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埋鍋造飯,可北宋才普及鐵鍋做飯,之前的人用什麼炒菜?

2022-02-05     耀眼生活

原標題:都說埋鍋造飯,可北宋才普及鐵鍋做飯,之前的人用什麼炒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埋鍋造飯」這個詞語。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清朝,描寫的是行軍的時候在地上挖坑置鍋用來做飯。吃完飯就可以即刻啟程趕路。而用在平民百姓身上一般指安家落戶,開始過上了平穩日子。

可見,一般提到鍋,就會想到飯,想到飯就想到家。而吃飽一直是歷來統治者最重視的民生問題。但是,其實大規模的使用鐵鍋做飯是出現在北宋時期,那麼在北宋之前,人們又是如何做飯炒菜的呢?

1. 石器時代的鍋

其實,在石器時代,火的使用要早於鍋很多年。有火沒鍋可以一樣可以將東西弄熟,但是有鍋沒火,那就只能繼續茹毛飲血了,可見火的使用還是要比鍋的發明的要重要的多。

有了火以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最明顯就是人們開始吃上了熟食。並且開始開發不同口味的菜肴。這個時代的鍋叫做石鍋。也就是一塊有鍋的形狀的天然的石頭。人們在這樣的石鍋下面生火,在石鍋上面用來煎炒烹炸各種食物,可見人類在吃的一途上向來有天賦。

而隨著石器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會製作陶器,連更複雜的瓶子罐子都能製作出來,那麼製作一個陶器鍋那更不在話下,所以在這個時候便有了陶器做得鍋,那個時候還不叫鍋,而是叫做鬲、釜、甑等,這些都是用來做飯炒菜的器皿,主要原料是陶土。

2.青銅器時代的鍋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學會了在礦石中冶鍊金屬的技術,而最早的冶鍊金屬便是青銅。這個時期的人們也使用青銅器製造很多東西。也正是因為青銅器的出現人們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當人們發現了金屬,立刻就覺得用陶土來製作鍋不但很重而且很易碎,如果能用青銅器製作鍋,那麼便輕便多了。但是由於那個時候冶煉出來的青銅有限,而且青銅本身的價值也很昂貴,並不能量產,更不能像做到每家每戶都能用上青銅鍋,所以陶鍋還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鍋。

3.鐵鍋的出現和使用

緊接著,在人類智慧的不斷鑽研下,發明了冶鐵技術。鐵的質量比青銅要輕上不少,而且還要比銅更堅硬。剛進入鐵器時代的人們雖然認識到鐵可以用來做鍋,但是因為技術的限制和產量小的限制,導致有限的鐵一般用在武器製造上,雖然富裕的人家已經有了鐵鍋,但是普遍情況下依然使用陶鍋來做飯。

這樣一直到了唐代,唐代的經濟是非常發達的,冶鐵技術的發展讓鐵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也正是在唐代,鍋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鍋」。而在唐代,炒菜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了鐵鍋以後,人們開始著手研究怎麼用鐵鍋,如何做飯才能讓飯更美味,於是出現了炒菜的大興。先放油,然後放肉和菜到鐵鍋里,進行翻炒,再拌入調料,變成了真正意義的炒菜。

鐵鍋的普及

到了宋朝,才是鐵鍋真正普及到家家戶戶的朝代。在宋朝冶鐵技術已經十分發達,鐵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了十五萬噸,是中國古代史的峰值。超過了歐洲17世紀總量,是唐朝時候30倍。正是這個令人吃驚的數字,讓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鐵鍋來炒菜。

鐵鍋的優點

其實,在古代人眼中,用鐵鍋來做飯可能只有兩個優點,第一便是分量上輕巧便捷,受熱均勻炒菜更容易熟,而且要省柴火。第二便是炒菜的味道確實更要好。

但是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鐵鍋的好處遠遠不止如此。鐵鍋還能為人體補充鐵元素,治療缺鐵性貧血。鐵鍋還能讓人更少的攝入食用油。避免不粘鍋高溫帶來的化學影響,減少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可見,鍋的歷史在我國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上萬年前。而鐵鍋的發明和使用更是在我國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不過到了現代社會的今天,傳統鐵鍋已經距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傳統鐵鍋已經逐漸被不粘鍋所取代,在市場上已經很難在看到了。這是源於我們對傳統鐵鍋的認識的不足。鐵鍋無論是在工藝上,還是炒菜的口味上,還是從人類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都有著更高的藝術性和實用性。不應該被歷史所遺棄,被人們遺忘在角落中蒙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fe0a24fb682b92245f651058507ac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