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台輸入「授權」
今年暑假,朋友圈很反常,刷屏的,少有各地美景,陪娃四處趕場上興趣班的倒不少。
越來越感覺,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焦慮,水漲船高。
從幾年前「月薪三萬,撐不起娃一個暑假」;
到今年的「月薪7萬,勉強撐過娃的暑假」;
再到前幾天網傳的「順義媽媽推娃」:開著寶馬奔馳賓利法拉利,穿越一個京城只為給孩子找1小時2000塊的最牛老師……
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嘔心瀝血。
可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養成一個出色的孩子?
最近,看了鄧超的新電影《銀河補習班》,似乎能從中窺到一些答案。
電影其實很簡單,講述了馬飛小時候,爸爸因誤會入獄,媽媽離婚改嫁,馬飛成為被同齡人欺負、成績不好的典型差生,後來爸爸出獄,把他教育成年級學霸,並最終成為世人矚目的太空人的故事。
小馬飛從劣到優,從被嘲笑到被矚目,從反面壞孩子典型到學霸的濃縮的電影人生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銀河補習班」,更是上給每位父母的「愛的必修課」。
1
理想很虛,但對孩子而言,很重要
電影中,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本是一名工程設計師,卻因為徒弟的陷害,鋃鐺入獄7年,錯過了孩子最寶貴的成長時光。
出獄後,馬皓文看著淪為差生的兒子,心痛不已,他想加倍補償孩子,幫孩子扭轉人生局面,卻並不急於輔導孩子的功課。
在劇中,他反覆告訴兒子馬飛一句話: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麼用。」
很簡單,也很俗的一句話不是,可這個簡單的比喻,卻告訴孩子:理想很重要。
馬皓文出獄後第二天,他問孩子,將來長大想做什麼,孩子漫不經心地說:「考清華北大啊,我媽說的。」
上清華北大,何嘗又不是每個努力學習的孩子的夢想?可馬皓文卻認真地告訴孩子:上清華北大,只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高考之後的人生要做些什麼?沒有家長認真地跟孩子談過這個問題,似乎,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
我們看到,很多小一點孩子,在學習上,要家長督促和逼迫,大一點的孩子,在高考後,迷茫甚至迷失,就是因為,孩子心中,沒有真正的理想。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對於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理想即目標,理想即做事的意義。
當孩子有了目標,他學習的目的性會更強,他的行動也更執著;當孩子做的事被賦予意義,他所做的事,就不僅僅是眼前的瑣碎麻煩,而是通往理想的必經之路。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正如劇中的馬飛,當他有了當飛行員的理想後,每天消化0.1厘米的教科書,也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難事。
試著在平時,多跟孩子談談理想吧,雖然,在戰術上,可能對孩子沒有切實的幫助,但理想會讓孩子更主動,更自律,而這些好品質,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理想,不虛,它是每個人才,成長路上的必須品。
2
父母走好自己的路,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馬飛的父親馬皓文,從一個高級工程師,到進監獄後妻子改嫁,出獄後一無所有,被人們謾罵、誤會,生活很難,很難很難。
即使做著朝不保夕的體力工作,甚至為了給兒子買一台電腦,都要靠賣血。但他一直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做父親這條路上,他盡力養家,在物質和精神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滋養孩子。
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多方奔走,不為賠償,只為糾正多年前的誤會,恢復名譽。
他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在我看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兒。」
馬飛在學校倍受打擊後,回家跟爸爸哭訴:「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學了,太難了,我還是去賣煎餅吧」。
可當馬飛看到被生活折磨地奄奄一息,還能挺直腰杆,對非議對誤會對艱難生活宣戰的爸爸,他把氣餒,吞進了肚子裡。
在一張紙上,他默默寫道:「爸爸:和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這樣的父親,雖然沒有說教,沒有嘮叨,但卻給了孩子最好的示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生活中,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父母隨波逐流,孩子就學到了得過且過;父母積極向上,孩子就學會了銳意進取;父母笑看世事,孩子就學會了樂觀豁達。
想要給孩子最強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去感化孩子。
