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年前的《扁鵲醫書》,被專家成功修復,揭露當時的書法面貌

2023-08-23     書法網

原標題:2200多年前的《扁鵲醫書》,被專家成功修復,揭露當時的書法面貌

2200多年前的《扁鵲醫書》,被專家成功修復,揭露當時的書法面貌

《韓非子·喻老》中有一篇文章,名為《扁鵲見蔡桓公》。此文塑造了一位諱疾忌醫的君王和醫術高超的杏林妙手,每當讀完,人們都會感嘆如果蔡桓公早一點醫治,不至於命喪黃泉。後人形容醫生技藝高超時,往往會說他「扁鵲在世」「華佗在世」。

扁鵲,生於公元前407年,原名秦越人,鄲國人(今河北任丘),中醫學認為他是切脈診斷的創始人。歷史上的扁鵲有沒有見過蔡桓公已不可考,但他的確通過望診,看出齊國君的病症,並診脈斷定虢國太子為假死。其醫學著作有《扁鵲內外經》等。過去一般認為他的醫學著作均已失傳,但近些年的考古推翻這一定論。

自2012年7月起,考古學家對四川成都老官山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從M3號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經過現代科技手段測定,它們大致為秦末漢初的文物。這批竹簡的內容多與醫學相關,足有九百二十餘支,上面的文字累積近二萬個。學界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敝昔醫論》《六十病方》《諸病症候》等,並整理成一部《天回醫簡》。

竹簡中屢次出現的「敝昔」,指的就是扁鵲。這一批文物如果全部「破譯」成功,無疑使得上古中醫史更加可信,那些被認為是「神話」的案例,會得到信史的確證。而另一方面,這批竹簡也展現了當時的書法面貌,具有不小的價值。

近些年來,戰國至漢初竹簡不斷考古出土,讓人們大飽眼福,一睹詛楚文、篆隸、古隸風采。老官山這批竹簡,既包括篆隸,也包含古隸和初步成熟的漢隸。《天回醫簡》書法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帛書法、甘肅武威出土的漢簡頗為相似。

所謂古隸、篆隸,區別在於篆書筆法是否濃厚。它們是在篆書基礎上進行的改良,提高了書寫速度和筆畫的流暢性。具體來說,通過簡寫和草寫,使筆速加快,而弱化諸如對稱、圓轉等處理,也降低了書寫難度。書於竹簡、絲帛上的文字,就如同後世的「寫經體」,記錄信息和隨葬是主要目的。

從這批竹簡,可以看出古隸筆畫飽滿,結字以縱取勢,圓筆處理則是保留篆書筆法,撇畫、豎彎鉤和捺畫都取弧勢力。這些書法已經有了波磔、挑筆、內擫等,它們將被漢隸繼承發揚。它們古拙而自然,四面開張,欹正交雜,給人洒脫率意、奔放遒勁之感。

相較於古隸中自然流露的篆書筆法,「篆隸」則是有意取消兩種字體的界限。這是因為秦朝「書同文」和漢初實行的文字改制,讓刻工書者很難一下子改變書寫習慣,地域差異、寫手水平高低,也加劇了篆隸雜糅的情況,這也是文字書體發展的常態,可以將篆隸作為秦篆、秦隸和漢隸間的過渡字體。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隨便一片竹簡,可能就包含著巨大的信息量,這也是為何我們要文化自信。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13ad116799856679a5d4c20723aa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