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5)

2023-10-23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鍾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5)

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鍾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5)

中華經典詩詞要傳承更要發展

鍾振振

中華經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最優秀的一部分。傳統文化要傳承更要發展,經典詩詞也不例外。

此次中華經典詩詞論壇在河南,在鞏義舉辦,特別有意義。河南,鞏義,一點也不誇張地說,是最有資格舉辦此次討論會的地方。

為什麼這樣說?有什麼依據?當然有。

現當代,一提到經典詩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宋詞雖然也很好,但「人氣指數」還是不能與唐詩相提並論。唐詩是中國自《詩經》《楚辭》以來的又一座送入雲霄的詩歌高峰。好,咱們就拿唐詩說事兒。

首先,在詩歌創作方面,唐代河南詩人的成就,全國其他各省市自治區,無與倫比。

鞏義是詩聖杜甫(還有他的祖父,唐代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家鄉。河南還出過宋之問、沈佺期、王灣、崔顥、祖詠、李頎、劉長卿、岑參、元結、韓翃、劉方平、李益、王建、韓愈、劉禹錫、孟郊、李賀、元稹、白居易、李商隱、鄭畋等唐代著名、知名詩人(他們或為河南籍,或青少年時期家居河南)。唐詩中的經典,他們占了很大的比重。僅以《唐詩三百首》為例——《唐詩三百首》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最流行、傳播最廣的唐詩選本。全書選了77位詩人的311篇作品,其中河南詩人23位,在入選詩人中占了將近三分之一;而河南詩人入選的作品120多篇,在全書中占了將近五分之二。入選作品最多的詩人是杜甫,38篇,一人入選的數量便占了九分之一。再加上李商隱,22首,共60首。僅他們兩人,入選的數量便占到五分之一。入選詩人、詩作,這兩個數字,都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冠,遙遙領先。

其次,在詩歌理論,特別是詩歌發展史觀、詩歌創作主張方面,唐代的河南詩人也有突出的貢獻。

由於發言時間有限,關於詩歌發展史觀,僅舉杜甫為例。杜甫在他專門論詩的《戲為六絕句》中,提出了「不薄今人愛古人」。「愛古人」,就是「傳承」;「不薄今人」,就是「發展」。他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他的詩歌發展史觀,無疑是全面而正確的。

關於詩歌創作主張,僅舉白居易為例。白居易在寫給摯友元稹的信——《與元九書》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雖然其文字之所謂「詩」是特指《詩經》,但其意義並不局限於《詩經》一書,也可以說是他對整個詩歌創作的看法。他用植物來打比方,樹根是情感,樹苗是言辭,花朵是聲韻,果實是內容、意義。不啻是說,詩歌創作,情感與內容意義比言辭與聲韻更重要。在這封信中,他還主張「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上要以詩補察時政,下要以歌泄導人情。主張「風雅比興」,反對「嘲風雪,弄花草」。這些主張,對於我們今天的詩歌創作,也有借鑑意義。

第三,在唐詩——唐人的「當代詩」的經典化方面,唐代的河南詩人也功不可沒。

杜甫在世時,還沒有多少人認識到他的詩歌的文學史價值;他在詩壇的地位,還不像後來那麼高。他和他的作品的經典化,得力於中唐的元稹和韓愈。元稹在應杜甫之孫杜嗣業之請而撰寫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高度評價杜甫「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初唐沈佺期、宋之問),言奪蘇李(西漢蘇武、李陵),氣吞曹劉(東漢曹植、劉楨),掩顏謝(南朝宋顏延之、謝靈運)之孤高,雜徐庾(南朝陳徐陵、北周庾信)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當時詩壇還有一些人貶低李白、杜甫,韓愈在其《調張籍》詩中抨擊他們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以上淺見,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並不是我到了河南,為了討東道主的歡喜,特意恭維。我衷心希望河南暨鞏義的詩人、學者朋友們,傳承、發展唐代河南詩人的優秀傳統,在當代詩詞創作方面、當代詩詞理論方面、當代詩詞的經典化方面,都能夠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也衷心希望全國的詩人、學者朋友們,都能夠這樣做。

