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派》專訪11位演員!李乃文談影視圈亂象,大方回應戲比人紅

2023-02-07     會火

原標題:《實力派》專訪11位演員!李乃文談影視圈亂象,大方回應戲比人紅

大家好,我是只推薦好片的深度影迷拳姐。

大家應該發現了,2023年影視行業正在全面回暖,許多備受期待的影視作品,都得以陸續與我們見面。

電視劇有《狂飆》《三體》掀起全民圍觀,熱搜霸屏後勁十足;今年的春節檔甚囂塵上,但回歸作品本身,被網友稱為「質量最高的一年」。

與此同時,憑藉角色出圈的演員也不少。

無論是光芒四射的主角,還是令人無法忽略的配角,他們憑藉精準生動的表演,讓網友們拍案叫絕、擊節稱賞。

就在「好演員」被輪番刷屏之際,一檔深度人物專訪上線了,名字即題眼——《實力派》。

據了解,《實力派》是今日頭條重磅策劃的獨家訪談欄目,聯合安徽衛視播出。

欄目組邀請了十一位演員,圍繞著自身話題,結合自己拍戲的經歷,與觀眾分享台前幕後,以及自己在演員這條道路上的心得感悟。

有感性,有乾貨;

有見解,有驚喜。

在碎片化、快節奏的娛樂方式盛行下,《實力派》致力於讓觀眾看到一檔誠意且豐富,具有社會話題性的精品綜藝。

01

從《實力派》邀請的十一位嘉賓陣容,足以看出這檔專訪的野心

——不找流量明星博取熱度流量,而是踏實聚焦好演員的光芒,傳遞用作品定義實力的態度。

先看女演員,有苗圃、周海媚、溫崢嶸、楊童舒、黃小蕾、楊蓉。

再看男演員,有馮雷、李乃文、譚凱、黃覺、保劍鋒。

這些演員,雖然出道時間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但演技功底都是有目共睹。各自都有拿得出手、家喻戶曉的經典代表作。

最重要的是,雖職業同為演員,但發展之路卻不盡相同,從而為觀眾提供了更多觀察演員,乃至行業的大小切面。

馮雷,一個不愛宣傳自己的「反派專業戶」。演了二十多年壞人,但每一個反派角色都被他演得相當立體。即便多為配角,也掩蓋不住其光芒。

曾經他也棄演從商,最終仍然選擇回到演員這條道路上。

非科班出身的馮雷,如何看待天賦和努力對於演員的重要性?曾擔任華鼎獎評委的他,又如何判斷一部影視作品的好壞?

黃覺,最初只是一個舞蹈藝術生,後來憑藉亦正亦邪的臉,以及文藝與煙火氣並存的氣質,成了文藝片導演最愛的電影演員。

一度被稱為「文藝片專業戶」的他,近幾年卻轉型成功。《開端》里的公交車司機,《縣委大院》里被免職的縣長......其入木三分的演技讓人過目不忘。

出道即巔峰,中年又轉型,始終用「野路子」拍戲的他,對於自身、同行、表演有著怎樣的照見?很讓人期待。

周海媚,經歷過TVB嚴苛的藝人訓練班,對表演有一套專業的方法,曾連續三年被評為「香港地區最受歡迎女演員」。

後來港片式微,周海媚來到內地尋求新發展,她如何適應新的拍戲模式?如何解釋港片所傳遞的專業精神?

