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躺的建築學,最卷的建築學

2023-02-05     UniDesignLab

原標題:最躺的建築學,最卷的建築學

去年我分享了 「第三種建築學」 (點擊藍字可跳轉)一文。其中談論了對建築實踐的批判,以及對「真」和「專」的提倡,關注程度讓我頗為惶恐,對下文的催促聲也未停歇。

寫作遷延一年的原因之一是經歷了奇幻的2022年上半年和近來每況愈下的行業情狀,每每提筆,總覺得自己難以心平氣和地談建築。

現實如此,還談理想不矯情嗎?目睹周遭地產建築師陷入的困境,我感同身受,也實難獨善其身。畢竟關乎地產和商業價值的設計是行業的基本盤。

01

躺卷建築學

「躺平還是內卷,做何選擇」是脫口秀大會某一期的選題。我看完演員們笑中含淚的表演後不禁感到了一絲悲涼。這何嘗不是對建築師們的靈魂拷問?

建築學既改變不了世界,又填不飽肚子,要不就選擇躺平,放下理想,完成工作,按件計籌吧。

可是現實卻是除非轉行休想舒服躺下的。

當下,不少設計單位仍忙得外焦里嫩,九九六不行就零零七。大家為了分到一杯羹,設計費一降再降,有些單位的計費甚至降到了十年前的一半。

舉目所見,許多朋友陷入了難以逃脫的內卷,建築學又該情何以堪呢?

奇葩說:躺平還是內卷,做何選擇 圖片來自網絡

理性來講,行業波動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我們不該過於悲觀的不是波動和低谷不正常,倒是過去三十年行業長期的繁榮太不正常。有波谷就會有波峰,行情總會有改善的一天。

然而今天讓我憂慮的卻不是行業的起落,而是建築創作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很大程度上來自當下的治理模式與政策思維,將長期影響建築實踐並引導設計的價值取向。

首先是住宅限價與價格倒掛。

市場經濟時代的建築設計價值簡單說有三個方面。首先,設計為開發者創造價值,越優秀的設計,理論上產生的價值就越大。 其次,建築師實現勞動的價值,努力實現開發價值就能兌現這個價值。 第三,建築藝術的價值在開發者賺到錢和設計師填飽肚子的前提下出現了。這三個價值的一體化呈現,就是開發實踐中設計的價值。

然而,限價令使得這一價值鏈條無以為繼。一直以來,開發者為了提高產品溢價而提高建築質量(包含建造水平、設計水準、用材檔次)的基本邏輯不再成立。住宅利潤的收窄又使得原本依靠住宅利潤才能平衡的寫字樓和商業等業態開發同樣舉步維艱。地產建築師們不得不放棄價值追求,淪為日益平庸化的建築生產機制的奴隸。

其二是開發主體的日益集中化。

我國的土地制度使得開發用地的供應高度集中,因此開發主體也比大多數國家來得集中。並且這一趨勢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不斷加強,在這一輪行業震盪中又進一步加劇。中小開發商要麼已經及時金盆洗手遠離建築業,要麼在這波行情中深陷泥潭、非死即殘。

我其實很懷念幾年前,不時看到深耕某座城市的小開發商做出一些天外飛仙般的作品,多些個人情懷,少些套路和複製。畢竟, 多元的環境才可能有繁榮的文化,開發主體的集中化使得建築設計很難再百花齊放,形成真正的繁榮。

住吉的長屋——安藤忠雄的第一個委託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芳草地——「小開發商」黃建華的天外飛仙之作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三是非理性的「紅」與「黃」。

為了有更多的稅收和更好的形象,各地城市決策者總是偏好商服用地(紅色)。有些二線城市的科技和產業規劃,動輒就要在十年內新增幾百萬方的軟體研發園區。產業園倒是能起來,可沒人曉得產業在哪裡,更不曉得十年以後軟體產業還是不是香餑餑。

在城市核心區域,規劃部門總傾向於布置商服而排斥住宅(黃色)。有時一些非常適合居住的用地,地處辦公飽和的區域,也一定得是紅色。這樣的操作伴隨著調節機制的缺失,很容易被現實打臉。

曼哈頓天際線 圖片來自網絡

看一看曼哈頓的天際線,不難發現地標性和城市核心功能並不應該是排斥黃色的。高密度城市的功能混合既可以是地塊間水平方向的拼貼,也可以是建築中垂直方向的並置,這兩件事我們的管理者似乎都沒有做好。

假如我作為開發商拿了一塊辦公地塊,當作類住宅開發尚能去化或者還有微利,而做辦公大機率爛在手裡時,我的選擇也會不言而喻吧。 這樣的選擇下,城市又如何既「紅」且「美」呢?