傳承,是我們最起碼的責任;發展,則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更高要求。傳承,是珍愛並保護好中華詩詞傳統文化這棵老樹,讓「老樹春深更著花」(顧炎武《又酬傅(山)處士次韻》詩二首其二);發展,則是栽種當代詩詞的新樹並使之成林,以期「新花滿新樹,新月麗新輝」(南朝梁鮑泉《奉和湘東王春日詩》)。

今天,人民大眾的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人們對於精神生活,對於學習和文化的需求,於是突出出來。當前全國範圍內的「詩詞熱」,「詩詞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正是這個需求的表征之一。早在三年新冠疫情之前,全國在寫詩詞的人數便已經突破了400萬。搜韻網開發有詩詞格律檢測軟體,使用者是要用ID註冊的,故統計出來的這個數字較為可靠。實際上,詩詞格律已經過關的作者並不需要用此類軟體;還有許多年紀大的作者不會使用此類軟體。加上這兩部分人,可以相信,目前全國在寫詩詞的人數,至少應在500萬以上。低調地說,假定這500萬人每年人均創作6首(每兩個月創作1首),那也是3,000萬首。除以365日,則平均每天都會有大約8萬多首詩詞問世。而《全唐詩》加《全宋詞》也不過才8萬來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每天的創作,就相當於一部《全唐詩》加一部《全宋詞》!又假定這每年的3,000萬首中,只有萬分之一的佳作,那也是3,000首,5本《唐詩三百首》加5本《宋詞三百首》的體量!

當然,只從當代詩人和當代詩詞創作的數量來討論「中華經典詩詞的傳承和發展」,有人會質疑的:當代詩人詞人,以及他們所創作的詩詞,數量夠多,稱得上「傳承」,也稱得上「發展」;但當代詩詞有「經典」嗎?能「經典化」嗎?

我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與研究,已經四十多年了。從事詩詞創作的時間更長,六十多年。從事當代詩詞的評論和評選,時間短一點,但也有三十來年。我讀過的古代詩詞和當代詩詞,或許比一般人多一些。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當代詩詞確有「經典」,也一定能「經典化」。前提是要給時間讓它們「沉澱」,要有足夠多的「伯樂」來把「千里馬」挑出來。「經典化」的工作,不是少數人、短時間便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批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並持之以恆。當務之急,是披沙簡金,煮海為鹽,編選各種高質量的當代詩詞選本,撰寫一批批高質量的評介、鑑賞當代詩詞精品的文章,並在此基礎上,編寫出高質量的當代詩詞的文學史。

央視的「詩詞大會」,已經辦到第8季了,收視率居高不下,且經久不衰,可喜可賀。忝為學術總顧問之一,我希望它向「詩詞創作大會」的方向前進,不要停留在「詩詞背誦大會」的階段。因為「背誦古詩詞」,只是「傳承」,還不是「發展」;只是記憶力的PK,不是創造力的PK。節目組曾經部分採納過我的建議,設置過一個「詩詞接句」的環節。我從古詩詞經典中挑了三句,讓全國的觀眾接寫下句,優勝者可以參與節目的錄播。我挑的第一句就是清人趙翼《論詩》詩里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原詩全文是:「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挑這句的目的就是希望「詩詞大會」能向「詩詞創作大會」邁進。我在主選最佳接句的過程中,讀到一位觀眾的接句「我輩登臨正少年」,頓覺眼前一亮,立即將它定為首選。好在哪裡?好在「文化自信」,當仁不讓,氣盛言宜。如果所有的中國年輕人都有此壯志,何愁中華民族不秀出於世界民族之林,何愁當代中華詩詞不能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更發展成為新的經典!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bcfa89e8b4c62744a1ec4a6bba2d0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