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張票太難了!」演唱會門票「秒光」背後,誰是操盤手?

2024-10-18     新華日報

上個周末,刀郎「山歌響起的地方·2024巡迴演唱會」在南京掀起熱潮,數以萬計的粉絲從四面八方湧來,搶到票的幸運兒盡情狂歡,而未能如願的歌迷只能帶著小馬扎在場外「蹭熱度」。

「太難了!如今演唱會門票真的是比春運火車票還難搶。」——這是當下很多歌迷的真實心聲。今年,全國演藝市場的熱情被徹底點燃,一股股熱浪也席捲了江蘇演出市場,「開票即秒光」幾乎成了每場演唱會的常態。然而,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是,歌迷拼手速也搶不到的演出票,卻大量在黃牛手中「流轉」,並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高額溢價售出。

一邊是正規渠道求票無門,一邊是黃牛貨源充足坐地起價,這種扭曲的供需關係讓人疑惑:在「強實名制」購票的當下,黃牛手中的票究竟從何而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歌迷、演出商和業內人士進行了對話,試圖撥開迷霧,尋找演唱會「一票難求」背後的真相。

一票難求,演唱會門票都去哪兒了

定好鬧鐘,屏氣凝神,無數次的刷新和點擊之後,螢幕上依舊出現了「售罄」的字樣。為了搶到11月9日周深蘇州演唱會的門票,「90後」公司職員陳明惠提前多日登錄購票App填好了個人信息,並讓朋友們用多個帳戶幫忙搶票,但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所有人一無所獲。失望之餘,陳明惠轉戰某二手交易平台,卻發現有大量票務發布的演唱會票信息,賣家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票源充足,各個價位都有。」還有賣家不停催促她儘快下單,「再過段時間買,就不是這個價了。」

今年,全國演出市場迎來井噴式大爆發。據《2024年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發展簡報》顯示,大型演出市場上半年呈持續上升態勢,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觀演人數同比增長63.35%。

演出市場火爆的背後,很多觀眾最直觀的感受是——想看一場演唱會實在太難了。一位文旅部門的工作人員苦笑說:以前總有人想方設法地找他要贈票,但現在,朋友們都是捧著「真金白銀」,求他幫忙買一張正規渠道的票,可他依然無能為力。

供需關係失衡是「一票難求」的主要原因,「觀眾積壓了數年的觀演需求在今年爆發,很多年輕人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更願意為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江蘇省舞台美術學會副會長楊潤森認為,只要是稀缺資源,就會成為「黃牛」倒賣的對象。以今年9月周杰倫南京演唱會為例,預計4場演出共有24萬人次觀演,但僅在大麥APP上標記想看人數已超550萬。

記者在多個社交平台上檢索關鍵詞「票務」,發現不少帳號都在銷售演唱會門票。匪夷所思的是,許多瞬間售罄的熱門演唱會,在「票務」手中卻有大量余票,各種價位一應俱全,且無官方限購兩張的要求,甚至還承諾「連坐」。

黃牛溢價倒賣,並非新聞。2023年9月,文化和旅遊部、公安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範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中指出,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每場演出每個身份證件只能購買一張門票,購票人與入場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針對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則明確了擴充可公開銷售門票的比例,演出舉辦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於核准觀眾數量的85%。

「強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黃牛的猖獗,使得黃牛無法隨意販票,否則電子票與觀演人信息不匹配,將導致無法入場。但從今年的演出市場來看,五花八門的門票仍層出不窮,很多買不到票的觀眾既納悶又氣憤:官方渠道一票難求,但黃牛手中的票究竟從何而來?

「強實名制」之下,黃牛為何還能「變」出票來

在採訪中,很多業內人士在談及這個話題時都十分謹慎,一再強調不要透露自己姓名,「因為票務市場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鏈,裡面暗存一些潛規則。」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據我所知,有些演唱會公開銷售的票不足總票房的50%。」曾經在南京某票務公司工作的「小朱」表示,雖然文旅部門明確規定,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於核准觀眾數量的85%,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一場演出到底開出多少票,其中又有多少是公開發售的,這個信息並不透明。另一方面,主辦方還會留給演唱會團隊、贊助商、各協辦單位等機構一定的公關票,很多不可出售的「贈票」經過層層轉手,成為了「黃牛」的票源。

這位演出商坦言,演出商和黃牛之間的關係「複雜而微妙」。現在演唱會成本水漲船高,一些藝人的排場越來越大,有的要求包下酒店的一層樓,有的還要求包機出行,場地租金、人工搭建等費用都在上漲。但由於政策原因,演唱會的票價不能定價太高,當演出票不足以覆蓋演唱會成本時,一些演出商為了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只能截取大量的「公關票」,以更高的價格直接交給黃牛。而黃牛又層層加價賣給消費者,這也是演唱會門票溢價現象愈發嚴重的一個原因。

「把票交給黃牛,一些熱門演出,可以賺取更多利潤。面對一些銷售不佳的冷門場次,黃牛又可以給我們兜底,降低市場風險。但這樣做無疑是在法律的邊緣試探,從長遠看,將會擾亂了整個演藝市場的良性發展。」這位演出商說。

另外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是——在實行「強實名制」的當下,黃牛又如何倒賣票務?

