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報觀察 | 中國信達曲折地產紓困路

2022-09-01   觀點地產新媒體

原標題:中報觀察 | 中國信達曲折地產紓困路

觀點網8月30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22年中期業績投資者會議。從集團角度來看,中國信達在不良資產板塊的布局規模逐漸增長,但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值得預警。

具體來看,2022年上半年,中國信達實現收入總額412.58億元,同比下降0.3%;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ROAE)5.75%,年化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A)0.64%;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08億元,同比下降32.6%。

截至報告期末,中國信達同樣公布其槓桿比率為6.1: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以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24%、15.94%、18.00%,該類指標基本與2021年同期保持一致,基本維持現階段安全邊際。

觀點指數認為,AMC在助力房企紓困過程中需經歷盈利、資本「陣痛」,伴隨著地產行業的低迷期到來,資產風險也不容忽視。

不良資產業務規模增加,盈利能力受到衝擊

據與會資本人士透露,在投資者會中管理層表示上半年堅持深耕不良資產主業,不斷夯實不良資產,金融服務質效明顯提升。但是,要注意到信達在不良債權資產的收入與公允價值方面經歷了超過20%降幅,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也在大幅擴張。

具體來看,2022年1-6月,中國信達新增收購經營類不良債權資產261.5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3%,相關收購經營類不良資產凈收益達到46.79億元;在信託、租賃和資管產品領域,上半年新增收購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良資產達到44.33億元;在違約債券、法拍資產等領域,上半年新增投放違約債券業務38.9億元。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儘管不良資產經營作為信達的核心業務,也是收入的主要來源,但近期收入占比卻呈現下降趨勢,且盈利能力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

觀點指數發現,中國信達此次的利潤下降主要由於不良資產業務相關的收入下降,以及相關成本與損失所導致。

現階段,市場中的不良資產風險性逐漸遞增,其實不僅僅是房企銷售低迷所致。不良資產看似是藍海,但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對於當前房企與中國信達為代表的AMC而言,存在矛盾。

前文提到,中國信達以債券投資為主,因為債權投資風險比股權投資風險要低很多。但債權投資收益很大程度取決於進場價格。儘管涉險房企的項目數量增長迅速,但當前整體不良資產項目的進場價格並不算「低廉」,投資風險依然存續。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上述數據表明,中國信達在不良資產業務方面的盈利明顯有所下降,地產行業的下行期並沒有為資管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計量收入與市場估值的下降比例超過15%。不良債權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由2021年上半年的82.73億元下降24.8%至2022年上半年的62.23億元。其中,收購經營類不良債權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由2021年上半年的68.17億元下降30.9%至2022年上半年的47.14億元,分別占相應期間收入總額的16.5%及11.4%。

作為最核心的業務板塊,此下降將直接損害盈利質量。

不良資產盈利能力下行更凸顯在資產減值損失層面。上半年,不良債權資產占集團資產減值損失的75.5%(2021H1該指標為27.6%)。如此增長的不良資產減值損失也反映集團對於未來的市場同樣存在擔憂與不確定性。

紓困地產道路仍存危機,合作平台將成主流

事實上,不僅僅中國信達經歷了盈利下行的壓力,房企與資管公司之間的合作仍存續風險。

觀點指數發現,隨著市場對整個資管行業的預期與關注不斷增加,地產項目將影響AMC的盈利能力和資本狀況,AMC也因此會改變對房企的選擇與支持方式。

面臨不良資產風險的不僅僅是信達,中國華融同樣暴露了類似的問題。

中國華融於8月16日公布盈利預警,總結了凈利虧損的兩大原因:資本市場持續波動帶來的權益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錄得較大虧損;宏觀經濟和房地產行業下行帶來的資產減值損失。

這與信達的「症狀」高度相似,回歸不良資產主業是監管對AMC的主要要求之一,但市場的嚴峻似乎超出了投資者們的預期。

自2021年9月份以來,監管多次發聲鼓勵支持AMC參與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化解。五大AMC也相應進行債權融資與相應項目方簽署戰略合作。 「債權+股權」、「金融+產業」的模式依然沿用,但是今年的環境因「保交樓」與「停貸潮」顯得更加嚴峻。

觀點指數認為,儘管當前政策在鼓勵不良資產收購,但是國有AMC前期對房地產的風險資產敞口較大,「消化」過程並不會立即結束。截至2021年底,涉地產業務占到中國信達類貸款敞口的42%,預計2022下半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將保持高位,甚至可能持續至2024年。

另一方面,市場同樣給予不良資產較高的預期。

AMC的多種處置模式能從債務化解、流動性釋放、資產盤活等多方面降低AMC現有的對房企敞口的資產風險,幫助破產企業及投資方共贏。

觀點指數同樣發現,中國信達披露2022H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4%,雖然高於9%的最低監管要求,但緩衝空間有限。因此,信達後續勢必會對地產項目有一定的選擇性,將聚焦於具體項目,過往直接資金扶持整個集團的行為不會再次出現。

目前主流的方式是AMC+地方政府/國有房企成立合作平台,或者AMC接管+委託代建。因此,「平台」模式將逐步發展為主流,地方AMC的職能愈發凸顯。

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包括,河南當地AMC參與成立鄭州紓困基金;華融與地方政府及當地國企共同紓困中南控股旗下項目;中國信達折價收購債權佳兆業廣州悅伴灣項目;中信集團通過設立特殊目的財產權信託(SPV)幫助佳兆業。

或許現階段最有效的方式便是AMC與地方政府設立紓困基金。畢竟,市場最不希望的就是不良資產處置機構在收購過程中將自己變為「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