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它還有下句,你知道嗎?

2019-11-07     鄉土

眾所周知,中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自周公制定禮法、孔子克己復禮以來,「禮」就成為中國社會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禮不僅是人們交往的儀式,也是人們行事的道德準則。古代先賢為後人能夠更好地傳承禮儀,使民眾擁有更高的道德品行,他們還留下許多勸誡別人遵循道德的故事和良言。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都變成人們耳熟而詳的俗語,潛移默化中國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提起「舉頭三尺有神明」一語,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一句話便是關乎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神明距離我們很近,但更深層的內涵就是說,切勿做壞事,畢竟就算沒其他人看到,神明卻都是一覽無餘的。因此,一些人在萌生罪惡念頭的時候,若是想起這句話,恐怕也就不敢再做了。因此,這一句俗語被各地民眾口耳相傳,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

潼關楊震祠

東漢名臣楊震拒收十金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楊震曾任荊州刺史,後來被調任為東萊太守,在上任途中,曾被楊震舉為茂才的冒邑縣令王密悄悄拜訪他,還帶上十根金條作為禮物。

楊震對這份禮物堅決不收,還反問他:「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生氣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到這番話,慚愧告辭。不得不說,楊震嚴於律己、絕不突破底線的精神,很符合「舉頭三尺有神明」對人的道德要求。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並非完整語句,後面還有半句,而且這下半句才是這句俗語中的精華。當然,這也和中國人的說話風格有關,比較委婉含蓄,所以說話只說一半。這下半句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可能有人會理解為,在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人們可能不用擔心外人知道,但是這個時候要是想起「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人們就會擔心祖先知道這件事。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放棄繼續作惡。

明代早期一品文官朝服像

然而「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含義並非如此。大家都知道,在古人的意識里,一個人越尊貴,就越需要守禮,人們就會對這個人的要求也就會越高。一個毫無底線的人,顯然是不能用「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話去道德規範他,只能用強制的法律。可是對於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更多地是用道德準繩去加以約束,而他本人也會約束自己。當他想做壞事的時候,雖然不怕別人知道,但是他自己是有良心的,他邁不過自己心裡的那道坎,所以他不怕別人知道,反倒害怕自己知道。

西漢太史令司馬遷劇照

司馬遷曾在《管晏列傳》寫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知道禮儀的人才會被禮儀左右,一個擁有道德的人才會被道德約束。孔子也曾說「君子,慎獨」意思就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道德高尚的君子,在面對誘惑的時候,不僅會想到自己頭頂三尺的祖先和神靈,同時更會捫心自問,自己該這樣做嗎?或許,他不會畏懼祖先,不會在乎神靈,但是自己的良心卻不得不在意,所以才會有「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說法。

參考資料:

《中國民間俗語集萃》《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n0RW4BMH2_cNUgde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