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應對人口發展新形勢

2023-10-03     民生周刊

原標題:教育如何應對人口發展新形勢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隨著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教育資源配置要進行相應調整。教育改革也要正視人口變局,提早規劃,未雨綢繆。

隨著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教育資源配置要進行相應調整。教育改革也要正視人口變局,提早規劃,未雨綢繆。

鄉村學校寥寥幾人,城市學校學位難求……近年來,有些地方學校生源出現增減分化的尷尬狀況,引發關注。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要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主動適應我國人口發展新常態,著力鍛造我國人口發展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隨著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教育資源配置要進行相應調整。教育改革也要正視人口變局,提早規劃,未雨綢繆。

人口變局之下的教育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自然增長率為-0.60‰,這是61年來全國人口首次負增長。

與此同時,人口流動性也在增加。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流動人口增加到了3.76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6.0%,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16.5%)相比增加了9.5個百分點。其中,鄉—城占流動人口數近2/3,城—城占流動人口總數的21.82%。

人口變局給學校教育帶來新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應對人口變局,深化教育改革》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教育部統計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在2011—2021年間城區小學數量略有增加,而鎮區和鄉村小學的數量基本都在持續減少,全國小學更是以年均1萬所的速度快速減少。

城鎮和鄉村教學點曾在2011—2017年有所增加,但從2018年後開始年均減少2000個。城區和鎮區的初中學校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鄉村初中學校數量則逐年遞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少子化+城鎮化」是重要原因。隨著生源減少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鄉村中小學校布局亟須規劃調整。

「我們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從資源型需求轉變成對於更高的、更深的教育的需求,包括對人的發展、可發展性等。」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在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的「新時代教育的轉型」研討會上表示。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善槐在東北一個縣級市調研發現,全縣2022年新增人口1200多人,等上小學時將會流走300~400人,未來縣裡一年級學齡人口只有八九百人,而且分布比較分散,這給基層教育帶來很大挑戰。

「我們從人口流出端和流入端看,主體上鄉村是流出狀態,意味著未來這種小規模化是常態,並且越來越多的中心校會變成小規模校,越來越多的教學點會消失,變成空殼學校。面臨的首先是處置問題,學生走了,學校如何處置?如果按照正常學校去維護,成本不低,而且這樣的學校可能會存在安全方面的隱患。」劉善槐說。

這幾年縣城的學齡人口還處於上升時期,但劉善槐預測,未來10年,縣城的學齡人口也會下降。此外,城市作為學齡人口的流入端,面對更大的學位壓力,擴展了教育資源。但城市學校越擴容,來的學齡人口就越多,這是流入端面臨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牛建林認為,人口大變局下供給和人口需求匹配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長期的重要議題。但教育的發展是民生問題,也是公共事業,不能簡單地從所謂的經濟效益或者效率方面布局,要跟著實際需求來。

小規模化與小班化

面對人口減少、生源下降等形勢,學校小規模化和小班化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人才需求是多元化、多樣化的,教育發展方向要多元化、多樣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未來有條件實施小班化的教育教學,這是可以期待的美好前景,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讓孩子們更好地發展自身潛力。」牛建林說。

在熊丙奇看來,小班化並不遙遠,實際上就在眼前。應該讓幼兒園先小班化,再逐步推進小學、初中、高中小班化,並且加上教育內容的設計。

「小班化教學是在解決數量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師提升和課程的提升。」熊丙奇說。

但如果地方教育資源不足,可能導致小規模學校處於低質、低效率的狀態。「我們期待每一個小規模學校是小而美、小而優,但這需要非常強大的資源支持,要有青年教師,至少得開齊、開足學科。」劉善槐表示,目前來看,縣域教育資源配置很難形成這樣的支撐。如果小規模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不如中心校,也會引起家長的不滿。

劉善槐提出,縣域內的教育,首先要有科學的撤併標準,另外要有更靈活的資源統籌機制。教育部門要更多地立足當下,不能因為未來可能會形成教育資源過剩,讓當下的孩子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是對教育布局的挑戰。

教育質量提升

「教育小班化和小規模化,跟教育質量不是絕對的畫等號關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馮婉楨指出,除了「師幼比」之外,還必須要有好的老師及師生互動。

人口的改變會帶來教育組織形式的改變,但需要同步提高教育過程、師資質量,才可能帶來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在教育質量的提升中,教師是關鍵。有人擔心,隨著生源減少,教師資源也會過剩。因此,教師資源的供需關係需要做當下和未來的精準預測分析。

在8月31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提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未來鄉村教育的規模將會有所縮小,城鄉教師資源可能出現結構性失衡,鄉村教師的數量也會相應下降。面對這種形勢,教育部門要儘早開展各級教育分城鄉的教師資源配置規劃,繼續大力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多措並舉加強鄉村教師待遇保障。

事實上,教師是多元類型,雖然一部分學科教師會出現富餘,但還是存在結構性缺失和不足。馮婉楨表示,面對需求量的減少,教育部門要做好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不僅僅是數量的充足和適配,還有教師本身的素質、素養提升,以及分布、結構的均衡等多維指標。

人口和教育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相影響的。教師要主動作為,服務於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需要在瞄向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動態調配教育資源的供需關係,盡最大的能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應該有教育,而且儘可能地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牛建林強調,「這樣才能實現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3年第20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教育如何應對人口發展新形勢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fa32646bf84a53c49fe9ea98f0c1d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