南京寫字樓市場 數據來源:仲量聯行

南京寫字樓市場 數據來源:仲量聯行

上海核心區與非核心區辦公樓空置率 數據來源:帝納國際

2022年Q3季度核心區寫字樓空置率達14.1%,非核心區寫字樓空置率達20.1%。在供應量增加的情況下,企業租戶因受疫情影響仍保持審慎態度,市場去化壓力不減。

其四是EPC的推廣。

EPC在國內的推廣催生出設計從屬於施工這一怪誕邏輯。 建築師的參與度和話語權的衰落伴隨著設計創意的價值空間被壓縮,建築師的談判及維權成本卻大增。

EPC推廣的背景下,建築師負責制遲遲得不到構建,行業協會又長期缺席,建築設計質量和完成度的滑坡將與設計師話語權的喪失相左右。

以上的這些問題讓每一個努力創作的建築師如芒在背卻又無能為力。

面對挑戰如果沒有抗爭的餘地,那麼選擇佛系地躺平行不行呢?

圖片來自網絡

詭異的是,地產項目發揮空間雖然變小了,甲方的折騰卻沒有等比例縮小。

出於甲方巨大壓力的轉移,乙方的日子更難過了。項目一會要產品創新,一會兒又要類型突破,可是, 在極為苛刻的成本要求下往往是回歸最套路、最省錢的模式,到頭來折騰了個寂寞。

還有好些地方,城市的領導者也發現了這幾年建築設計平均水平不行,要麼多找國外大師鎮場子,要麼則是以規委會等形式親自督戰加強管理。這有時當然是很有效的,但前提得是有水平的領導坐鎮,否則大家的努力都變成了揣摩上意,設計水準沒提高,人卻更疲勞了,想躺平都不行。

我覺得可以這樣來描述今天行業的情況: 地產建築師在太多的鐐銬和太少的動力下,創作和思考層面不得不選擇躺平。可是快周轉開發模式的慣性、惡性競爭以及領導的「高要求」,使得建築師體力上不得不極度地內卷。

於是,一個最神奇的行業狀態就此誕生——可能同時是最躺平也是最內卷的行業——我們就叫他躺卷建築學吧!

02

窮則獨善其身

我近來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身處躺卷時代的建築師路在何方。建築作品的生命不出意外會比一代建築師長久得多。 這種時間性帶來一種使命感,使我們不能因為五年、或者十年的沮喪而做砸整批一、兩百年的房子。我們也不希望後人評價這代建築師說,21世紀第三個、第四個十年是建築設計的荒漠,整體水準乏善可陳,建築師大爺們都躺平了。

對我和很多朋友來說,不論行業的起落,我們在理智和情感上都無法割捨建築學追求。

因此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必須找到繼續踐行建築學的恰當方法,好讓我們的工作仍然煥發價值的光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卻仍可以獨善其身,積極挖掘建築學的豐富性,把許多本該完成的功課給補上。

這樣的工作,關於匠人精神,需要我們著眼建築的內部屬性,關注建築的外部環境,還需要掌握設計體系和管理思維等工具。

03

匠人的魚

早乙女哲哉炸了一輩子天婦羅,在東京下町經營著一家只有幾張桌子的小餐館。可他卻是公認的天婦羅界天花板。老頭曾做過一個節目,在給一位電視台派來的實習姑娘做本來不過是走過場的結業儀式時,他嘗了一口姑娘做的天婦羅,然後勃然大怒。老頭情不自禁地大罵起來: 混帳,你知道一條魚在風浪里成長,要躲過多少天敵才能活下來嗎?你知道捕魚人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漂流在海上多少天嗎?你知道又有多少物流人員為了保持這條魚的新鮮而爭分奪秒用最快的時間把它送到我們面前嗎?你就這麼敷衍這條來之不易的魚?你把它炸成這樣,你對不起所有的工作人員,也對不起這條魚!」

圖片來自網絡

早乙女的故事讓我震撼,並不禁自問: 我對得起這條「魚」嗎?

