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9年
王小團分享的第113篇原創文章
本文由普洱茶堂原創,
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1》
有段時間,圈子裡很流行茶氣。
朋友小王,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某日請他喝老班章茶,沸水泡完,出湯,往品茗杯里倒上七分滿的湯。
他只啜了一小口,就發出了感慨:「呀,這茶茶氣很足,好茶!」
呵。
正宗老班章茶,能不好嗎?
一泡老班章茶喝完,換了易武落水洞的春茶。
「咦,這茶就沒有前面那泡茶好。」
還正想誇讚他幾句,最近喝茶水平大漲,但小王的一句話,決定讓我收回稱讚。
「這泡茶,就沒啥茶氣了。」
so,小王斷定一款茶好與否,靠的就是這股茶氣。
那麼,茶圈的高頻詞彙——茶氣,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它真的能成為衡量茶葉品質好壞的標準嗎?
神秘的茶氣面紗,即將被揭開。
《2》
什麼是茶氣?
如今圈子裡,人們對茶氣的解讀,可分為五大類。
一是指茶香;
二是指茶湯;
三是指茶葉所含的成分給口腔的感覺;
四是指茶湯苦,澀味很強;
五是指喝完茶後,會打嗝,會出汗。
這五大理解,前四種,倒能勉強接受,可以和所謂的茶氣有稍微的關聯。
但第五種解釋,卻實打實站不住腳。茶喝完後會發汗,會打嗝,就被認為是茶氣充足,這實在是無稽之談。
大多數茶友最初的茶氣體驗,多表現為喝完茶之後身體會發熱出汗。
這是一錯誤的解讀。
喝熱的東西,都會出汗,哪怕我們喝的只是一杯熱的白開水,經過熱量的刺激,也會刺激汗腺排出液體,也就是我們說的發汗。又或者喝一碗熱湯,也有出汗的感覺,難道這碗湯里,也藏著茶氣?
顯然不是。
由此可見,我們並不能因為喝茶是否會出汗,就給茶湯冠以「茶氣」的由頭。
再來說打嗝。
人為什麼會打嗝?
打嗝的原理,是因為肺部底下一塊名為膈膜的肌肉受到了刺激。
當我們呼吸時,這塊肌肉就會牽拉肺部讓肺部充滿空氣,當我們打嗝時,隔膜就會出現不自主的痙攣,這就會讓我們的呼吸加速,就像超快呼吸一樣,湧入的空氣就會堵住我們的聲帶從而引起打嗝聲音。
打嗝,是肌肉收縮的緣故,與是否有茶氣,並沒有直接關係。說喝完茶會打嗝,就有茶氣,同樣是站不住腳。
也有不少人喝完茶,是不會出現打嗝的症狀。
若是說會打嗝就是有茶氣,等同於是好茶,那這部分不會打嗝的人,喝到的豈不是都屬於劣質茶?
《3》
所謂的茶氣,並不能成為衡量茶葉品質好壞的標準。
茶氣,本就是帶著一種個人色彩的名詞。
衡量普洱茶品質的優劣,該從香氣、口感、韻味入手。
喝普洱茶,喝的是香氣,而不是茶氣。
如何通過香氣斷定品質?
我們可以從香氣是否清純、持久,香氣有無落水,回甘是否有香氣等方面去感受。
香氣清純,指的是香氣是清晰的,純凈的,無雜味的。
如老班章新茶,它的香氣帶著曬青綠茶的清芬,以及豐富的野花的香氣。
這些香氣,丁是丁,卯是卯,能夠被清楚識別,而不會沾染著雜味和異味。
要是茶里有異味,說明茶葉的品質是有問題的,或是加工時環境髒亂差,或是保存時沒有注意細節,吸附了空氣中的異味,從而破壞了茶葉的整體香氣。
並且,這些香氣是持久的,從最開始沖泡,到最後一衝結束,都帶著清晰且濃郁的香氣。
新茶湯水裡,花香落水,回甘也帶著獨一無二的花香。
老茶,添了幾分陳香與藥香。
簡而言之,香氣舒服、持久,才是硬道理。
《4》
湯水,更是大有乾坤,有了它的存在,更能輔助判斷茶的優劣。
如何通過湯水判定普洱茶品質?
醇度、順滑度、苦澀度等,都能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這些指標,都能反饋出茶的優劣。
如苦澀度。
都說不苦不澀不是茶,其實不然。作為茶有苦澀味,實乃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茶湯就是要又苦又澀,滋味要濃烈刺激難喝。這些苦澀味,是會化開,轉為生津和回甘。
要是一款普洱茶,入口只有苦和澀,再無其他喝茶感受,這並不是好茶的做派。
要麼是山頭環境太差,要麼是製作工藝太水,隨便一個原因,都將導致普洱茶出現化不開的苦澀味。
而順滑度與醇度,是另一種滋味的表現。
醇,是普洱茶內質充足的表現之一,它似一瓶佳釀,隨著陳放,在時光的雕琢下,滋味變得日漸淳美,厚實,茶湯是飽滿的,瑩潤的。
順滑,是茶葉中物質配比完美的表現。
茶多酚適量,入口後不會產生澀感,從而保持口腔的清爽感,不會有麻、澀,不順暢的負面體驗。
《5》
茶氣一詞,備受爭議,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
同一款茶,張三說有茶氣,認為它是好茶。李四感受不到茶氣,說它不是好茶。
那麼問題來了——這款茶究竟是好還是壞?
最靠譜的做法,還是根據茶香、茶味入手,這樣才最公正。
全文完!
本文歸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