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榴槤149,丈夫說「你不配」:不讓老婆開心,還想全家開心?

2023-06-12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一顆榴槤149,丈夫說「你不配」:不讓老婆開心,還想全家開心?

最近在網上看到兩個真實的事件,雖然時間、人物、地點毫不相干,卻直接讓人聯想到「因果循環」,且這兩件事,都指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

不讓媳婦好過,還想全家好過?

其一是一位媽媽,很難得地買了一顆149元的榴槤,回家開開心心準備用手機錄下自己開榴槤的過程,卻意外錄下了另一段對話。

她的丈夫看到這麼貴的水果,立馬不高興了,嫌棄媳婦奢侈、花錢大手大腳,又要面子不明說,於是開啟冷嘲熱諷模式,讓媳婦省著點吃。

接下來的對話,便朝著氣人的方向發展:

妻子:「我喜歡吃,還要省著點吃,你好搞笑啊,我又沒花你的錢買!」

丈夫:「可我們有小孩子的啊!」

妻子:「有小孩子差我吃個榴槤嗎?說出來也不怕別人笑話你,我自己也上班也帶娃,你自己沒能力,天天說別人。」

丈夫:「可是你花錢了啊!」

妻子:「可是我沒花你的錢啊,我花了你的錢,你可以說我,沒花你的你憑什麼來說我?」

丈夫:「不是捨不得你吃,這個東西不便宜。」

妻子:「不便宜我也沒花你的錢啊!」

……

就這樣反反覆復掰扯了半天,丈夫終於找不出來什麼理由了,怒氣沖沖甩下一句「你XX(髒話)吃個東西怎麼還要開燈」,然後「啪」一聲關上燈走掉,留下在黑暗中看不見表情的妻子。

在他心裡,又帶娃又工作,勞累忙碌的妻子,不配吃一顆榴槤。

可即便如此,在事情引發熱議這個丈夫被罵成篩子後,這位妻子還是會替他辯解一句:「他生活上對我很好,就是愛碎碎念。」

只能說尊重他人選擇吧,至少這位年輕的媽媽還認為自己值得一顆榴槤;

這段對話真正暴露出來的,其實是這個丈夫他自認為配不上榴槤這種「奢侈」的水果,也配不上一個愛吃榴槤的妻子,破防、情緒失控都是自戀受損的表現。

無獨有偶,另一對母子,也因為一件「奢侈品」破防了……

「不想要」還是「不應該」?

母親節這天,一位媽媽把兒子狠狠指責了一頓。

指責的原因是:兒子問媽媽想要什麼禮物,媽媽說不需要,然後兒子偷偷出門給媽媽買了一大袋花回來。

這明明是值得欣慰開心的好事兒,可這位媽媽看到卻來了一肚子氣,因為她覺得:這東西一點都不實在,過兩天就得扔掉,太浪費了。

兒子被迫去退掉花後,回家就哭了,這位媽媽也許是覺得自己做的很對,把事情發到網上,沒想到自己也被罵成篩子。

雖然表面上可以用「勤儉持家」安慰自己,實則她骨子裡,是認為自己配不上鮮花這種「奢侈品」的;

往更深里挖,這樣的母親,往往覺得自己就應該任勞任怨去付出、去討好;「別人對我好」這件事,她們不習慣也接不住。

這點從她意識到不對後,不僅給兒子道歉,還出來給廣大網友做解釋、求原諒就能看出來:

她有什麼必要跟不相干的網友證明自己?

網友又有什麼資格原諒她呢?