作為建築師又有多少人在看到自己或者別人的設計時會勃然大怒呢?

近些年來,我越來越多的設計成為現實,每每看到自己年輕時不成器的設計已然造了出來,並沒法炸掉,便不由嚇出一身冷汗(這是中國部分年輕有成建築師的幸運和不幸,在太年輕的年紀有太多的業績)。每當看到別人優秀的設計,又不由得在馬路邊搓搓手心,喜不自勝,又是羨慕又是恨。

職人整天忙忙碌碌的內卷與匠人整日神神叨叨的死磕是兩碼事。匠人的工作看似日復一日,卻是不斷改良的過程。正如早乙女哲哉所說: 每天做同樣的事叫作職人,永遠在思考怎樣才能更進一步的,才是藝術家。

重拾匠人精神是獨善其身的建築學的第一件事。

04

材料與尺度之神

與傳統建築相比,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以來,我們普遍面臨建築材料表達的混亂與尺度失當的風險。

傳統的飾面-結構一體建構的方式在二十世紀初的技術革命中因幕牆的興起而轉變為了飾面-結構分離建構的方式。所以我們今天要追尋材料與尺度的得體比古人要難得多。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 & 應縣釋迦塔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的自由太多,慾望太多,倫理缺失,條理不清。

比如說, 近人尺度的缺失是現代玻璃幕牆建築的通病。材料交接的粗鄙與材料用法的錯配,也是當代隨處可見的城市景觀。

可是,當我們真正開始以建築關懷人性的時候,我們就必須 尋找材料真實的表達方式,尤其關注近人尺度的表達——從指甲蓋到人體軀幹之間的豐富而連續的尺度光譜。

在我的辦公室,就供著這麼一尊材料與尺度之神。

我與團隊的日常工作對於材料與尺度的討論是頻繁的。比如一座濱水商業建築。

小伙說:「馬頭,細部都深化到位了,你看看」。

我皺了皺眉頭:「你這金屬線腳的最小尺度居然是50mm,實在是對不起金屬這個材料。50mm是一個混凝土也能幹,石材也可以做的摸稜兩可的尺度,是一個比你的手指粗得多的尺寸,假如整棟建築除了膠縫這已經是最小的尺度了,那麼他還有可能近人嗎?」

05

城市性成為風格

一路上,陳舊而簡陋的世紀初淺色歐式立面上防盜窗和空調外機雜亂地閃爍著。街道兩側商業廣告位五花八門一字排開,家居建材店鋪間夾雜著美容和小吃店——一段乏味而典型的城市片段。這是前陣子我在安吉市區不經意看到的場景。

用建築立面的標準來看,這段商住街區乏善可陳,不值一提。但換一個視角它卻讓我感到親切和歡喜——打破常規的東西向沿街住宅立面圍合出高寬比勻稱的街廓;街道兩側首層商鋪統一退出柱廊,廊下有不少店主人擺出塑料座椅;兩條機動車中間留出了綠化帶和停車帶;步行、車行、綠化、停車有條不紊地組織,車行道變窄使得車速變慢,廊下空間雖不寬,卻照顧了不同天候的出行;街道大致一半的地方還有一處廣場節點,兩側建築內凹退讓出作為入口的城市廣場。 這一切都充滿活力和秩序,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看是得體而利落的。

安吉鼎盛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情此景不禁讓我想起經典的歐洲城市街道,甚至可以比肩Hans Kolhoff在柏林Walter Benjamin廣場冷艷而精彩的空間演繹,雖然風格和質量無法比肩,但兩者的城市性卻是不相上下的。

柏林Walter Benjamin廣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段邂逅,讓我想起時常思考的關於城市場所精神的第二個層面(城市的微觀尺度)——建築的城市介面。

一時的建築風格和裝飾終會褪色,建築的城市性是否出色將是更持久的問題。

當下的地產成本控制使得過去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舶來風格鬧劇已無法再上演,地產建築風格普遍從簡(簡歐、簡中的流行就是例證),那麼我的主張是放棄裝飾的風格而轉向 建築的城市性——以建築介面回應城市環境,找到友好而智慧的策略,這甚至可以成為一種風格,並且是一種不怎麼花錢的風格。

06

設計體系

獨善其身的建築學需要關注向內的材料與尺度,也需要向外看到城市的宏觀組織和微觀介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認真補習的匠人的課。

