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勸降他:多爾袞派所有降臣勸!他就義前:劊子手跪在他面前哭.

2022-08-19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為勸降他:多爾袞派所有降臣勸!他就義前:劊子手跪在他面前哭.

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他面對清軍的降勸,從未動搖過,無論受到怎樣的迫害,依然保持著一顆對國家與人民的赤膽忠心。

他就是左懋第,當清政府將其押往菜市口行刑時,城中百姓聞訊而來,無不為其忠心感動涕零。在行刑前,連劊子手都不忍下手。

昔年間為勸降他:多爾袞派所有降臣勸!他就義前:劊子手跪在他面前哭

左懋第

與清兵議和

清兵入關,明朝掌權者安宗,卻心偏安江南,有意割地求和,提議一出,滿朝文武卻無一人敢前去議和。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左懋第勇於站出來,主動上書安宗,願持節北行,與清兵議和。

有骨氣的左懋第,他始終堅持反對割地求和,請示願為阻止清兵出戰,可惜未能得到支持。奈何個人力量始終薄弱,對於赴京議和。

他深知此中風險,也有可能回不來,在他臨行時,對安宗說了一句話「夫以渡河而戰,始能畫江而安」。

三言兩語的警世明言,寄託了左懋第內心渴望南明王朝掌權者,能夠明白不要借希望於議和,依然希望能以武力保天下太平,重振家業。

劇照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左懋第面對動盪不安的南王明朝,曾在書信中透露此行兇險:「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

山河破碎風飄絮,帶著不甘的心情,左懋第剛到北京張家灣,就感受到清政府的權勢壓迫。當時的清攝政王多爾袞令左懋第一行人入居四夷館。

何謂四夷館,早於北魏起,此賓館設置的用意,是為了招待周邊國家願來歸附的人,明朝時此該館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所外國語學校,專門培養外交翻譯人才。

清政府安排這一語雙關的賓館招待左懋第,其傳達的意思不言而喻,將左懋第一行人等視為自己的附屬國人。

作為正統王朝的忠臣,左懋第自然明白這就是侮辱,所以他堅決抗議,同時理直氣壯地指出:「若以屬國禮相見,我寧死不入。」

清政府本理虧,最後以賓客之禮將迎住鴻臚寺。鴻臚寺,中國古代用來主掌外賓、朝會儀節之事。

作為議和占優勢的清政府,在會見左懋第依然各種為難,指責南明王朝安宗在江南即位為僭。正所謂賊喊捉賊,左懋第面對這樣的入侵者,居然還冠冕堂皇的樣子,他大義凜然駁斥清方謬論,我大明王朝,不是爾等有資格評議的。

對於如此有氣節的大臣,歷來受帝王欣賞,清攝政王多爾袞也不例外,為此他多次派大臣前去勸左懋第降清,無論面對怎樣的威逼利誘,左懋第始終不鬆口。

須不知,與他一起同行的左都督背地裡,反而對清政府表示回去後定說服南明淮北守將投降。

無畏生死留芳千

越是忠臣,有影響力的人,不能被收服的,往往被掌權者滅之,左懋第不願臣服的決心,讓清政府起了滅之心。

當左懋第從京城南返時,正如曾預料那樣,此行兇險,行至滄州時,被清政府派來的人馬抓回,唯獨放左都督回去。

被押回京城後的左懋第,被禁錮關押在太醫院。自此,清政府依然沒有放棄對左懋第勸降,無論什麼人來勸,左懋第頗有一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坦然。

為了表明忠於南王明朝的心志,他畫了一幅蘇武牧羊畫像,以此明志,每有來勸降者,他便指著畫與對聯「生為明臣,死為忠鬼」,言意在此,諸位就不必再廢口舌。

在勸降左懋第無果的次年,清軍南下攻打南京。在這樣的動盪時勢,有人就勸左懋第,南王明時可能隨時不保,氣數已盡,基本無破局之力,何不趁早為自身打算。

對於左懋第而言,忠心之事皎然如日月經天,不會再有絲毫動搖。左懋第忠國之心,如此堅決,有骨氣,使得他在文人和官吏中有一定影響力。

劇照

這樣的人,如果草率處之,會讓掌權者受百姓和文人的評議。所以,能勸降自然是上策。為此,清攝政王多爾袞為了表達清時的仁和,親自設宴勸降,左懋第未曾動筷。

原南王明朝的官員,如兵部尚書甚至也來勸降,自然遭到左懋第的嚴厲批評與拒絕。對於叛明降清的堂兄左懋泰,左懋第感恩於他對自己母親的照顧,但無法理解他叛之行為,遂與堂兄斷絕兄弟之情。

清政府拿左懋第沒辦法,既然你敬酒不吃,那就吃罰酒。以禮待之勸降的方法行不通,清政府隨之將左懋第逮捕入獄,對其施以嚴刑酷打,興許撐不住了就願意降清。

面對酷刑,左懋第希望不被屈服,再關水牢七天,依然不為所動。或許,他內心早已抱了一顆了卻的決心。

清政府取代明時後,便開始實施去漢政策,其中一條便是強迫漢族人民剃髮易服。沒想到,就是這樣的政策,為左懋第埋下了危機。

有一次,左懋第隨員中有人在清政府威壓下剃頭,左懋第聞之非常憤慨自己身邊人居然做出如此忘本的行為,他即刻讓人將剃頭者杖斃。

清政府以此為據再次將左懋第逮捕入刑部,到了這個時候,攝政王多爾袞還是抱著一絲收服希望,次日便召見左懋第。

在朝堂上,左懋第南面坐於階下,不言不拜。多爾袞沒有生氣,再次勸降,同時也讓明朝降官逐一對其勸說。

在場,就有降官提出「左先生何不知興替?」風水輪流轉的道理,改朝換代誰都懂,誰料左懋第當場懟回去「先生知興替,知不知廉恥?」聞之,再無一句上前勸說。

多爾袞問他,爾為明臣,卻吃清朝的食物而不選擇就義。左懋第又懟,是你們爾等奪了我大明食物,何來我吃清朝之說法。我今日只有一死,何必多言。

就這樣,一代忠臣,不畏生死,坦然來到行刑場,他的大義凜然,讓劊子手忍不住下手,跪在他面前痛哭,都中士民拜送者奔涌而來。

慷慨就義的他,年僅四十五歲,卻也因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留芳千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c056229d633ec880a699314038b7a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