演女主的杜鑫艷在《Maria》中綻放光芒,這段舞台在抖音獲得4733萬+播放量,最高點贊20.8萬+;周默涵在節目中發掘出自己的「喜劇天賦」,在《下腰!起》和《陽台》當中都用詼諧感給角色賦予了不一樣的人物弧光。

除此之外,節目也大膽嘗試了多種舞台表現手法,不斷探索音樂劇創作的新思路。《叮咚》通過攝像機穿越舞台的方式打破第四堵牆,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錯不在我》大膽嘗試一鏡到底,《一步之遙》在舞台上打造了極具空間感的層層屏風,以探戈舞步展示夫妻之間的進退關係,決賽中的《不要相信他》把布景做成「破碎的房間」,襯託人物崩潰的精神世界。

通過選曲、表演和舞台手法的三重加持,《愛樂之都·青春季》不斷探索著音樂劇的「近未來」。

20歲的東方衛視

與年輕人一起為音樂劇發燒

在國內的音樂劇圈子裡中有個共識:上海是當下國內最集中的線下演出劇院匯聚地,也是國內音樂劇發展最好的地方。音樂劇進入中國已有21年,而東方衛視剛好20周歲,幾乎同齡的兩者在今天展現出了不一樣的淵源。

在過去幾年中,國內音樂劇市場開始進入增長階段。從國內市場來看,2023年暑期(7.1-8.31)全國劇場和新型演藝空間票房收入39.56億元,音樂劇票房占比10.58%,約為4.2億元,從上海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上海舉辦的營業性演出吸引了觀眾1199.38萬人次,票房收入8.32億元。中國音樂劇的概念,正牢牢得跟上海聯繫在一起。

這也是為什麼東方衛視會做《愛樂之都》這個IP,身處中國音樂劇的創作前沿陣地,東方衛視通過打造「愛樂」IP不斷探索著音樂劇行業的前景與方向,實現台播綜藝的增值創新,助推音樂劇產業的不斷攀升。

一方面,《愛樂之都》成功助推一批年輕的音樂劇演員們走向台前,為他們打開職業生涯更多可能性。演員張沁丹、杜鑫艷就通過節目成功出圈,兩人帶來的《叮咚》片段在抖音平台瀏覽量達5600萬+,點贊178萬;總決賽探班直播活動共攪動477萬+人次觀看,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1500萬。

另一方面,節目以線上線下的「全產業鏈」布局,助推音樂劇創作通過節目實現市場轉化。上一季節目結尾時,「愛樂之都歡唱巡演季」隨之啟動,愛樂之都歡唱會和《偽裝者2022》都收穫了眾多觀眾的好評;本季節目又與導演徐崢監製的首部音樂劇《愛情神話》合作,節目中表現出色的年輕演員們將在線下參演這部作品。

從產業上游到下游,《愛樂之都·青春季》立足本土音樂劇發展,吸收近年來國外音樂劇舞台的呈現經驗,嘗試具有實驗性的舞台表現形式,形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整體發力,並不斷打通創作、演出、營銷的鏈路,以深度探索的姿態向未來行軍。這也傳遞著屬於東方衛視的文化創製理念,在向外探索的過程中,成立20周年的東方衛視也正以年輕化的創作理念加入年輕人的朋友圈,「青春季」傳遞出追逐夢想、保持熱愛的審美理念,正不斷獲得更多年輕朋友的認可,東方衛視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也不斷展現出在繼承中發展、在開放中創新、在引領中前行的進步姿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8b18afe24f2620d29f99d777cb0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