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醫醫療隊盡銳出征,中醫藥人奮起戰「疫」,中醫全面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出中西醫結合救治「組合拳」,獨特的戰鬥力讓中醫中藥別樣「紅」。
3月25日晚9時10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出的第二支馳援武漢的中醫醫療隊,也是第一批返京的國家中醫醫療隊,圓滿完成醫療救助任務後由湖北省返回北京,當晚醫療隊隊員們乘專車前往全國總工會國際交流中心開始為期14天的隔離休養。近期,人民政協網記者獨家電話採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的4名醫護人員,記錄下他們在武漢59天的心路歷程。
通知去武漢當天,馬建嶺正陪兒子在圓明園跑步,「我跟他媽都是醫生,平時忙很少有時間陪他,感覺特別虧欠孩子。」對於這一次的出征,馬建嶺說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職責所在,義不容辭」,只不過內心又要暗暗增加一分對兒子的「虧欠」了。
作為預備黨員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馬建嶺年前就向黨支部提交了請戰申請,雖不是第一批到達,但他一直關注同事動態。「特別辛苦,我們科的董醫生臉都壓壞了,別的同事也一樣,特別心疼!」他說自己在ICU、呼吸專業有經驗優勢,且愛好馬拉松身體素質好,「早過去一會,就能給同事多爭取一些休息的時間。」
傳染病救治,要求嚴格防護。自認體力不錯的馬建嶺,在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後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動作不能太快,防止氣溶膠傳播。尤其是近視戴眼鏡的起霧比較嚴重,防護服不透氣出汗多,還特別容易低血糖。」
作為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馬建嶺尤為關注中醫在診療過程中的作用。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湯藥,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馬建嶺說中國古代沒有歐洲中世紀時期一樣暴發大規模的傳染病,這與中醫藥的參與也有關係。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發布時,馬建嶺就關注到到已經有細化的中醫治療方案。「隨著認識地逐漸深入,從第六版到第七版,中醫診療方案基本沒有變化,很多臨床研究也說明了中醫的療效,整個社會對於中醫的效果也是認可的。」當然,這一認可也在他問診過程中得以確認。
在開始進行中藥治療前,馬建嶺發現有位患者因為中藥「味苦」不願意接受,但當看到旁邊用中藥的患者吃完後第二天退燒了,她說便開始主動要求服用。「中醫藥到底管不管用,肯定是需要後期的療效說話,有療效肯定就認可。」
「目前診療方案出了七版,特異性抗病毒西藥目前都是試用推薦,但中醫治療疫病的歷史就比較長了。」 馬建嶺說針對疾病早期發熱、咳嗽等,應用解表、散寒、清熱、祛濕等治法,中醫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改善症狀效果好。與此同時,對於伴有納差、腹脹、腸道功能失調等症,中醫藥通過健脾祛濕等法,也療效顯著。「新冠肺炎患者容易有焦慮、抑鬱、失眠情況,通過疏肝解郁、寧心安神、健脾養心等治療,這些症狀都有所緩解。」
中醫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心情和情緒亦稱為「七情」,情志護理主要是通過護理同事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減輕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種不良的情緒和行為。馬建嶺就將這一方法「用在了家人身上」,在武漢期間,他經常拍一些好吃的飯發給家人,在同他們溝通時,「把傳染性說的輕點兒,基本都是轉陰啦什麼的,主要是怕他們擔心。」
72歲的沈阿姨讓馬建嶺印象深刻。正當她處在康復期準備近期出院時,突然咳嗽加重,並伴有喘息,這讓沈阿姨特別緊張甚至伴有失眠,馬建嶺隨即仔細問了情況,得知可能是晚上睡覺有點著涼,便根據呼吸科自編的「呼吸十問歌」詳細問診、望舌切脈,結合患者體質辨證論治,同時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疏導,第三天咳嗽喘息即明顯好。因不放心患者,馬建嶺專程加了微信密切關注。「現在已經健康回家了,我甚至比患者還開心,中醫藥給了患者信心,也給了我們信心!」
「針灸、拔罐、耳穴埋豆、呼吸操等,內外結合,也提高了療效。」 馬建嶺說救治過程中,醫療隊的護理同事也用到了中醫特色「六字訣」呼吸吐納功。通過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牽動不同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目的是對於輕型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恢復期患者,指導其在室內進行六字訣康復訓練,減少患者長時間臥床可能帶來的併發症,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身心狀態,促進肺炎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強調整體觀、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馬建嶺認為,這次疫情也敲響了一個警鐘,「要消滅自然界的病毒幾乎不可能,只能通過醫學提高自身免疫力、調整體內免疫紊亂狀態,把病毒帶來的危害減到最低。」
馬建嶺說,他在酒店隔離期間想系統總結下這次中西醫抗疫的經驗措施,尤其是中醫辨證論治、內外合治特色,以後要加強各方面能力的學習。他坦言,武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止是醫護,武漢人民也付出了很多,「抗擊新冠,我們是戰友,感謝你們的信任,你們的健康是我們最好的回報。」 他說要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在北京投入工作的同時,「如果黨和祖國需要,隨時聽候派遣去境外參加支援。」
戰「疫」回憶錄丨「一起為武漢拼過命,這段經歷難以忘懷」
戰「疫」回憶錄丨「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而是……」
戰「疫」回憶錄丨董尚娟:「我們就是換個地方工作了幾天」
記者:付振強
編輯:劉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ZYVh3EBnkjnB-0zvK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