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奉系立下汗馬功勞的「小諸葛」楊宇霆,為何最終被處死?

2023-06-11     史密記

原標題:為奉系立下汗馬功勞的「小諸葛」楊宇霆,為何最終被處死?

拜電視劇《少帥》所賜,奉系小諸葛楊宇霆的大名可謂響徹天下,在許多人看來,如果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後,東北地區不是由少帥繼位,而是由楊宇霆統領,東三省根本不會如此輕易地淪陷日本之手。因為在許多人看來,功績卓著、手腕高超的小諸葛楊宇霆,遠不是抽大煙、玩女人的「二世祖」可以比擬的。

姑且不說這種假設是否真的合理。歷史事實是,少帥上位一年之後,最終,忍無可忍的小六子下令將楊宇霆處死,這就是著名的「楊常事件」。為什麼剛剛繼任東北軍首領不久的少帥,就悍然殺掉他父親最為信任、曾為奉系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子呢?

首先,這是楊宇霆自己的作死。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後,27歲的少帥成為東三省的主人。但是,在楊宇霆的眼裡,這位27歲的東北少主只是一個喜歡吃喝玩樂嫖賭抽的公子哥,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統領東北全局。

因此,不但心理上看不起少帥,在生活和工作中,楊宇霆對少帥也儼然以父輩自居,每次和少帥談話都會說:「小伙,來,我語汝」,與訓斥子弟無異,這自然令少帥極為不滿。

楊宇霆的這種心態,並不只是因為他居功自傲,在楊宇霆的心裡,他根本就不想當一個俯首聽命的部下,而是想以帝王師的角色,操縱東北全局,充當東北的太上皇。

因此,楊宇霆與少帥的作對,多次使少帥十分難堪。有一次,少帥生氣地對楊宇霆說:「我幹不了了,還是你來干吧」。楊宇霆聽後不但沒有惶恐,反而很傲慢的說:甭提這個,你身體不好,有事我替你,出出主意就比什麼都強了。

很顯然,楊宇霆內心深處是看不起張學良的。然而,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即便張學良再軟弱可欺,時間長了,他也根本不能容忍這樣人存在。因為,楊宇霆已經成為張學良掌控東三省最大的障礙。

其次,則是由於日本人的挑撥離間。說到民國時期的東北三省,就絕無法繞開日本人,早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人就將勢力範圍深入東北地區。隨著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取得勝利,日本在東北三省的勢力進一步膨脹。

因此,當張作霖崛起之後,雖然對於日本極為不滿,但張作霖仍然不得不以親日派形象出現,更是對日多次妥協退讓。日本倚仗其雄厚的勢力,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日本的最終目的,就是占領肥沃遼闊的東北三省。

因此,日本人對於東北三省的發展壯大是極為不滿的,對於不聽話的張作霖更是恨之入骨。張作霖被炸死之後,日本人當然也無法容忍一個團結一致的東北軍。所以,日本人對於東北軍最重要的幕僚楊宇霆,極盡挖苦誹謗之能事,更多次在張學良面前造謠中傷楊宇霆。

因為,日本人認為,只要去掉楊宇霆,沒有軍師的張學良,只能日本馬首是瞻。可以說,為了離間張學良和楊宇霆,日本幾乎無所不用其極。自然,日本的一系列離間計,進一步惡化了張學良和楊宇霆之間本就不融洽的關係。

第三,則是由於國民政府的挑撥離間。國民黨兩次北伐取得勝利之後,常凱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基本統治了關內地區,但是,對於自成一體且實力雄厚的東北三省,南京國民政府根本無處下嘴。既然無法武力打倒,那自然是「攻心為上」、政治解決。常凱申選擇結局的手段是挑撥離間,最終使奉系四分五裂。也因此,常凱申對於挑撥奉系內部矛盾十分熱衷。

例如,常凱申在1928年10月曾密電張學良,告訴他白崇禧正在策劃楊宇霆取代張學良,並在電報中「建議」張學良先下手為強,幹掉楊宇霆。天真的張學良也曾信以為真,然而事實是,白崇禧根本沒有策划過此事。他與楊宇霆只見過一次面,兩個人也沒有討論任何實質內容。

第四,則由於郭松齡殘部的離間。在郭松齡活著的時候,楊宇霆和郭松齡的矛盾幾乎已經白熱化了。作為士官派的首領,楊宇霆與陸大派首領郭松齡矛盾極為尖銳,依仗「天子近臣」的優勢,楊宇霆也多次出手阻撓郭松齡上位。

郭松齡最終起兵反奉,其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求懲辦「禍首」楊宇霆。很顯然,起兵反奉的郭松齡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而清除的對象,當然就是他的頭號敵人楊宇霆。郭松齡和楊宇霆的矛盾之大、郭松齡對楊宇霆的仇恨之深可見一斑。

而在郭松齡反奉失敗後,被俘虜的郭松齡夫妻按照張作霖的原意,是要求活著押解給他。但是,與郭松齡矛盾極深的楊宇霆卻唯恐夜長夢多,更擔心極為信任郭松齡的張學良從中說情,使得郭松齡最終逃脫生天,因此,他以張作霖的口吻給吳俊升發電報,要求吳俊升立即處死郭松齡。最終,郭松齡在沒見到張作霖之前就被處死。

不過,在郭松齡被處死之後,他的部下並沒有因此失勢,許多人繼續在奉系之中擔任職務,有不少人還成為張學良的心腹。在郭松齡的這些部下看來,郭松齡最終被處死,楊宇霆是罪魁禍首。因此,他們將報復楊宇霆作為為郭松齡報仇的方式。

所以,他們利用和張學良的關係,多次在張學良面前挑撥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係。甚至還曾謊稱楊常已定於1月12日在瀋陽發動政變,殺死張學良。經手執行逮捕處死楊長二人的警務處長高紀毅,原來也是郭松齡的部下,他奉命殺死楊宇霆之後做的第1件事,就是跑到郭家給郭松齡的父母磕頭,並且說:我這回給大哥報了仇。

第五,則少不了張學良本身的性格特點。作為民國時期最大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張學良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作為張作霖的嫡長子,張學良從出生後沒多久就被張作霖作為接班人培養。也因此,造就了張學良性格軟弱貪玩兒的特點。

繼任父親的東北軍勢力之後,年輕的張學良對於楊宇霆等人的居功自傲是十分不滿的。在晚年被採訪時,張學良也曾說過:楊常二人的確非常能幹,但是,他就不相信東北,東三省離了楊常二人就過不下去了。很顯然,公子哥般的執拗和任性,也最終釀成了揚長而然悲劇的收場。

因此,在奉系之中位高權重、也曾為奉系立下汗馬功勞的楊宇霆,最終被張學良處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既有楊宇霆自身性格和能力的缺陷,也有日本、南京國民政府和奉系內部反楊勢力的挑撥。

從楊宇霆被處死的事件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東北三省已經成為中國乃至於東亞地區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楊常二人被處死之後沒過兩年,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最終,東北三省這塊肥沃的黑土地淪陷,成為了日寇發動侵華戰爭的策源地。張作霖、楊宇霆等人一手發展壯大的東北軍勢力,最終在少帥張學良的統領下灰飛煙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14bb073061e3d22a6d8302426752b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