歌迷章小姐告訴記者,黃牛通過各種渠道拿到的內部票,可以分為錄入票和邀請函兩類。所謂錄入票,就是直接把姓名、身份證號和手機號告知黃牛,由他們在系統錄入信息後,便可以在大麥等平台看到票務信息,通常是在演出前一周出票。而邀請函則是黃牛直接給你二維碼,自己掃碼錄入信息即可。

市場火爆,如何讓黃牛不再「牛」起來

黃牛市場的野蠻生長,讓欺詐事件屢見不鮮。「如果能買到票,誰願意去找黃牛呢?」在南京某IT公司工作的程先生嘆了口氣。今年7月,他花了2400元在黃牛那裡購得兩張鳳凰傳奇合肥演唱會門票,可跑到合肥才知道,黃牛手中並沒有票,僅是買通了現場的保安,讓他在檢票口悄悄混入,進場甚至連座位也沒有。

今年9月的周杰倫南京演唱會,更是黃牛詐騙的重災區。一位歌迷向記者訴苦,自己花了3000元買了一張「錄入票」,臨近演出,黃牛遲遲不出票,再聯繫黃牛時,對方說沒票了,後續財務進行退款,再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財務,黃牛是明目張胆的詐騙。」

近期,江蘇永衡律師事務所蔣文律師也接到了不少被騙消費者的諮詢。據他了解,強實名制下,黃牛會「一票多賣」,甚至是「無票多賣」。「黃牛網絡中會有多層代理,上層黃牛拿到內部票之後會往下級傳,層層加價,票也許只有一兩張,但卻最終賣給了很多人。最後他們會選擇出價最高者出貨,而面對眾多付了錢沒有拿到票的消費者,黃牛往往會直接『跑路』。」

黃牛為何如此猖獗?蔣文律師解釋說,「詐騙的刑事立案標準一般是在3000元以上,一些黃牛會故意將詐騙金額控制在這個標準之下,以規避刑事處罰。交易過程中,很多消費者連黃牛的真實身份信息也沒有,這給相關部門調查取證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很多人權衡維權費用和時間成本之後,只能選擇不了了之。」

一邊是演出市場火爆,提振行業信心。一邊是一票難求,歌迷怨聲沸騰。如此亂象,究竟該如何整治?

此前江蘇省消保委曾對「強實名制」購票進行了建議,稱文體演出行業可以參考鐵路售票機制,完善購票、退票等流程,完善售後服務機制,建立完善的「候補」「退票」流程,避免「黃牛」票在二級市場泛濫。

「我們應通過增加場次、延長時間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大市場供給,緩解供需矛盾。」楊潤森提到了今年7月11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同意在瀋陽6個城市暫時調整實施有關行政法規和經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規定的批覆》,文件中指出,將外國投資者、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投資者、台灣地區投資者投資設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演出經紀機構的審批權,下放至南京市、杭州市、武漢市、廣州市、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審批權限下放到地方城市,審批效率或將提速,意味著今後將有越來越多的優質演出在南京上演,一票難求的狀況有望得到緩解。」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演出商建議,票務制度需要進一步公開透明,包括演出的總票數、普通票、錄入票和邀請函的數量等信息都應明確公開,實現每一張票都可實名溯源。他特別點贊了此次刀郎南京演唱會的票務管理,直到開演前一天才釋放了少量內部公關票,這也就有效壓縮了黃牛倒賣的時間,減少了內部票流向市場。

蔣文律師建議,打擊黃牛的倒票行為,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實名制購票政策以及售票平台保證金制度。消費者也應提高維權意識,用好法律手段。相關部門需加大對黃牛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還需要積極研究對策,堵塞黃牛搶票的技術漏洞。他建議可以參考12306鐵路售票的訂、改、退模式。此外政府也應該加強引導,呼籲大眾從正規渠道購票,維持公平的市場秩序。

在全國各地大力提振消費的背景下,演唱會經濟被稱作「行走的GDP」,正在成為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在觀演熱情日益高漲的當下,唯有演出主辦方、票務平台、消費者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營造一個公平、健康、有序、繁榮的演出市場。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慧

編輯:董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06893b38e890495806e5a15b0c0ed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