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的種植方式,為何如此重要?200條常考地理分界線大匯總

2023-04-22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農作物的種植方式,為何如此重要?200條常考地理分界線大匯總

農作物種植方式

種植方式也叫種植方法,是在一定的種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作物種類和配置方式進行作業的農業技術方法。種植方式根據種植制度的要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正確處理地力和作物種間的關係,組成不同的作物群體,用地養地結合,達到高產穩產、全面豐收。它包括多種具體方法,如 單作法、混作法、間作法、套種法、帶種法、複種法等。

1.單作

指在同一塊田地上種植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也稱為純種、清種、凈種。世界上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數作物以實行單作為主。

小麥單作

水稻單作

優點:便於種植和管理,便于田間作業的機械化

2.間作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田地上同時或同季節成行或成帶地相間種植的種植方式。間作的不同作物共同生長期比較長,有的生長期基本一致,有的占據整個生長期的一半以上。

玉米花生間作

有利影響:可以充分利用和延長作物生長季節,增加種植收入;改善土壤中的養分結構,調節土壤鹽鹼酸鹼度平衡;能充分利用太陽光能、全面改善田間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具有十分好的防治病蟲害危害、促進增產的功效

不利影響:間作時不同作物之間也常存在著對陽光、水分、養分等的激烈競爭。適當調整株行距,能夠很好的解決作物水肥光相爭的矛盾;

3.套種

在前種作物生長後期利用其行距再次種植另一種作物的種植方法,套種的兩種作物其共同生長的生育期很短,往往是一種作物的前期和另一種作物的後期共同生長,其同共生長期不超過整個生育期的一半。

套種的優點: 充分利用作物生長季節,達到一年多熟、一年多收的作用;改善土壤性狀結構、調節土壤肥力;最大幅度的利用當地光熱資源;避免土地前後兩季作物種植空閒期雜草生長。

4.輪作

同一塊地上有計劃地按順序輪種不同類型的作物和不同類型的複種形式稱為輪作。

輪作的意義:能均衡地利用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減輕病蟲危害;減少田間雜草危害。

5.連作

一年內或連年在同一塊田地上連續種植同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

有利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採用連作,有利於充分利用一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大量種植生態上適應且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作物。

不利影響:加重對作物有專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蟲和寄生性、伴生性雜草的滋生繁殖;影響土壤的理、化性狀,使肥效降低;加速消耗某些營養元素,形成養分偏失;土壤中不斷累積某些有毒的根系分泌物,引起連作作物的自身「中毒」等,影響作物產量質量。

6.混作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種在同一塊田地上的種植方式。

有利影響:混作通過不同作物的恰當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選用耐旱澇、耐瘠薄、抗性強的作物組合時,還能減輕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達到穩產保收。

不利影響:混作會造成作物群體內部互相爭奪光照和水、肥的矛盾,不利於田間管理,不適合高產栽培的要求。

押題衝刺

(2023·浙江湖州·模擬預測)2022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16個省份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500萬畝以上,該模式改單一作物種植為高、低作物搭配間作(如圖所示)。完成下面小題。

1.與大豆單作相比,復合種植的大豆應該具有的特性是( )

A.耐寒

B.耐旱

C.耐陰

D.耐濕

2.下列關於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說法正確的是( )

利於減輕生產成本利於提高士土地單產利於減輕病蟲害利於機械化耕作

A.

B.

C.

D.

【答案】1.C 2.B

【解析】1.玉米植株較高,易擋住大豆陽光,所以大豆應該具有耐陰特性,C正確,ABD錯。所以答案選C。

2.根據材料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玉米產量基本不減、增收一季大豆,所以有利於提高土地單產,正確;與單作相比,玉米大豆間作,利於阻斷病蟲草害,但不利於機械化耕作,也會增加生產成本,正確,錯。綜上所述,正確,所以答案選B。

【點睛】在玉米田間套種大豆,增產增收比較明顯,特別對於雨水較少的地區,玉米田間套種大豆可實現優勢互補,利用兩種作物的高度差距,實現利用土地空間、透風透光、保水遮陽等多種優勢功效。

(2023·廣東·一模)油菜花是直根系作物,根系較發達,適合栽種在土層深厚,結構良好、疏鬆通氣,有機質豐富的弱酸或中性土壤中。下圖為2021年4月13日山東東營沿黃沙鹼地的林場中,500餘畝(1畝~666.67平方米)油菜花競相綻放的場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油菜花能夠綻放在東營沿黃沙鹼地的林場中,是因為改良了土壤中的( )