02

目前《實力派》只上線了一期正片,專訪「劇拋臉」李乃文。

近十五分鐘的時長,李乃文回憶了自己懵懂入行,再到真正愛上表演的心路歷程。

在成為一名真正演員的路途中,李乃文始終保持著敬畏的職業心態,以及謙卑的做人態度。

時光拉到1999年,彼時李乃文還沒演過電視劇,努力在為自己爭取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他主動打電話給戲劇導演孟京輝求角色,沒有合適的主角沒關係,配角他也十分願意演,並且為之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心血精力。

在戲劇舞台上持之以恆的打磨,才讓李乃文慢慢被圈內導演注意到,一步一步登上了熒幕。

反觀當下門檻越來越低的娛樂圈,部分年輕演員們似乎活在過度自信的真空層。一來沒有代表作,二來沒有過硬實力,但非重要角色不出演,角色形象還不能太反派。

他們上心很多東西,除了表演本身,這無疑不是莫大的諷刺。

對於得獎與否,以及「戲比人紅」的標籤,李乃文並不在意。

他認為自己有戲演已經是一種幸運,演員的初心應該是角色,要盡職盡責的將角色骨血詮釋到位,而非始終惦記著得獎。

把戲認真演好,享受身心沉浸的過程,評判權交給觀眾。

在採訪中,李乃文還分享了第一次和大導演合作的故事。

2006年,李乃文出演馮小剛執導的《集結號》,他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鏡頭,都是和導演認真討論、打磨思索的結果。

李乃文將這種嚴謹稱之為正常的創作規律,應該是所有影視人要共同維繫的創作態度。

但事實上,紮實、用心,秉承「匠人精神」打磨作品的團隊已經不多,否則多年來不會只有一個「正午陽光」被稱為「國劇之光」。

在日新月異的娛樂圈,「快」變成了一種共識,「慢」成了一種奢侈。

但回顧近幾年的爆款影視劇,我們很輕易會發現一個共性——劇情寫實、情感真實、細節紮實、人物鮮活。

滿分試卷的答案擺在明面,但至於創作者們為何視而不見,到底是無畏?無奈?無能?無辜?背後牽扯的或許是一個更大的命題。

就像李乃文直言不諱般,以演員原聲台詞不過關為例。

對方專業拉胯卻不去提升,除開批判演員本人不上進之外,或許更可怕的是他身邊的人都在上演一場「皇帝的新衣」。

「為什麼沒人告訴他?這就沒辦法了。孩子沒學好,都是家長的問題。」

影視產業市場,一直都是一環扣一環。

以觀眾審美為基底,創作者打造好內容,演員理解並具象人物,資本不強行干涉創作,各司其職邁向一致的目標——打動觀眾。

作為觀眾,我們不為爛片買單,就是在為影視行業的健康生態助力。

作為演員,就像李乃文所言,「哪怕是做行業的墊腳石,也要把石頭鋪得穩當一點。」

要做有責任感、使命感的演員,這是他存在的價值。

03

作為「讓信息創造價值」的今日頭條,也一直在娛樂內容行業用自己的影響力,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傳遞向上的價值觀。

比如它推出了「見證實力派」計劃,從經典台詞、角色、歌聲、家鄉等多個維度,並邀請到多位實力派藝人,在今日頭條發布相關感想,創造了藝人和觀眾互動的契機。

在一次次互動中,觀眾更了解經典作品背後的故事,了解經典角色背後的巧思,在經典歌曲中回憶光陰的故事,在家鄉記憶中品一份難言的鄉愁。

而曾經被神化的明星,也不再只是一個角色、一個符號、一個單面的形象。他們展開了人生的多面,從而變得更具象、立體、接地氣,和觀眾的距離也迅速被拉近。

其實不管是人物專訪節目《實力派》,還是「見證實力派」的計劃,頭條娛樂的初心沒變

——希望通過深度對話,以及話題互動的形式,去讓觀眾感知優秀演員身上所具備的品質。

對表演的頓悟、對職業的追求、對行業的審視、對生活的態度。

以上這些先被觀眾看見,再引發大眾討論,最後能給娛樂行業潛移默化帶來好的改變,那就是意義本身。

當然不容易,但總有人奔赴在這條路上。

他們懷揣著真正的熱愛,用認真實幹的態度,飽有信念的前行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60f36c3da0ffba582fa3944021633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