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在上海蹬小黃

2023-11-07     電動湃

原標題:每天,我在上海蹬小黃

共享經濟,確實一泡污,但我蹬著小黃車不亦說乎。

遙想當年,共享經濟飛黃騰達,老鐵我兜里裝著共享充電寶,手裡打著共享雨傘,胯下騎著共享單車,叫來一幫哥們去玩共享籃球,然後鑽進共享KTV高歌一曲,累了就躺在商場裡的共享睡眠艙里補補覺,精神頭不好再去共享健身房擼擼鐵。

但如今呢,共享經濟,死的死,傷的傷,那些「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牛逼口號早已隱入塵煙,只剩下一句「我的押金什麼時候退」淒涼地在空中迴蕩。

從資本狂熱沓來,到賓客散盡一地雞毛,眼看他起朱樓,又眼看他樓塌了。

披著共享主義的外衣,心裡打得全是租賃的生意,一個個項目從生到死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也引發人們對共享經濟概念的質疑。

生何所生,死亦為何?

共享經濟。

顧名思義,精髓在於一個「共享」。

起初的想法也著實很妙,即存量市場通過技術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將市場擁有者和需求者進行了高效的對接和交換,最大限度地節省雙方的時間和資源,從而存量市場也因為閒置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有了新的生命力。

有點複雜是不是,我打個簡單的比方。

我有一輛寶馬,只在周末開,那麼周中就處於閒置狀態,有個平台找到我跟我簽訂協議,他們負責幫我把車在網上租給需要的人,我付出空閒的車子按時拿租金,有需求的人通過平台付出租金獲得車的暫時使用權。

平台從中抽成,使用這個平台的人越多,空閒的資源利用率就會上升,這就構成了一套共享經濟。

聽上去很美好是不是,平台最大限度盤活閒置資源,而且只作為中間商消除信息差,輕資產,投資回報率極高。

但是你看像現在的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等,哪一個能套入上述這套完美的共享經濟鏈路?

本質上,所謂共享充電寶,根本不是誰有閒置進行掛租,而是一個平台自行買了一百萬隻充電寶,放到各個商場裡,誰有需要了就下單借用這個設備。

這就是最典型的偽共享經濟,首先就夠不上存量市場,因為平台不是把大家閒置的充電寶集中起來,而是自己又去找工廠生產了一百萬隻充電寶,簡單來說就是既當平台又充當市場擁有者,實質上就成了租賃業務。

那麼,好奇寶寶可能就會問了,就算是打著共享經濟幌子,實則行傳統租賃之實,那又如何?隨處可租的充電寶確實好用,這是不爭的事實。

的確,對於用戶來說,多了一種租賃途徑,但對於共享經濟企業方來說,偽共享模式卻註定了困難重重,行百里者半九十。

首先,平台既充當中間商又充當市場擁有者,意味著極高的入門成本和維護費用。很簡單的道理,這是你自己買的充電寶、雨傘、單車甚至是汽車,如果說是像充電寶和雨傘這類小成本物件還能稍微hold一hold,但上升到汽車,入門成本堪稱指數級飆升。

要知道,最便宜的新能源車搞一輛也得四五萬起步吧,就算你本身就是個汽車製造商,自產自銷,想在短時間內批量投放,那花費也是一大筆天文數字。

更不用說汽車的維護成本,先不說最基本的清潔整備,車窗壞了得要修吧,雨刮、剎車片得定期換吧,更不用說還有半年或者一年一次維護保養,這些都得花錢。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共享汽車被社會摧殘了幾年後,平台索性也就不管了,攤牌了。也因此,共享汽車的體驗感完全是隨機的,有車窗關不上的,有垃圾成堆的,現在想碰到一輛車況優良、乾淨整潔的健康車,那真的比出門撿錢還難。

於是,本來好好地利用閒置資源的輕資產共享經濟,硬生生還是被玩成了典型的租賃重資產,沒有一點點創新,也就沒有一點點意外。

你會發現,倒閉的「共享企業」都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現金流斷裂,錢燒著燒著就止不住了,而資本一旦降溫,很快原形畢露。

到這裡,我們來說說第二個問題,既然成本如此之高,那麼收益如何?如果說,高投入高收益,那麼這個模式是否還有機會滾起來呢?