A.礦物質

B.水分

C.空氣

D.熱量

4.林場中種植油菜花的種植方式類似於( )

A.單作

B.混作

C.輪作

D.間作

【答案】3.A 4.D

【解析】3.由材料可知,油菜花適宜種植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現在可以綻放在沙鹼地中,說明改變了沙鹼地的酸鹼性,屬於改變了土壤中的礦物質成分,A項正確。土壤水分的多少與降水和土壤的保水性有關,土壤中空氣含量與土壤的孔隙度有關,熱量主要取決於氣溫的高低,因此BCD錯誤,故選A。

4.由圖可知,該林場中的油菜花以在兩列樹的間隔內種植為主要形式,屬於典型的間作模式,D項正確;單作指只種植一種農作物,A項錯誤;混作指在一塊土地上進行不同種作物的種植,通過不同作物的恰當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但是無明顯的間隔種植特點,B項錯誤;輪作指在同一田塊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複種組合的種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麥玉米三年輪作,C項錯誤。故選D。

【點睛】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和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後得到的養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2023·安徽淮南·統考一模)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是2022年中國農業的熱詞。該模式為四行玉米與三行左右大豆相間套種,玉米適當擴大行距,縮小株距,在不減少玉米種植量的前提下,利用騰出土地種植大豆,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下圖為該種植模式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玉米和大豆相間套種模式的生產優勢,不包括( )

A.植株高低差異,提高光照利用率

B.便於農作物播種,田間管理和收割

C.大豆根瘤菌固氮,減少化肥用量

D.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6.該模式得以形成的關鍵因素是( )

A.市場

B.資金

C.技術

D.政策

【答案】5.B 6.C

【解析】5.玉米屬高杆作物,間作後能更好的透風透光,避免鬱閉的情況,同時由於矮作物的反向,田間漫射光也大大增強了,有利於玉米生長。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玉米正好可以遮擋一部分陽光,又不影響透風和大豆生長。高矮間作,充分利用光照,喜陰與喜光相結合,A不符合題意;播種玉米和播種大豆不一樣,並且,玉米肥和大豆肥的配方也不一樣,來回切換耗時耗力;收大豆的收割機和收玉米的不一樣,採用不同收割機收穫,程序複雜;用於玉米大豆封閉草害藥不同,且兩作物主要病害不同,田間管理難度大,不屬於玉米和大豆相間套種模式的生產優勢,B符合題意;大豆有根瘤菌,含有固氨酶,能夠把空氣中的氮轉化成氮肥,可以供玉米吸收利用,從而減少化肥用量,C不符合題意;玉米大豆間作套種栽培,植株高低差異形成立體農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由於玉米和大豆的植株高度、栽種位置都不一樣,兩者就可以互補栽種,使得一份土地能夠獲得兩份收益,很大程度的提升了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D不符合題意。故選B。

6.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目標是保證玉米與單作玉米相比儘量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實現大豆玉米雙豐收。因此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構建了「兩協同、一調控」資源利用和株型調控理論,研發出「選配品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核心技術和「減量一體化施肥、化控抗倒、綠色防控」配套技術。所以該模式得以形成的關鍵因素是技術,C正確;市場、 資金 、 政策對該模式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關鍵因素,ABD錯誤,故選C。

【點睛】玉米和大豆套種,兩種農作物在種植時間和生長時間上是一早一晚的,一般是玉米先播種後長到30-40公分後再點播大豆,而且兩種作物因為需肥高峰期不同需要在不同時期分別施肥管理;在玉米和大豆套種時的播種方法上,先播種的玉米一般採取精量播種的方法,後播種的大豆一般採取穴位點播或機械條播的方式。

(2023·廣州·一模)2022年5月,雲南省元謀縣創新推廣「蔬菜—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在黃瓜大概休耕期間進行水稻種植實驗,避免了土地閒置,不僅有效改良了土壤,還能實現「一地多收」。圖為元謀縣黃瓜大棚水稻收割場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實施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前,黃瓜大棚的休耕期大致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實施水旱輪作可以( )

降低土壤鹽度減少土壤病蟲害增加土壤厚度改變土壤的類型

A.

B.

C.

D.

