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從備受稱讚到滿是吐槽,正午陽光只用了一個多月。
觀眾對於《相逢時節》的質疑,讓《開端》是否爛尾的爭議,都顯得沒那麼犀利。
創作團隊、演員陣容、劇集議題等等前期利好元素,讓《相逢時節》拿到了近乎「王炸的劇本」。但從播出開始,這個「王炸劇本」就沒有獲得預期般的市場反饋,即使有一種聲音表示正午陽光的劇集是「慢熱型」——開局慢熱,盤子鋪的大,循序漸進、娓娓道來,但播出過半,《相逢時節》依然沒有擺脫口碑危機,「狗血」、「失望」、「重複」等字眼遍布劇集的相關評論。
坦白說,二十多集追更下來,《相逢時節》中不少演員還是貢獻了精湛的演技,尤其是一些老戲骨和演技派的表現,不少場面、情節的處理,都充滿細節且令人印象深刻。
但略顯心酸之處也在於,演員盡力演繹之下,依然沒有掩蓋《相逢時節》故事薄弱,故事本身沒有擺脫國產劇對於家庭、婚姻、中年群體描繪時常用的各種「狗血」情節牢籠的底色。
看看《相逢時節》里為各位角色安排了怎樣的戲碼。
男主簡宏成(雷佳音 飾)與女主寧宥(袁泉 飾)有家庭的世仇,愛而不得,二人人到中年紛紛面臨婚姻危機,前者雖然離婚但時不時遇到前妻的「出狀況」,後者遭遇丈夫出軌,費勁心力維持的貌合神離的婚姻最終走向終點,只是,即使婚姻走到終點,寧宥還是自願為幫助因為貪污受賄入獄的丈夫出一份力。另外,圍繞男主簡宏成的還有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和因為廠子經營、所有權糾紛所引發的一系列衝突之下的姐弟矛盾。
這其中,又不乏原配與小三的多次交鋒,昔日戀人再次重逢,兩家人再次有交集所帶來的激烈性衝突情節,高潮點可謂相當密集。
雖然換了故事講述,但與其它聚焦中年群體的國產家庭劇相比,相關元素還是似曾相識,還是為《相逢時節》添上了「狗血」的色彩。
當然,如果這些情節和元素符合邏輯、人物等故事演進,那麼它們沒有錯,但怎麼用這些元素講故事,以及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卻影響著劇集的品質和觀眾的反饋。
播出過半,《相逢時節》顯然失守了。
首先,《相逢時節》多線並敘,融入了不少元素和議題,但最終理不清重點在哪。
兩家世仇和以寧恕(張藝興 飾)為核心的復仇線,從開篇就開始鋪墊,本應是重頭戲之一。但截止到目前,寧恕從小燃起的復仇心,並準備了多年的復仇計劃,包括但不限於給簡敏敏寄板磚,在張立新身邊安排「間諜」,利用職位和涉及的公司業務採取一切方法讓立新大廈不再屬於簡家等等,復仇手段高不高明另說,只是在利用才總(周鐵 飾)讓張立新(梁冠華 飾)抵押立新大廈的過程中,擔任關鍵角色的寧恕卻沒有發現張立新給的資料是假的,而遭到才總的報復,又讓整個復仇顯得並不高明又缺少了爽感。
另一條核心則在於簡宏成與寧宥的情感糾葛。
但截止目前,除了鋪陳二人在大學時的愛而不得,中年各自出現婚姻問題後的再相遇,傳說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情並沒有過多的上演。愛情戲上,《相逢時節》也未放過多筆墨。
除此之外,《相逢時節》還試圖討論不少議題,比如陳昕兒(練練 飾)「神經質」、歇斯底里性格的背後有夫妻關係、全職媽媽等話題的暴露;在遇到丈夫出軌和家庭模式出現變化時,如何告訴孩子並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等,不少都是時下受關注的熱點社會議題,但這些議題在《相逢時節》中大多數時候,被抓馬的角色行為和戲份所掩蓋,或被安排在細枝末節,而未進行更深一步的呈現。
那麼,《相逢時節》到底在講什麼?
百度百科給到的簡介是:圍繞著兩個家庭兩代人數十年的恩怨糾葛,講述了簡宏成與寧宥中年重逢後,共面中年危機、共化世仇矛盾的故事。
劇中的中年危機是什麼?是男女主婚姻的危機、家庭的矛盾,是男主事業的受損,而如上文所說,這些危機又被包裹在了常見的狗血橋段之中。
而這些狗血議題在《都挺好》《喬家的兒女》中都曾有過描繪和探討,甚至對於女性獨立、成長的刻畫必須要經過婚姻或感情的失敗、家庭的不幸等也不曾改變,且不說與其他同類型國產劇相比,之於正午陽光來說,《相逢時節》實在算不上在此類型劇集上的再進步,更多的是複製此前創作的「流水線」作品。
其次,融入了多種元素和議題,卻都輕輕放下,沒有最終的極致感。
這也是《相逢時節》另一個失守之處,看似充斥著各種元素、各種狗血劇情,但淺嘗輒止之下,《相逢時節》表面狗血,實則平淡,最終呈現出一種很難讓人留下印象的觀感。
回想當初,縱使也被評價「狗血」,但《都挺好》創造了全網狂歡的「蘇大強」,《喬家的兒女》打造了戲裡戲外「喬家兄妹」的「團體」,播出期間兩部戲的相關話題和片段更是流行於短視頻、社交平台,而回到《相逢時節》這裡,不論是在話題度,還是「梗」、「符號人物」的創造力上,都有所遜色。
不過,雖然口碑陷入爭議,但根據 csm63衛視黃金劇場電視劇收視排行榜顯示《相逢時節》的收視率仍在前列。
正午陽光這一役或許丟失了小屏用戶,以及社交平台的口碑,卻依然在大屏端維持住了自己的品牌。
從被冠以「狗血症」的《都挺好》《喬家的兒女》,到如今的《相逢時節》,從某種程度,正午陽光還是把握住了掌握遙控器的那波觀眾的口味。
而在小屏和面向年輕化方面,正午陽光也有《琅琊榜》《我是餘歡水》《開端》這樣內容創新、新模式、新品類的嘗試不斷給到觀眾、市場以刺激。此外,以《山海情》《大江大河》為代表的主流正劇,也證明著正午陽光在這條創作道路的實力。
無可厚非,正午陽光用「三條腿」走路已然順利前行。
對於正午陽光而言,即使牢牢把握了觀眾的遙控器,或許還是需要治治自己的「狗血症」,畢竟「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印象之下,是更多觀眾對於正午陽光創作能力的認可和期望,這些觀眾顯然不止掌握遙控器的那撥人。
當患上「狗血症」的劇集越來越多,嚴重的審美疲勞只能損害創作廠牌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