當然,造房子與炸天婦羅最大不同是建築學僅靠工匠的敏銳和執著還不夠,它需要大量的協作和更多的時間。 因此,建立在匠人追求之上的設計體系在當代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與西方先進設計水準的差距之一是 我們缺乏完備的設計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施工和管理體系。

我們不得不承認建築師這十幾年來工作方法和工具幾乎沒有什麼顯著的革新。

有一段時間,大家還很期待BIM能夠普及並幫助我們建立完備的設計體系,可是很遺憾,BIM今天廣泛地被認為是設計校驗的工具。

因此設計體系、設計精度和完成度,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賴方案創作單位的把控。

這使得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建立一種能夠適應水平向分工的合理體系——在這樣的探索中,我們選擇在立面精細化設計這個板塊找到解決方案——精益的幕牆設計體系。

在非超高層建築中,建築結構的成本往往不會偏離估算太遠,主要影響開發成本、使用性能和立面效果的就是建築幕牆了。

因此,經過近年來的打磨,這套體系已經成為我們內部通用的方法和共識。設計精度因此提升,配合單位的出錯更少,甲方的管理成本降低了,還能在設計前期有效的控制立面成本。這樣的設計體系是獨善其身的建築學不可或缺的工具。

07

尾聲

我們已經身處行業的低谷,只好向前眺望。

希望建築師能繼續獨善其身地修行,讓建築設計重拾匠人情懷,向內關注材料與尺度,向外關照城市,並藉助設計體系和管理思維等工具,使匠人情懷與社會化實踐相結合,同建築學死磕到底。

回望我二十多年的求學與工作經歷,應該說是最後一批完整經歷了這個行業的頂點的從業人。

我在中國最蓬勃發展的世紀之初滿懷憧憬地進入大學,很幸運地得到了名師的教導和出國曆練的機會,又在全國大建設的浪潮中參加工作。在此後雖然經歷過行業短暫的低谷,仍可以在持續繁榮中穩定地從事這份工作,三十不到就成為事務所的合伙人,並多少積累了一些財富,也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建築方法和思考。然後,突然在當打之年我遇到了這個行業前所未有的巨大蕭條,雖然感到茫然,但我和我的同齡人們恐怕是沒什麼好抱怨的。

如果,我是說如果,建築行業一直照過去三十年的趨勢發展,我覺得我的職業軌跡是有很多前輩的模板可以套用的。

年輕的初心難以抵抗行業快速發展的刺激和追逐成功的衝動。或許沒過幾年,團隊規模增長到百人以上,同時我們開始安於自己明確的細分市場和可複製的產品模式,設計越來越遙遠,隨之而來的是生產。

在五十歲的某一場酒局中,坐在上海花園裡弄一處精緻的法式餐廳里同朋友們觥籌交錯的我,摸了摸自己油膩而發影稀疏的腦門,突然認真地同身邊的朋友感慨道,我們這幫人曾經也是有理想的。在嘲笑和自嘲的笑聲中我們一飲而盡……

好在,這一切註定不會發生了。

行業的蕭條和被迫的慢下來迫使我們反思過去的三十年。中國建築行設計行業從業人員最多,項目機會最多,大家都很努力,卻還是世界二流水平。

實際上,太多優秀或者成功的建築師在四十歲以後就不做設計了。記得有家美國設計公司統計過, 一個真正親歷親為的建築師最多能帶28個人。我想,超過這個數字,就已經不是建築師,而成為管理者、彙報專員、銷售專員、技術明星或者吉祥物了。

記得Peter Eisenman說過:「我不相信有人能在四十歲之前成為建築師」。在這個年紀,眼界、技藝、資源和經驗,使得我們這批人終於有能力去做好一棟房子,甚至在這個基礎上有所價值觀的輸出——也就是在「技」上有可能加一個「藝」。

因此,今天的困境恰恰使得這種本不合理的模式無以為繼。

我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團隊 能用慢下來的時間和去除焦躁的心境去做建築,避免內卷但一定要死磕,敬畏匠人的神明,掌握先進的工具,做好我們的本分,做出不僅僅服務於當下的建築。

我希望我的團隊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能夠共同享受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次創作,珍重每一棟房子。當下和眼前就是我們的詩和遠方。無論行業何時復甦,我們願為建築萬神廟的薪火相傳,建築學的持久發光做一點努力。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同樣彷徨的前行者們。

百家觀點丨設計是帶來種族歧視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百家觀點丨AI,不只是設計

百家觀點丨「極簡主義是對不同世界的渴望的表現」

百家觀點丨聽聽大家對建築學習的不同看法!