9.在黃瓜大棚休耕期種植經濟效益較低的水稻,根本目的是( )

A.提高耕地複種指數

B.增加農產品種類

C.防止耕地「非糧化」

D.推廣大型機械化

【答案】7.B 8.A 9.C

【解析】7.雲南元謀縣處於雲南單季稻播種區,結合材料「在黃瓜大概休耕期間進行水稻種植」可推斷元謀縣播種的水稻應為單季稻,一般為春種秋收。結合材料時間,5月推廣輪作種植模式,可推斷該種植模式中水稻主要生長期為夏季。結合材料「在黃瓜大概休耕期間進行水稻種植實驗,避免了土地閒置」可推斷黃瓜大棚休耕期應在夏季,B對,ACD錯。故選B。

8.水旱輪作水稻可以少施肥或者不施肥,水稻可以吸收一大部分肥料,從而降低大棚內土壤的鹽度。在水稻生長期,長時間的灌溉和排水也有利於鹽分的排出。對;水旱輪作,改變了土壤的相關理化性質,使部分致病菌和害蟲生存環境發生改變,使其失去適宜發展的生存條件,通過水旱輪作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傳病害、地下害蟲等病蟲害基數,減少土壤病蟲害,對。水旱輪作,沒有明顯增加土壤物質來源,土壤厚度變化不大,錯;水旱輪作,對土壤的礦物質成分改變不大,土壤顆粒物無明顯變化,對土壤酸鹼性影響不大,有機質含量的變化也不足以引起土壤類型的變化,土壤類型沒有改變,錯。綜上可知,正確的為,A對,BCD錯。故選A。

9.複種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在同一地塊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即年內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數值上等於年內耕地上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在黃瓜大棚休耕期種植水稻和種植其他作物,對複種指數的提高和農產品種類的增加區別不大,提高耕地複種指數和增加農產品種類不是其根本目的,AB錯;在多種因素促使下,部分耕地種植作物為非糧食作物。「蔬菜—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模式,能實現「一地多收」,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同時保障休耕期間土地不閒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遏制耕地「非糧化」,保障糧食生產安全,C對;由圖示可知,該模式適用於大棚,空間較小,不適合大型機械化的推廣,只能採用小型機械化設備,D錯。故選C。

【點睛】耕地「非糧化」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耕地被閒置荒蕪;二是耕地被用來種植除糧食以外的其他植物;三是耕地被用來搞養殖項目;四是耕地建造建築物。

10.(2023·廣東·統考模擬預測)閱讀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間作是指在同一塊耕地上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海南天然橡膠種植面積超過50萬公頃,橡膠樹生長發育大致分為幼齡樹階段(1~3年)、中齡樹階段(4~15年)、老齡樹階段(16~30年)。一直以來,海南橡膠林林下間作主要在幼齡樹階段。金花茶屬常綠灌木,野生金花茶稀缺珍貴,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享有「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的美譽。因金花茶種植區域受限,人工種植的金花茶供不應求。近年來,海南開始在橡膠林下間作金花茶。下表示意橡膠林與金花茶的主要生長特點。

類型 光照 氣溫 降水 土壤 病蟲害
橡膠林 高大喜光,林下蔭蔽度高 喜熱,氣溫低於-5℃會死亡 喜濕,年降水量>1150mm以上 喜酸耐酸 主要是白粉病,集中在2-4月
金花茶 矮小喜陰,蔭蔽度低於50%會死亡 喜熱怕寒,氣溫低於-5.5℃會死亡 喜濕,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喜酸耐酸 較少,採收期在10-12月

(1)與中老齡樹相比,簡述海南橡膠林林下間作主要在幼齡樹階段的原因。

(2)從自然因素角度分析海南橡膠林下間作金花茶的合理性。

(3)簡析海南橡膠林下間作金花茶模式對野生金花茶的主要保護作用。

【答案】(1)與橡膠林中老齡樹相比,幼齡樹植株矮小,蔭蔽度低,林下光照條件較好,適合多種作物生長;幼齡樹根系不發達,與間作作物的水、肥競爭壓力較小,利於間作作物的生長。

(2)金花茶喜陰,橡膠林下蔭蔽度高,光照較弱,適合金花茶生長;橡膠林和金花茶在氣溫、降水、土壤酸鹼度方面的要求較為相似,橡膠林種植區域的自然條件適合金花茶生長;橡膠林的病蟲害高發期與金花茶的採收期錯開,利於保證金花茶的品質。

