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軍區,有一名兵王堪稱無人不曉。他服役31年,是少有的一級軍士長軍銜。在退休專業後他進了鍋爐廠,半年後又被部隊召回,毅然重返軍營崗位。這位山東兵王的軍旅生涯究竟有多傳奇?
哪裡缺人往哪搬
這位山東兵王名叫趙宗剛,他出身於山東青島,家裡是普通農戶。不過,趙宗剛從小就喜歡鑽研各種手工活,他的父母也從不攔著他,哪怕他拆了家裡的收音機,只要能裝回去,那父母就不會過問。
1986年,趙宗剛進入部隊服役。由於喜歡鼓搗機械,因此趙宗剛更希望自己被分配到裝甲團。沒想到進是進去了,但卻沒能成為開坦克的兵,而是成了一名做飯的炊事員。
這讓當時的趙宗剛十分尷尬,但抱著干一行、愛一行的心態,他還是開始深入學習炊事員的各種技能。得益於他端正肯乾的心態,很快他就在炊事員的崗位乾得有聲有色。
不過,當時部隊里到處都在缺人,尤其是缺踏實肯乾的士官。因此後來趙宗剛拿到駕駛證後,又成了團里的駕駛員,再後來他還嫌單純開車過於清閒,又兼任了倉庫管理員。
更令人驚奇的是,趙宗剛在保管倉庫期間還自學了機械維修知識,當上了維修兵。總之,在趙宗剛入伍的早期,他自己形容他是「哪裡缺人往哪搬」。只要部隊需要,他就能去學、學干,而且要干好。
成為「鐵甲神醫」
1993年,裝甲團參加了部隊演習,然而意外發生了,一輛坦克在行駛過程中突然拋錨熄火,就此「罷工」了,這把戰士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隨行的趙宗剛雖然是維修兵,但拆開坦克一看,才發現是發動機有故障,頓時他感到也無能為力——一個發動機有上千個零件,一般維修只能讓師部的專家來做,起碼小小的裝甲團里還沒有維修發動機的先例。
但趙宗剛看到戰士們垂頭喪氣的神色後,心裡既愧疚又難受,他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成為能修坦克發動機的維修兵。演習回去後,趙宗剛從部隊那裡搜集了《電機維修》、《坦克使用》等20多種專業書籍,文化程度不高的他開始挑燈夜戰,每天翻閱這些厚重的專業書。
經過多年的學習總結,趙宗剛逐漸掌握了維修坦克心臟——發動機的理論知識。隨後他從團長那裡軟磨硬泡,要來了一輛發動機故障的坦克,直接開始嘗試性維修。
據趙宗剛回憶,那次維修雖然難度不大,但由於是第一次作業,心情比較緊張,他把發動機零件全部拆開,成排成列地擺在地上,到後面甚至擺滿了半個籃球場。
但幸運的是,這次維修十分成功,趙宗剛用了3天時間排除了所有故障,並把發動機重新組裝了起來。當這輛坦克再度發出引擎的咆哮聲時,整個裝甲團的戰士們都激動地鼓掌慶祝:我們裝甲團現在有了一個「鐵甲神醫」!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趙宗剛所在的裝甲團都興奮不已,以後遇到發動機故障就不必去眼巴巴地等上級部隊派專家來修理了。後來趙宗剛多次為團里修好坦克的「疑難雜症」,因此被記三等功一次。
重新回部隊
雖然趙宗剛的軍銜是士官,但由於他掌握了獨一門的的坦克維修技術,是少有的技術人才,因此他的軍銜後來升到了一級軍士長,服役期最長可達30年,比普通士官的服役期長了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一級軍士長即使在整個解放軍隊伍都是十分稀少的,總數也就200餘人,稀有程度堪比將軍。在趙宗剛退役後,他可以享受正師級待遇。
不過,在服役了31年後,趙宗剛還是迎來了離開部隊的一天。在離開軍營時,無論是趙宗剛還是部隊的首長,都依依不捨。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趙宗剛還是回到了老家,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進入一家鍋爐廠上班,薪水待遇相當豐厚。
然而,多年的軍旅生涯早已把部隊的精氣神融入了趙宗剛的心裡。在部隊里,趙宗剛可以天天和熱愛的坦克、裝甲車、發動機打交道,哪怕一身柴油味道也是喜悅的;但離開軍營後,看著滿街的璀璨燈火,趙宗剛的心裡卻感到了一陣陣失落。比起繁華的城市,他更喜歡樸實但充滿鐵血熱情的軍營。
令趙宗剛意外的是,仿佛如他所想,半年後裝甲團竟然再度給他發來了召回命令。因此早已懷念軍營的趙宗剛立馬辭去了薪水優厚的工作,回到了熟悉的軍營。
有記者得知他的事跡後,專程來採訪他,其中就提到了為何毫不猶豫辭去工作復員的原因。趙宗剛回答:我這一身的本領全是在部隊鍛鍊出來的,如果不把本領用在部隊,那我用到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