可惜,依舊事與願違。

目前這些打著共享經濟名號的企業,盈利模式非常單一,基本就是依靠租賃費用,但問題是,本來大家用共享XX,就是為了圖便宜。

而且,這個行業幾乎沒有門檻,你能做共享充電寶,我也能做,用戶的選擇餘地非常大,就奔著便宜的去唄。

這一點,共享企業也都清楚,所以大家在早期就是拼一個市占率,打個比方,我哪怕在這家商場裡一分錢不掙,甚至倒賠錢,我也要放10個點,比其他任何品牌都要多,那麼用戶看到我的幾率就大,用的比例就高,未來粘性也就更高。

所以,早期,用戶用起共享充電寶或者共享單車還是非常開心的,租賃費用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平台都在野蠻生長,不掙錢掙吆喝,也要耗死對方。

但問題是,這樣的模式只存在於資本狂熱助推之下,一旦沒錢燒了,共享企業會發現,不掙錢,這是要死啊。

這個時候,大家紛紛開始冷靜下來,還是得自我造血,要不在「充電寶們」上打打廣告?效果賊差,首先大家是借了充電寶才能接觸到廣告,其次,大家拿著充電寶也不會留心到上面的信息。

想了一大圈,最後發現,只能提升租賃價格。

於是,6塊錢一小時的充電寶來了,隨隨便便充電花個大幾十,到最後比這個充電寶本身還貴。「雪糕刺客」之後,也就有了「共享刺客」。

大家突然發現,本來圖便宜圖方便的「共享經濟」,陷入了「你掙不著錢,我薅不到羊毛」的死循環。

與2017年群雄逐鹿相比,如今,市場格局其實已經悄然轉向了寡頭當道、只余頭部的形勢。

比如,共享單車,美團單車、哈囉單車、滴滴青桔「三巨頭」占據了95%的市場。

但即便如此,還是掙不著錢,哈囉出行3年間累計虧損約48億;2022年美團全年營收2199.55億元,但共享單車所在的「新業務」板塊經營虧損284億元,追溯一下,美團單車曾在2018年一年就虧了45億。

頭部尚且如此慘烈,這也不禁讓人發出感慨,共享經濟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有,但是很難。

如果仍舊按照「偽共享,真租賃」的模式,那麼對於領域的選擇就至關重要了,首先產品本身單價不高,其次用戶有高頻使用的需求。

如此排除下來,幾乎只有充電寶是最符合要求的,雨傘不具備高頻性,單車、KTV、睡眠艙等等,都單價太高,大批量投放就是典型重資產,大多數企業的資金流都拖不到形成粘性用戶的時候。

用戶的想法也很簡單,我可以買,也可以租,但凡不是應急的,我一定會衡量,買的成本高,還是租的成本高。我每天可以在上海蹬小黃,是因為目前的價格相對合適,一旦「租」的成本漲價了,那斷然會決定買一輛自行車了。

而如果回到共享的本質上來,真正的共享應該是存量,而不是增量。如共享汽車,如果這輛汽車本來就在那兒的共享,才是真正的共享。

那麼,平台更應該思考的是到底有什麼是可以被高頻交換使用的閒置資源,讓用戶花小錢就能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在國外,有兩個相對成功的案例:愛彼迎和優步。

愛彼迎是一家提供在線租賃住宿的共享經濟企業,與傳統的酒店行業不同,可以讓普通老百姓在家裡出租房間,為旅行者提供獨特的住宿體驗。

而優步則通過共享車輛資源,將閒置的車輛整合起來,提供給需要出行的乘客,提高了車輛利用率。

愛彼迎也憑藉著這種模式成功進入了世界500強。當然,這其中涉及到諸多平台的精細化管理,非一日之功。

此外,說回共享汽車,不少人認為,共享汽車還有最後的救命稻草,那就是萬眾期待的無人駕駛。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無人駕駛最牛的地方,就是買車送司機,「司機」一旦有了,就能替代計程車、網約車的高額人工費,而且到那時候app一下單,共享汽車自動開到你家門口,門檻極低,誰還會說共享汽車不好?

所以無人駕駛落地之日,或許就是共享汽車支棱起來之時。

從2017年開始,共享了這麼多年,結果還是只剩下了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苦苦支撐。

因為大家本質上玩的,就不是真正的共享。

結果就是,跟風嚴重,缺乏創新和差異化,壁壘低。最後大家一窩蜂,只能靠哄抬租賃價格,在亂世中苟下去。

我這類本來想占便宜的用戶也瘋了,我想薅他的羊毛,結果他卻想噶了我的腰子。

這不本末倒置了。

但你要說共享經濟死了?我倒也不樂意,希望,這是一場重新整備的「中場休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10689feb5636f902808e51170bc7e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