這,才是教育的最高級形式。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3
孩子要成績,更要成長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很是震撼:高考完的孩子們,把書本撕得粉碎,飄飄洒洒的紙片,像雪花一樣落下來。
當時,馬皓文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剛剛考了高分的孩子們,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課本和試卷,我擔心,他們是不是真的熱愛學習,學習,難道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嗎!」
如果說,前面教孩子樹立並接近理想,教孩子走好自己的路,是戰略上的大布局。
那麼,要孩子在成長中實現成績的飛躍,則是父親馬皓文踐行兒子教育的最好戰術:
在建築工地上,他連通器原理,在一所廢棄建築上,很輕鬆地就找到了同一水平線上的兩個爆破點。面對孩子的崇拜,馬皓文說:「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那一刻,孩子眼裡有了對知識的渴望。
馬皓文帶孩子走入大自然,解析「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讓馬飛知道了「真實」才能作文更生動。
在馬飛被洪水淹沒時,他喊話孩子:「看看你的身邊有什麼,動動腦筋,想辦法。」
這讓馬飛,克服掉恐懼,用門板和破傳單,做了簡單的木筏得以自救,並嘗到了獨立思考的甜頭。
蒙台梭利說:「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項,通過孩子的內在力量,來達到自我的學習。」
我們提倡孩子要成績,更要成長,就是希望,賦予孩子擁有內心強大的力量,這項隱形的財富。
因為,單純搞成績,是幫孩子單個維度提高,而注重孩子成長中各項能力的培養,才是多維的幫他們跨越式進步。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4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力
馬飛的成長路上,譏諷、嘲笑、打擊從來就不少。
小時候,馬飛告訴爸爸「老師說我『缺根弦』」,馬皓文真誠地告訴孩子:「不要信你們老師說話,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教導主任諷刺馬飛「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時,馬皓文篤定地說:「他會是這個學校最出色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發自馬皓文的心底,他真誠地相信並善待著孩子。
馬飛從差生到優等生的逆襲,全有賴於父親馬皓文的信任。不敢想像,如果馬皓文也像老師、同學以及馬飛母親一樣,打擊嘲諷他,馬飛會有怎樣的未來?
對於外界的評價,孩子很難生出自動屏蔽的力量,那些負面的聲音,損害的正是孩子蓬勃的生長力。
而父母的信任,會幫孩子過濾掉影響他們成長的聲音和評價,這無疑是給孩子的第二生命力。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作家陳丹青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信任,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喚醒。
孩子再笨,也要尊重他們;孩子再不行,也要信任他們,對於處於「下游」的孩子而言,父母的信任,是他們唯一的避風港,而對於優秀的孩子而言,父母也是他們最忠實的觀眾。
看完《銀河補習班》,莫名地羨慕起馬飛來,無疑,這個被父親用智慧和愛赤誠對待的孩子,是極其幸運的。
劇中有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
「每個孩子身上,都長著一個神奇的感受器,他們就是能感覺到,大人對他們的感情,是不是愛——」
真愛,從來都廣博而智慧,真愛,也從來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傷害孩子,真愛,更是一種滋養和成全孩子的力量。
願每個父母,都能從這部影片中,收穫一些啟發,讓育兒,不再盲目。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
- 英文有聲繪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麼?《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別讓鴿子開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衛不可以《No,David》
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媽媽嗎《Are You My Mother?》
野獸出沒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個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聲繪本 -
《接著,春天來了》
《蒲公英小豬》
《第四隻狐狸》
《小喬逃跑了》
《白色的小貓頭鷹》
《月亮跟著我們走》
《誰說烏鴉不會唱歌》
《鼴鼠和雪人》
《孵不出來的小雞》
…………
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ySFWwBmyVoG_1Zxt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