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根踩出的馬路,新華街滿滿地都是老南寧的記憶

2019-10-14     陳說往事

新華街地處鬧市區,天天遊人如織。它西起水塔腳東至民主路,全長不過700米,但街上東西兩端擁有南寧市兩大標誌性建築——水塔和望火樓,最特別的是幾乎每棟建築都有老南寧的記憶: 清真寺、百貨大樓、燈光球場、桂劇院、和平電影院、中醫院、老郵局、婦幼保健院……,這在全市幾百條馬路中獨具一格,早已植根於南寧本土市民心中。

城牆根踩出的泥巴路

民國之前,南寧市中心四周被城牆包圍,城牆是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修建「宋城」築成。清宣統年(1911年)在城內緊貼著西北城牆的牆根被人們踩出一條泥路,十分狹窄,最先靠近水塔腳那段叫「賣雞巷」,擺賣雞鴨的很多。後來小路越踩越長,當局便將「賣雞巷」取名「新沙街」。民國初年,在新西門內即現在新華街與興寧路交界形成個「天光市」,以水果交易為主,尤其在每年七月乞巧節更為熱鬧,1917年當局在此處開了個新城門,叫「新西門」,方便城外民眾進城買賣東西。1932年民國政府將這條街改名「新華街」。民國37年(1948)年6月當局拆除新西門一帶的城牆,開闢為百貨市場,這裡更加興旺。1951年政府把西北城牆全部拆掉鋪路,一直延伸到民主路,並在1956年拓寬成24米的水泥路面。現在新華街的北側就是城牆的外側,60年代後期房產局大院搞基建還挖出城牆基礎片石。

兩大標誌性建築

街西端高高聳立的大水塔建成於1936年,全鋼結構,塔高35.1米,容積300立方米, 是南寧自來水廠向香港德國西門子洋行訂購,由謙德鋼鐵材料公司建造的,同年6月25日啟用。水塔僅能向民生路、興寧路、解放路和當陽街一帶萬餘人供水,當時達官貴人、商賈富家是裝表入戶,而平民百姓則需到街頭零售水站挑水。那時南寧很小又落後,在市中心每個角落都能一眼看到這座高高的黑傢伙,因此水塔就成為市民們各種方位的比照物,水塔腳當做市中心的標誌,初時的公交公司把這裡作為公交車起終點。「水塔腳下」新聞專欄曾多年占據《南寧晚報》頭版,其針砭社會萬象的幽默風格深受南寧市民歡迎,至今仍令人念念不忘。水塔1965年停止使用,1994年成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華街東端的望火樓建於1953年,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寧市唯一的消防瞭望設施。"塔"式結構,樓高八層29.4米,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南寧第一高樓,也是廣西第一高樓。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高樓大廈增多,其消防報警功能已漸漸消失,於1988年停止使用。

望火樓與水塔兩相呼應,都是南寧市的地標建築。 20世紀60年代之前,南寧市中心的樓房都比較低矮,因此水塔和望火樓在南寧人心目在就是最高大的建築,當時民間流行一句比喻小孩子快長快大的口頭禪:「阿弟慨頭高過望火樓,阿弟慨腳長過水塔腳」。

滿街都是老南寧的記憶

新華街的房屋不多,可幾乎每一座都有故事。

與水塔相鄰的清真寺,清順治年間(1644年一1661年)創建於現三坊街。康熙年間(1717年)改建於現址,並經多次修葺重建。現清真寺共三層,仿阿拉伯建築風格,寺門圓拱形,寺冠呈圓形拱頂,建築面積1890平方米,禮拜殿在三樓,可容納200餘人禮拜。寺內現保存有《重建清真寺碑》等文物,常有外地穆斯林來寺禮拜。清真寺過去有很多舊風俗,例如回族人婚嫁喪葬的隆重儀式常常引起市民的圍觀。

市郵政局新華分局是南寧市郵政事業的搖籃,清末的邕寧一等郵局、民初的廣西郵務管理局都設在此。過去這裡有全市最大的報刊門市部,全市最早的集郵市場,天天門庭若市的景象是老一代人美好的記憶。郵局至向陽商場一帶古代是佛教重地,有烏龍寺、關帝廟、白夫人祠、至富宮、大葉宮等廟宇。烏龍寺建於宋皇祐三年(1051年),此後發展成為南寧佛教中心,寺內的廣映和尚成為邕城僧尼的開山祖先師。清光緒23年(1897年)維新人士余鏡清先生在此創辦了烏龍寺講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這一片寺院均改為南寧府中學堂。

