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T哥,動漫區的up主,但也經常會分享一些耳機的文章,寫耳機測評。前端時間公眾號有朋友私信催更耳機測評,我很高興。但其實我數碼全般都敢興趣,包括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電視機甚至播放機、電視盒、智能手錶,把玩的都不少,但為什麼唯獨寫耳機測評?門檻相對低啊……有人抨擊我的耳機心得:全靠一張嘴。可不是嗎?在我玩耳機的時代,耳機評測確實是只靠一張嘴啊,所以很多人覺得耳機是玄學……
為什麼不寫手機、相機之類的測評,很多朋友問過我,答案很簡單——不夠專業。本身手機測評就是數碼測評的重頭戲,內卷很厲害,而且絕大多大數的手機、相機測評都以視頻形式展開……對於參數、技術的描述必須非常準確,容不得過度主觀的見解……而且需要做大量的測試,需要投入很多精力,那麼我工作重點必定會轉移……而電視機之類的產品更是需要專業的知識積累甚至需要更多專業的測試儀器才能確定它的實際表現……
相對來說,耳機更加小眾,結構也相對簡單,測評也是形容聽感為主……然而時代也在變化,耳機測評也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看看鬼斧神工之類的耳機測評,大談耳機的技術參數,如今的耳機測評也變得越來越專業化,我還停留在分享聽感的層次,顯然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的……我本身就是文科生的思路……對於那些硬核的參數、指標,比如頻響曲線的解讀,什麼「3k峰」本身是不感興趣也沒有深入了解的,更不會把「哈曼曲線」當做指標來判斷耳機聲音好壞。我更多是從自己的聽感入手,看起來確實會更加「玄學」一些……
而就算是主觀派,也越做越科學,例如我喜歡看的木諺的耳機評測,也有自己的打分體系去評價自己評測的耳機。我完全還是說到哪是哪的風格……
所以我的耳機評測比起來,既不夠專業,也和時代脫節,僅僅是一種心得的分享而已,如果我要寫新的耳機測評,估計會啟用上圖的那種評判方式,讓人對於耳機的聲音趨向一目了然。
不過有一說一,耳機這個東西,最後都是「自己的耳朵收貨」,無論是給你說參數,告訴你有沒有3K峰,告訴你曲線如何,甚至設計者告訴你調音的思路和目標是如何,甚至給你視頻雲視聽一波,最後和你戴上耳朵上聽到的還是會有差距,評測最後也只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節目是否「足夠科學」,也僅僅是增加節目效果,如果有條件,還是應該先試聽,最好是借去安靜的條件,聽熟悉的歌曲,陌生的歌曲,你也難以一口氣聽出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