百家觀點丨令人心動的OFFER【建築專家】竟然是他......?

百家觀點丨空間有性別嗎?建築中的女性主義

百家觀點丨電影與建築,誰造就了誰?

百家觀點丨從紀念性聊到建築師的表達欲

百家觀點丨一場「完美」的建築師婚禮是怎樣的?

百家觀點丨改變建築的十幅畫

百家觀點丨建築理論真的「無用」?——再論埃森曼紙板住宅House X / 林婉嫕

百家觀點丨為什麼路易斯·康的畫作仍然重要?

百家觀點丨元宇宙,是建築師的烏托邦,還是就業新大陸?

百家觀點丨如果設計是一場雙向奔赴,那建築師的劇本就是保媒拉縴

百家觀點丨拆了,但沒完全拆:中銀膠囊塔重建權正在拍賣中

百家觀點丨從概念到技術深度剖析:火遍全網的《吉巴羅》為什麼這麼牛!

百家觀點丨我們將如何建立未來的圖書館?

百家觀點丨住宅樓像搭積木一樣整齊,高度統一!網友:「住在這裡會抑鬱,出門找不到家」!

百家觀點丨從BIG到Gensler,不同身段的建築事務所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百家觀點丨線性、編織、智慧...卸下「概念包裝」,明日城市有多遠?

百家觀點丨「古根海姆效應」後,地標建築真的能改變一座城市嗎?

百家觀點丨羅傑斯改名,扎哈砸1個億!大師事務所的成功全靠「好名字」?

百家觀點丨塗鴉中標、推翻任務書,Steven Holl為什麼總能搞定甲方?

百家觀點丨中國最長木拱橋被燒毀,900年萬安橋成遺蹟!古建築要怎樣防患於未「燃」 ?

百家觀點丨建築師如何硬核解壓:焦慮邪氣,通通散去!

百家觀點丨由「她」向「我」,設計之於女性最終是去性別

百家觀點丨動輒上億的利潤,玩元宇宙建築的人都贏麻了嗎?

百家觀點丨《安邸AD》魔都園林辦新展,如何探討「家」之永續?

百家觀點丨貓咪來當救世主?奧斯卡神作想不周全的,建築師接著想!

百家觀點丨如何用設計「預定」一款網紅展?

百家觀點丨當公共空間開始敵對「城市流浪者」,設計師真的「無罪」?

百家觀點丨阿賈耶「加納大教堂」被要求退設計費?5個項目3億美元,黨派之爭還是違規?

百家觀點丨新東方文化帶貨火出圈之後引發的建築idea浪潮

百家觀點丨7棵西湖柳樹引爭議!從秋水山莊到書院門,城市更新與文化保護百家觀點丨界線在哪兒?

百家觀點丨最能代表杭州的三個地標建築,網友最喜歡的原來是…

百家觀點丨會攝影的建築師才是好的建築師

百家觀點丨不做炮灰、不做卷王、如何拿捏專業的國際建築競賽?

百家觀點丨佐藤大在京都清水寺修了一條「天空之徑」,美到窒息卻頗受質疑?

百家觀點丨「令人心動的offer」要拍建築師?網友:看完勸退,請編劇放過我們!

百家觀點丨2026世界盃舉辦地公布,都不及卡達"2022"大樓出圈!建築遠比足球吸睛?

百家觀點丨帶個建築師一起上太空

百家觀點丨房子是居住的機器,嗎?

百家觀點丨 多薄,才算是薄?-Mark Wigley評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百家觀點丨永別了,「食神」取景地!紅了46年的香港珍寶海鮮舫

百家觀點丨備受期待的蛇形畫廊惹熱議,這位藝術家創作的「黑色教堂」,為何只有2星評分?

百家觀點丨10家新生代建築事務所,會有30年後的普利茲克得主嗎?

百家觀點丨現代城市需要怎樣的停車場?在水泥地上畫框的時代該翻篇了!

百家觀點丨建築文學愛好者在長三角體制內的所思所想

百家觀點丨室內設計師待遇調研報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fe3d3c87982a9ecbead1317fbf1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