市中醫院新華街分院,過去是中醫院的老巢,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黃道存、曹思秋、羅皇中等老中醫的名聲在南寧人中如雷貫耳,拿現代話語說是粉絲無數。他們走到哪求醫的人追到哪,比現在的追星族還厲害。

「大食代美食廣場」原來是「二輕經營部」,原址解放前是有名的「周屋祠堂」,1945年南寧一夥名廚在這裡創建了赫赫有名的「萬國大飯店」(萬國酒家前身),能同時擺下60多台酒席,供應500多個菜式,以及上百種小吃和點心。國民黨軍政要人和市裡的達官貴人常在這裡宴請賓客。李宗仁、白崇禧在邕時也專請萬國的廚師為其烹調私宴。

新華書店東樓原址為20年代建成的大南戲院,是南寧市最熱鬧的場所之一,常常有粵劇等大戲演出。1947年改為大光明電影院,1951年改建為和平電影院,1965年更名為新聞電影院。文革被燒毀了部分。80年代新華書店擴建才把影院拆了。

新華街與西關路交叉路口的西關新天地,最初是西壕塘,後來填埋蓋成棚架式戲院,此後又成為市場。20世紀60年代這裡蓋起了「新華旅店」。旅店過去默默無聞,可是文革卻出了名,那時被稱作「造反樓」,很多所謂的「走資派」在面向大街的飄台上被「造反派」批鬥,震撼全城。

百貨大樓南樓是1956年建成的南寧市最大國營商場,開業那天轟動全市,從此成為市民購物天堂,天天顧客盈門,遠道而來的百姓常常把逛百貨大樓作為一件盛事,「百貨大樓樣樣有」的口頭禪到處傳揚。

百貨大樓北樓原來是一片窪地---西濠塘,種滿西洋菜。1953年窪地填平後,建起了 5000平方米的「南寧市燈光球場」。球場幾乎每晚均有活動,籃球賽最多,也舉辦排球、羽毛球、桌球、拔河等賽事或體操、雜技表演,還有些全國巡演的活動如馬戲等。入夜,懸掛高空的數排弧光燈亮起,遠遠看見猶如一個巨大的光體,將邕城一隅的天空耀得通明,極其誘人,如潮的觀眾從四面八方湧來,經常人滿為患。1994年球場被拆除,1996年建成百貨大樓北樓。

桂劇院(現鑽石廣場)原址很早以前是個大菜園,1953年廣西省政府在此地蓋起1200多個座位的「桂劇院」,各種設備當時在全廣西首屈一指,常年有文藝演出,上座率一直很高,尤其外地有名的演出團體到來,更是一票難求。1988年劇院拆除後1994年建成鑽石廣場.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百貨大樓、燈光球場、桂劇院構成南寧市夜生活的金三角。入夜,這一帶燈火通明,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當年的熱鬧場面至今仍為老市民津津樂道。

朝陽廣場過去是西壕塘(護城河),堆滿垃圾,臭氣衝天,行人路過避之不及。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填埋, 1964-1965年間全部填平,鋪上草皮,種了樹木,初時綠地命名為「人民廣場」,成為市民納涼的好去處。1971年4月正式命名為「朝陽廣場」。60年代—70年代,群眾大會頻繁地在這裡召開,尤其是1968年和1969年這裡歡送知青上山下鄉的震撼場面,令人終身難忘。

鑽石廣場旁邊的「 衛生大樓 」,原址是南寧市婦幼保健院——一棟小巧玲瓏的西式樓房,附帶的小花園備有滑梯,在兒童遊樂設施極度匱乏的年代,小小滑梯可是許多孩子夢寐以求的天堂。我和弟妹常常溜進院子坐滑梯,興奮得不得了。

很多市民說,要尋找老南寧的記憶,去走走新華街吧,它會打開你滿盈的往昔時光閘門,讓你穿越時空,回到童年。(原作於2016年5月20日,現重新整理修改)

註:1、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複製。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簽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pCZzm0BMH2_cNUgcE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