太想做個「別人眼中的好媽媽、好女人」,便會跟真正的「自尊自信自愛」背道而馳。

如果那個給自己買顆榴槤都要被陰陽怪氣的妻子,她接受認可了丈夫PUA她的那些理由,那她未來很可能就是一個收到「貴重」禮物後劈頭蓋臉把孩子罵一頓的母親。

如果那個滿心愛意被堵回去,委屈哭了的孩子,要是沒有得到及時疏導,長此以往也漸漸接受了「不先做到……就不配……」這一套,未來很可能會是下一個「既認為自己不配,也見不得妻子對自己好」的丈夫。

這便是開頭提到的「因果循環」。

「我不配」摧毀自信

而所謂「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便是這兩件事中均有體現的「配得感」

這個詞往現實方面說,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發展。

比如我一個能力優秀的朋友,從上家公司辭職後向另一家更高薪她自己也更感興趣的公司投了簡歷。

面試後這家公司也很認可她,發來offer邀請她入職,可她正忙著焦頭爛額地向其他公司繼續投簡歷,完全沒有看到這封郵件;

人家公司的HR在聊天軟體上發了好幾條消息提醒她,她也很離奇地沒看見。

幸好這家公司想要她的意願比較強烈,最終聯繫上她及時入了職,不然她就只能在一些「兜底」公司里做選擇了。

後來聊到這段「驚險」的求職經歷,她也很感慨:

「明明我很想去那家公司的,你說為啥會沒看見呢?」

「其實我面試完的第一感覺是希望不大,所以回來後就趕緊去投別的公司了。」

「然後那幾天就比較忙,投的太多了,回一大堆消息,就沒看見,差點錯過……」

不知道大家看出來沒,這所謂的「驚險刺激」,其實都是「不配得感」在作祟——

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只配得到1萬,那麼一個10萬的機會落到頭上,是很難接住的,他會下意識對自己說:

「怎麼可能呢?」

「沒啥希望的。」

「我不行的。」

然後通過無視、焦慮等一系列行為來踐行自己的想法,錯失機會。

而這種潛意識裡的不配得感又是從哪裡來的?

「我不配」摧毀自愛

這就要說到「配得感」這個詞在人格成長方面,可以影響一個人「愛的能力」。

還是上面這位朋友,她曾經有條朋友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意是:

「這個月太辛苦了……

「巴拉巴拉完成了N件事……

「XX事得到了領導認可,XX事得到了家人褒獎……」

最後:

「買了躺在購物車裡好久的裙子獎勵自己,繼續加油!」

配圖是一張穿著新裙子的自拍照。

給她點了個贊後我就不自覺在想:

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孩兒,憑她的經濟能力,看上一條實在喜歡的裙子,當即買下來其實不是什麼難事,卻非要用一些不相干的事來證明自己買這條裙子的正當性、應該性——「你得向別人證明你配」,這才是詭異的地方。

多少夫妻,在這種想法支配下,覺得自己的伴侶:「都有孩子了,還買榴槤這麼貴的水果吃,你配嗎?」

多少父母,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給孩子設下一個個條件「你得先寫完作業、取得好成績……你才配玩、配得到新東西……」

多少正常的人,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被綁架成一個個虛弱無助的人——

懷疑自己:「我哪值得人家喜歡了?」

嘲諷自己:「我可不配用這麼好的東西!」

否定自己:「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可不能像我一樣。」

逼迫自己:「我必須得出人頭地,不功成名就賺大錢就啥也不是……」

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也不會好好愛別人。

我們怎樣對自己,孩子都在耳濡目染

一顆榴槤、一束花、一條裙子、一份工作、一筆錢……這些「身外物」值或不值,配或不配,都反映著我們在追逐什麼樣的人生。

如果內在總是匱乏的,那麼無論如何也無法感受到富足。

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曾說過:

「一切沒有治癒的,都會傳遞給你的孩子;

你今天之所以配得感不足,很可能是因為你父母也是這樣,如果你不治癒它,這些創傷依然會傳給你的孩子。

所以,不僅僅為了自己,同時也為了你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你都需要去療愈自己。」

「不配得」從根本上來講,最初都是來源於「不配得到父母的愛」。

只顧著討好別人,從來不討好自己的人生,不值得過。

不妨以此為契機,認清這種「規訓」的怪圈,從裡面跳出來——

把目光從「工具價值」和「外部要求」上挪開一些,分給「情感價值」和「內部需求」一些;

少說「該不該」,多關心「想不想」,讓愛流通起來,於我們自己、於我們所愛之人的人生,大有裨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d7a4e52c8326f6c539c82af05048a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