(3)金花茶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滿足市場需求,減少對野外金花茶資源的採挖,利於保護野生金花茶種質資源。

【分析】本大題以植物生長習性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生物生長習性分析,自然環境整體性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應用評價能力,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素養。

【詳解】(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橡膠樹高大喜光林下蔭蔽度高,幼齡樹植株矮小,蔭蔽度低,林下光照條件較好,適合多種生物生長;同時,橡膠樹較為高大,對土壤水分和養分吸收較多,幼齡樹根系不發達,與間作作物的水肥競爭力較小,有利於間作作物的生長。

(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金花茶矮小喜陰,而橡膠樹高大喜光林下蔭蔽度高,因此林下光照較弱,適合金花茶生長;金花茶與橡膠林對氣溫、降水以及土壤的需求相似,因此,橡膠林種植區域的自然環境適合金花茶生長;同時,橡膠林病蟲害高發區與金花茶的採收期錯開,可以保證金花茶的品質。

(3)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金花茶享有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的美譽,市場需求量較大,人工種植金花茶,滿足市場需求,減少對野外金花茶資源的採挖,有利於保護野生金花茶種質資源。

一、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衝縣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漸減少,兩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漸拉開距離,隨著國家近幾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使西部地區人口逐年增加。

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一般比內陸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會更大,這些地方商業比較發達,人流量大,氣候適宜。

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疏,大體有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崑崙山脈、青藏高原北部,這些地方有的是常年乾旱,有些是終年積雪,環境相對比較惡劣。

二、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崑崙山脈,阿爾金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崑崙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米倉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12.雲貴高原與東南丘陵界線:雪峰山

四、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

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濕潤區與乾旱區的分界線,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降水豐富,為濕潤區;此分界線以西,除天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區都比較乾旱。

6.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氣候乾旱 。

五、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分水嶺:

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分水嶺:岡底斯山—怒山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黃河水系與海河水系分水嶺:太行山

漢水與渭河的分水嶺:秦嶺

六、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崑崙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七、自然區內部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八、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農區,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線以西為牧區,放養牛、羊、馬等牲畜。

2.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3.我國天然草場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此線東南部分是我國農區畜牧業分布區,此線西北部分是我國牧區畜牧業分布區。

4.冬小麥與春小麥的界線:長城

九、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崑崙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十、海洋的分界線

我國我國的四大領海從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上是一張四大海域地圖。

1.渤海與黃海分界線: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的連線;

2.黃海與東海分界線:長江口北岸的啟東角與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

3.東海與南海分界線:廣東南澳島與台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 。

如果不需要這麼精確的話,也可以記個大致的位置:

1.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頂端連線為界。

2.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長江口北岸為界。

3.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台灣島南端和閩粵兩省交界處的連線為界。

其中,南海最大,渤海最小,具體如下... 渤海面積約為7.7萬平方公里;黃海面積約為38萬平方公里;東海面積約為77萬多平方公里 :南海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千米。

十一、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1)氣候:

大致是1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的分界線

≥10℃積溫4500℃等值線經過地

(2) 地形:

黃土高原與漢水谷地的分界線

漢中谷地與渭河谷地的分界線

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3)河流:

河流有無結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4)土壤:棕壤與黃棕壤的分界線

(5)植被及自然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及對應自然帶的界線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6)農業:

農業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

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的分界線

水稻和小麥雜糧的分界線

柑橘和蘋果的分界線

(7)區域劃分: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淮河:大致是長江中下游平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小結: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徵變,北河汛期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

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1)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3)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4)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5)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6)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7)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8)地勢:地勢二、三階梯分界線

(9)地形: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分界線

(10)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11)乾濕地區:半乾旱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3.長城

(1)我國古代牧業文化與農業文化分界線

(2)冬小麥與春小麥分界線

(3)暖溫帶與中溫帶分界線

(4)年降水量400mm線

(5)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分界線

(6)森林與草原分界線

(7)年積溫3500℃線 .

