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聖旨,太上皇和皇太后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2022-09-30     尋根拜祖

原標題: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聖旨,太上皇和皇太后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在漢朝之後的人看來很「找抽」,但對歷史上的第一個太上皇劉太公來說,這還真是一件麻煩事,他離給兒子劉邦下跪僅差一步之遙。

當年劉邦坐了天下後,將老爸從老家接到長安頤養天年。劉邦年輕的時候大混混一枚,沒少遭老爸奚落。估計劉邦為此也沒少頂嘴,做了皇帝後他得意洋洋地「回擊」老爸: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意思是,您老人家以前老是說我是無賴,不能置家業,哪兒都不如二哥,您現在再看看,我跟二哥誰的家業更多?

劉邦嘴上「報復」老爸,行動上對劉太公還是非常孝順的,他甚至特地住了一座「新豐城」,將老家的人全都遷徙到這座城裡居住,給老爸為伴。

從此劉太公遊走於屠販少年之間,混跡於酤酒賣余之市,整日鬥雞蹴踘,找回了家鄉的味道,活得有滋有味。

但有一天管家給他提了個糟心的話題:太公吶,您老雖然貴為皇帝的老爸,但自古天無二日,您怎麼說都是個臣,讓皇帝給您這個臣跪拜,似乎不大合適吧?

劉太公種田是一把好手,談君臣關係那是門外漢啊。老頭一聽就懵了,對啊,皇帝給臣子磕頭,那不是逆了天嘛?可劉三畢竟是自己生的,讓自己給兒子磕頭,好像膝蓋也不是那麼好彎的。

於是劉太公折中了一下,劉邦再來擺件的時候,老頭扛了一把笤帚親自洒掃迎接,把自己搞得跟下人一樣。

劉邦大吃一驚,這事要傳出去天下人還不都得指責自己不孝?於是爺倆一個扛著「孝」的家法,一個扛著「忠」的國法,相互客氣起來。

爺倆學問不行,但朝中有的是大儒,於是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誕生了。

可惜那時候劉邦的老媽劉媼已經去世,所以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的帽子,落在了呂雉的頭上。

那麼,太上皇、皇太后與皇帝之間到底誰更大?皇帝頒發聖旨,太上皇和皇太后需要跪接嗎?

先說答案,當然不需要跪接!原因有如下幾點。

  • 其一、從國法上講,太上皇、皇太后與皇帝的身份都是君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不是只有皇帝是「君」嗎?當然不是,皇家嫡系都可以稱為「君」,比如皇后、太子,也包括太皇太后、太上皇、皇太后等。

古代界定君臣關係不是光看龍椅上坐著誰,更主要的是看「宗法關係」,而「嫡庶」概念就是「宗法制」的核心要素。

這裡面有很多後人常常不理解的宗法關係,比如生母地位不如嫡母,嫡子繼承所有政治遺產等等。

總之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嫡庶差別猶如天上地下!

所以, 「嫡系」的重要程度遠大於皇帝。人們拜見皇帝自稱「臣」,拜見太皇太后、太上皇、皇太后、太子、太子妃都要自稱「臣」。

  • 其二、從家法上講,太上皇、皇太后是父母,皇帝是兒子

中國人講「忠孝」,前面從國法上規定了三者之間的「平等」,可是「孝」怎麼體現呢?用家法。

家法界定的標準很簡單——父子、母子關係。

所以,皇帝在見太上皇、皇太后時,他的身份就是「子」,必須行「家禮」,也就是說皇帝對太上皇、皇太后要行跪拜禮。

通常皇帝不光需要跪拜太上皇和皇太后,還要自稱「兒臣」。對外,都是「君」;對內,皇帝在太上皇、皇太后面前稱「臣」,太子在皇帝面前稱「臣」。

  • 其三、皇帝頒發聖旨,並不是都需要跪接

可是皇帝畢竟特殊,需要以國家名義,對太上皇、皇太后頒發聖旨時怎麼辦呢?

這種事還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冊封典禮,最常見的就是皇帝登基要冊封嫡母(或生母)為皇太后,母親要跪嗎?

不需要,一般是母親坐著,皇帝一旁站著,其他人跪接,宣讀完聖旨,由皇帝率領眾人對皇太后行三叩九拜大禮。

其它聖旨頒布也是如此。

其實頒發聖旨也並非像想像中的那麼莊嚴肅穆,即便大臣在接聖旨時也不一定都需要跪接,要看具體情況。

比如大臣身體不適、賜予特殊榮譽的大臣。還有不太重要的聖旨,都不需要有迎接的典禮,也就不需要跪接。

仔細想想,皇帝也是人,皇家也食人間煙火,針頭線腦的零碎事也不少,犯不著什麼事都端得六角正正的,別被影視劇中的情節糊弄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9b484ae89fd29efd0a9f995c8c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