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 | 暑假開啟 孩子觸網幾率大增!遊戲交易詐騙進入高發期

2024-07-10     甬派

中國寧波網記者 王曉峰 通訊員 顧蔚 何嘉瑩 葛思彤

暑假開啟,「孩子空家長忙」的現象又出現了,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也大大增加。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同樣令人頭疼——針對孩子的電詐高發。

記者今日(7月10日)從我市多地公安部門獲悉,近期有學生購買二手電子產品被騙的案例,有購買演唱會被坑的案例,還有兼職被騙去刷單的。當然,最多的還是遊戲交易詐騙。市三區近期就有8起:鄞州3起,江北4起,海曙1起。

其實軟體已經在提示風險了。本文圖片由鄞州公安提供

鄞州有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

高考結束後,小李(化名)計劃將不再使用的遊戲帳號出售,賺些零花錢。於是,他在某二手平台上發布了出售遊戲帳號的信息。

不久後,就有一名「買家」聯繫他,稱看中了這個帳號。為了更好地溝通,兩人互加微信好友。討價還價中,小李主動提出可以線下交易,這樣可以省去平台中介費。當然,這裡面也有試探的成分在。誰料「買家」堅決反對,稱「走平台更有保障」。

這一表態贏得了小李的信任。眾所周知,遊戲交易詐騙中,騙子慣用套路之一就是繞過正規平台交易。但令小李想不到的是,慣性思維坑死人,這恰恰是「買家」的詭計。

「買家」拒絕線下交易,反而贏得了受害人信任。

商定好價格後,「買家」發來一張支付失敗的截圖,並稱小李的帳號有問題,導致支付無法完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買家」提出了一個看似合理的方案:雙方都在支付寶的「小荷包」中存入2000元。然後小李可通過該功能將錢款合併轉出作為交易款項。騙子還展示了一張虛假的轉帳記錄截圖,以證明自己的誠意。

由於前期建立的信任以及對「小荷包」功能的不了解,小李沒有產生懷疑,便按照「買家」的要求進行操作。然而,當他將錢款轉入後,發現「買家」迅速將錢款提現並拉黑了他。此時,小李才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遭遇了詐騙,立即前往姜山派出所報案。

江北一學生被騙7000元。

江北也有學生被騙案例。

6月底,16歲的小欣(化名)正在家中玩網遊,突然有人聯繫她並問遊戲帳號是否出售。小欣也有意出售,於是兩人互加QQ商量價格。談好後,對方發過來一個連結,讓小欣填寫相關信息,稱會通過這個「交易平台」轉帳。

小欣信以為真,按照要求填寫了個人信息,可始終不能提現。於是,她聯繫「買家」詢問,可對方稱她銀行帳號填錯了,導致帳戶凍結。要提現,得先往「平台」里打入1200元。

小欣立即表示,自己還小,沒有那麼多錢。「買家」又稱,為表誠意,會幫她往「平台」打了600元,剩下600元讓小欣自己想辦法解決。看到對方的轉帳截圖後,小欣也往「平台」里打了兩筆錢——一筆100元,另一筆500元。

打完錢後,小欣發現自己還是無法提現,而對方讓她繼續交錢「解凍」。瞬間,小欣知道自己被騙了,於是報了警。

「同樣發生在江北,還有學生購買遊戲帳號,『賣家』讓其補差價,忽悠他去網購了兩張禮品卡。利用信息差,騙取禮品卡的卡密後,騙子迅速消失。這名學生被騙7000多元。」反詐民警告訴記者,海曙也有學生找「遊戲代練」被騙的案例。

分析近期電詐數據,可以發現:涉及學生的詐騙案件中,最多的就是遊戲交易詐騙。

「從具體案件來說,中小學生被騙的,通常與遊戲帳號、裝備、皮膚等有關,還有抽獎返利什麼的。」反詐民警說,隨著支付習慣的改變,孩子的「小金庫」也轉移到了網上。他們中不少人還知道爸媽的支付密碼。「有錢」並且社會閱歷淺的他們,自然就成了騙子眼中的「香饃饃」。

對此,反詐民警建議:

首先,廣大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反詐教育;

其次,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監管要到位;

第三,家長要保護好自己的網銀密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d69b5dbb09374b83574e7a5a63371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