4.太行山

(1)地勢: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2)地形區: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3)河流流域: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界線

(4)省區:山西省與河北省的分界線

5.巫山

(1)地勢: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2)地形區: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3)省區:四川省與湖北省的分界線

6.橫斷山

(1)地勢: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地形區: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分界線

(3)氣候類型: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4)溫度帶:青藏高寒氣候區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7.武夷山

(1)地形區:江南丘陵與浙閩丘陵的分界線

(2)省區:江西省與福建省的分界線

8.天山

(1)地形區: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的分界線

(2)溫度帶:暖溫帶與中溫帶的分界線

(3)區域劃分:南疆與北疆的分界線

9.崑崙山

(1)地勢: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地形區: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線

(3)溫度帶:青藏高寒氣候區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4)氣候類型: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5)自然分區:青藏高寒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10.陰山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2)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3)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

11.南嶺

(1)地形區:珠江三角洲(兩廣丘陵)與江南丘陵的分界線

(2)河流流域: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界線

12.祁連山

(1)地勢: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地形區:青藏高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線

(3)溫度帶:青藏高寒氣候區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4)氣候類型:青藏高原、高山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5)自然分區:青藏高寒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13.大婁山

(1)地形: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分界線

14.雪峰山

(1)地勢: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2)地形區:雲貴高原與東南丘陵的分界線

(一)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衝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二)中國地勢階梯界線

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崑崙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中國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崑崙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口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四)中國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五)中國河流界線和分水嶺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六)中國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崑崙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七)中國自然地區界線

1、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2、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3200℃等值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4、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5、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八)中國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旱作區的界線:秦嶺~淮河。

(九)中國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崑崙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三、綜合地理界線

(一)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1、黃土高原的南界

2、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3、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4、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5、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6、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7、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8、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二)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1、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3、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4、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5、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6、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三)長城線: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1、長城地帶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性,使之成為一個生態環境的脆弱地帶。

由於這裡地處季風區向非季風區,半濕潤向乾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的過渡區,反映的地理環境特點是雨量不多而時空變率大;

地表徑流貧乏,而水量變化多端,有些河流長年無水,但偶發洪水則極易成災;

平原少,溝坡地多,除黃河、西遼河沿岸局部平原及少數山間盆地外,多數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地,缺乏灌溉條件,大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多大風,土地易沙化。

水蝕、風蝕交錯,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為特色的土地退化過程。因此,長城地帶宏偉的建築與強烈的風蝕、水蝕同樣聞名與世,引起國內外許多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的關注和興趣,期望通過各方面的研究找出一條開發、整治的科學途徑。

2、長城地帶是農業生產上的一條重要界線。它既是雨養農業與綠洲農業的分界線,還是冬小麥與春小麥的分界線。

這些界線的形成,既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又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所變化。例如,早在1956年我國農業發展綱要中,就將長城一線作為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到400斤指標的界限。這裡既充分考慮到長城以北地區與以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差別,又考慮到現實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不強行統一。

限制冬小麥在長城以北種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熱量指標。冬小麥生育所需10攝氏度以上的積溫為1500攝氏度左右,越冬最低溫為零下22—24攝氏度,長城以北大部分地區因冬季嚴寒,不能達到這些要求。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防寒措施和技術保證,強行北移冬小麥分布界限,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作為雨養農業和灌溉農業的分界線,在發展農業生產中,既要注意土地風蝕沙化,還要注意水土流失。在灌溉農業區,發展灌溉時,必須注意排水,否則極易引起次生鹽漬化。

3、長城地帶是我國農、牧業生產的分界線。長城地帶作為農牧業生產的交錯地帶,實際上是農牧業內部結合差,農牧關係矛盾較多的表現。

農牧業在空間分布上是分離的,漢民族聚居區以農為主,少數民族聚居區則以牧為主。如在內蒙古長城沿線一帶,蒙古族以牧為主,集中在中部高平原,漢族以農為主,集中在東部與南部河谷、盆地區。

在地區農業生產上,農、牧分家,談不上結合,而且往往矛盾較多,多數情況是以農擠牧。包括新中國成立後的40多年裡,見水土條件好,接近農區的草場,往往成為開墾種糧的對象。

由於該地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不少土地因開墾不當,草被破壞,引起大面積的沙化,又不得不棄耕,造成「農業吃牧業、沙子吃農業」的惡性循環。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城地帶的自然條件雖可發展旱作農業,但產量不穩定,土地易沙化,但卻是較好的牧業基地。為了充分發揮長城地帶草原牧業優勢和少數民族悠久的牧業經驗,正確處理農牧矛盾,今後農業生產的發民方向應以牧為主,農牧結合。

更多資料資源,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bef47e9689e5d5eae1c41753e6dfc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