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疾病對於很多深受心血管疾病困擾的人群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了。房顫發作時心臟的心房無法規律、有效的收縮,從而導致心臟無法將足夠的氧和血液泵出輸送到全身,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跳加快、心慌或者心悸、氣短、頭暈等。而且房顫的風險不僅是影響心臟功能,而且還會導致血栓,血栓一旦脫落會引起腦梗塞威脅生命。
面對房顫的威脅,積極治療是頭等大事!而內科介入射頻消融手術作為一項目前非常成熟的治療房顫的技術,相信很多房顫患者都或多或少了解過這個手術。
心臟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凝固性壞死,達到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基本設備包括X光機、射頻消融儀及心內電生理檢查儀器。
而研究發現房顫的觸發是因為與心房相連的大靜脈上的「心肌袖」發放快速電衝動,另外房顫的持續與心房自身重構也有關。採用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導管電極在環肺靜脈口消融,形成大靜脈與心房的「電隔離」,或加上在心房內的某些線形消融,可以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因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很多患者通過該手術解除房顫困擾。但需要注意的是,射頻消融手術並非適合所有的房顫患者,可以做的有以下幾類:
1、典型的陣發性房顫,年輕、沒有系統心臟病、發作頻繁、心臟沒有變大,這樣的病人是非常典型的。
2、持續一年以內的房顫病人,有陣發性房顫、心臟不是特別大、沒有基礎性疾病,或者是持續房顫以後病人有腦卒中高危因素的。
3、房顫持續一年以上,病史不明,可能心房已變大,並且還有一些房顫相關性疾病,治療就要困難一些。
提醒大家,如果您的房顫反覆發作,發作時症狀很明顯,比如心慌、乏力、沒精神、活動時氣喘等,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而使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考慮行房顫射頻消融術。
有患者可能就要問了,查出有房顫,除導管消融外還有哪些方式能夠治療房顫?
實際上,房顫的治療是個較棘手的問題,治療策略主要有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兩方面。
具體怎麼用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藥物。
房顫的藥物干預治療可能包括:
心臟復律、抗凝、用於控制心臟頻率和/或節律
常見藥物:
控制心臟頻率的藥物:能夠減慢心跳頻率,調節由心房向心室傳導的生物電信號。
控制心臟節律的藥物:能夠幫助恢復和維持心臟規整地跳動。
抗凝藥物:這些藥物能夠減少導致卒中的血栓形成風險,也能治療已經存在的血栓。
如果是新發房顫:可以試試藥物轉復,看看能不能轉為正常的心律。
如果是持續房顫:需要用藥來控制心室率在80次/分左右。口服抗凝藥物預防血栓。
不過,必須清楚的是,藥物確實可能使得某些病人在相當長的時間不發作或者幾乎不發作。但房顫病灶仍然存在,而且會繼續發展。
所以,對於房顫來說,用藥等於是「維穩」,有些症狀較輕、發生中風的危險不高、發作較少或者高齡、身體虛弱、合併其他嚴重疾病以及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可以選擇藥物保守治療。
如果治療不能降低腦梗塞風險,發作時症狀仍比較明顯,而且給生活和精神上帶來比較大的壓力等,可能需要接受射頻消融或外科手術治療。
節律治療(電復律、射頻消融/冷凍消融);
抗血栓治療(左心耳封堵);
控制心率(房室結消融+起搏器);
外科房顫迷宮手術
(1)電復律治療:是通過直流電電擊的方法,使無規則的生物電終止,再由竇房結重新發放電信號,使房顫轉復為竇性心律。其優點是轉復成功率高,缺點是不具有維持竇性心律的作用。
(2)導管消融治療:多數患者藥物治療不滿意,且長期應用副作用多。而導管消融治療既避免外科手術,又能治好房顫,主要包括射頻消融治療及冷凍消融治療(肺靜脈結構允許的患者)。
(3)左心耳封堵術:房顫心房血栓90%以上源於左心耳,成功進行左心耳封堵術後,房顫患者就可不再終身使用抗凝藥物,大大降低了抗凝藥物導致的出血風險。
(4)房室結消融+起搏器:對於不適合消融的永久性房顫患者,並且藥物難以控制心率,心衰加重,可選擇將房室結消融後,植入永久起搏器,可以有效控制心率,改善症狀。
(5)外科胸腔鏡下房顫迷宮III型手術:該手術是通過3個1.5cm左右微小切口,在胸腔鏡監視下,對房顫發源地即雙側肺靜脈前庭區域進行射頻隔離治療,確保將房顫的誘發病灶完全隔離,從而消除房顫發作,同時微創手術切除左心耳,減少腦中風的幾率。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對於房顫患者來說,無論是射頻消融手術也好,還是其它方式也罷,面對房顫的威脅,我們應第一時間到醫院診治,避免造成嚴重的後果。至於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應根據患者病情、檢查結果、醫師的判斷等方面綜合考慮才行。
最後想告訴大家,許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得房顫,實際上,房顫通常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可能的房顫危險因素包括:
心臟相關因素:既往心肌梗死或其他基礎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
生活方式相關:過量飲酒、吸煙、肥胖、過度勞累等;
應引起大家的重視!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您有心臟疾病相關疑問,可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程雲閣醫生】留言或發送檢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