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生態小農莊裡 這個春天和往年一樣熱鬧

2020-04-08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每天早上的時候,鳥叫得最歡。趕上樹木蔥鬱,天氣再暖和些,在農場裡能夠聽到十幾種小鳥的不同聲音。」2001年,張志敏在京郊房山良鄉的江村承包下150畝土地,擁有了只屬於自己的小農莊。農莊從一無所有,到生態好到獲得了小鳥的「認可」,聽到鳥叫,張志敏用了快8年。這個春天,有鳥在,有地耕,疫情被兩扇大鐵門關在農場外,2020年似乎與往年沒什麼不一樣。


天福園農莊裡,梨花盛開。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2020年春天與往年一樣

疫情幾乎沒有影響到生態小農張志敏的生活。四月初,在房山良鄉,打開天福園有機農莊的兩扇大鐵門,最先迎接到訪者的是道路兩旁成片的連翹花。


再往裡走,櫻桃樹上白色的花朵開得正盛,遠處桃花林已經被大片的嫩粉色渲染,偶爾有紫花地丁點綴在已浮現出新綠的嫩草間。

秋天種下的冬小麥。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桃花林兩旁,六畝冬小麥是去年秋天種下的,「老話不是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日子過得快,到了五六月份就可以割麥子了。」不用除草劑,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150畝的農莊,常年只有張志敏和兩位大姐幫忙,所有的農作物也都是「靠天吃飯」,拿目前未及人膝蓋高的青色小麥而言,張志敏能為它們做的,也只有過些時日,貓下腰去人工除一除雜草。

自然界的動物大概是最「守時」的了,開春之後總要依次到農莊報道。驚蟄後萬物復甦,且不說那些藏在泥土中的昆蟲,田壟間還有新冒出來的鼴鼠洞,當上媽媽的刺蝟出現在張志敏面前時,也是攜家帶口來的。

自冬到春,張志敏都住在農場裡。近兩日,又剛剛種下幾分地的春韭,張志敏忙著把木槿樹移栽到農場小徑的兩旁。要提到些許不適應,她只說三人的小農場也算遭遇了一波「用工難」——三月下旬,北京颳起11級的大風,風把農場裡牛羊的棚頂掀了起來,張志敏一直惦記著找工人師傅來修,因為疫情還未徹底結束,恐怕還要再多等些時日。

這個季節要聽鳥歌唱

各色花朵綠芽,是只停在張志敏眼裡的熱鬧。而那些飛上枝頭,蹤跡難尋,只留下嘰嘰喳喳的叫聲的小鳥們,也讓春天變得更加生動。城市中難以清晰捕捉的鳥鳴,是張志敏多年春耕勞作時的背景音。

張志敏是地道的北京人,家住北京二環內,在京郊種地快20年,她最初的觀鳥記憶其實也是在城裡。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春夏,八一湖迎來野鴨落腳的消息,曾登上都市報,「這當時被視為北京生態改善的一個標誌,市民也都會去八一湖湊湊熱鬧。那時候我不到三十歲,也去看了,當時只能看到湖中心有幾隻小野鴨,人們離著湖心八丈遠,那哪兒看得清?」

生態小農張志敏。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張志敏沒有想到若干年後,自己會放棄城市裡金領的工作,成為京郊的農民。也沒有想到野鴨會成為最平凡的「常客」。承包了這片土地的第八年春天,農場的水塘中開始有野鴨,甚至白鷺、蒼鷺來落腳。張志敏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早上,水塘中的魚都被扔在岸邊,翻著肚皮,「魚眼已經被吃沒了,當時我還以為是貓乾的。剛想往前走兩步,就被草叢間飛起的龐然大物嚇了一跳,打眼一看,竟然是蒼鷺。」


眼下,農場不再養魚,卻為每年到訪的飛鳥多種下了幾棵櫻桃樹。每個豐收的季節,張志敏也會在果樹、麥田中,多為光臨農場的動物留些口糧。在張志敏眼裡,或許這是鳥兒們的回報,在幾乎四季不停的鳥鳴中,自己從未感到寂寞。快60歲的她,很少能在枝頭捕捉到鳥兒們的「真實面目」,有時只能通過樹枝上的鳥窩,去判斷新鄰居的「身量」,以及靠耳朵去分辨不同的叫聲。

春天的時候,樹木尚未十分繁茂,有小傢伙落在枝頭上,還未等人看清,便振翅飛走了,只留下一個又一個輕顫的樹枝。干農活、喂雞鴨的時候,張志敏偶爾會短暫地停下手裡的活兒,仔細辨認下難得聽到的鳥鳴,幾秒之後,就又忙活起來。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dAcW3EBiuFnsJQVda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