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歐洲五大列強之一,面積比法國還大,因一場戰爭四分五裂

2019-08-28     春秋史館

說起歐洲強國,人們只記得英法德意,但在一戰爆發前,歐洲大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國家,國土面積為世界第三、軍工產業世界第四、戰爭動員能力僅次於德國,是歐洲五大傳統強國之一。這個國家便是奧匈帝國,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有它一份,但自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後,這個國家走了下坡路,最終分裂成數個三流國家。

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帝國的政合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以及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的一部分,巔峰時期的領土達65萬平方公里,大半個東歐和南歐都是它的勢力範圍,實控面積比今天的歐洲第一大國法國還要大一點。正因如此,奧匈帝國曾在19世紀短暫地成為歐洲霸主。

20世紀初是奧匈帝國最強盛時期。1913年,奧匈帝國工業產值占世界的4.4%,居世界第六;戰爭動員能力強大,一戰爆發後在極短時間內便拉起一支超過50萬人的大軍。得益於國內強大的鐵路運輸體系,奧軍的動員速度比德國還快。在戰爭初期,德奧聯軍在西線戰場上進展順利,把英法聯軍打得節節敗退。

奧匈帝國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是一個聯合國家,國內民族紛爭嚴重,統治並不牢固。1914年,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這起事件成為一戰爆發的導火索。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組成同盟國,與英、法、俄、美、意為首的協約國對抗。1917年,隨著美國的參戰,形勢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奧匈帝國陷入內憂外患中。一戰結束時,奧匈帝國也宣布解體了。

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奧匈帝國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幾個三流國家,實力大不如從前。由於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國家並不團結,相互之間還爆發了許多戰爭,使得東歐和巴爾幹半島成為世界的火藥桶,有的國家還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到現在,這些國家已經徹底衰落了,在國際上毫無地位可言,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XN12wBJleJMoPMnl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