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點贊蘇南這個做法

2019-12-06     群眾雜誌

1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蘇南地區試點輪作休耕,一畝地產出幾倍收益——種優質稻田 繪美麗風景》一文,詳述了蘇南地區如何試點輪作休耕,耕種強度做減法,質量效益上做乘法,走出了一條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之路。


以下是文章全文。




核心閱讀

我國東部地區農村人多地少,但技術、理念、資金優勢明顯,如何讓一畝地產出更大效益?


蘇南地區試點輪作休耕,耕種強度做減法,質量效益上做乘法,走出了一條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之路,給這類地區發展集約高效型農業帶來啟示。


「高產」變「優質」,讓疲倦的土地攢足勁


水稻畝產1300斤,又是一個豐收年!江蘇省崑山市澱山湖鎮金家莊村種植大戶邵擁軍站在田邊,得意地講起增收秘訣:「你瞧,這是剛種下的紫雲英,明年開完花,就能作為水稻的綠肥還田。」


休耕一季,邵擁軍明顯感到土壤在恢復元氣:去年輪作油菜花,4月花期結束,油菜被翻耕進20厘米深的土裡,一個月後腐化成天然有機肥。蚯蚓、蟲子、草籽跟著泥土被翻上來,引得白鷺爭相啄食。5月水稻插秧,田間泥土變松變軟了……


這一切,在5年前都很難想像。那時候,崑山農村很多承包地都流轉了。為支付流轉費並實現盈利,很多經營戶高強度種植,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地力退化,化肥用量更大了,導致土壤微生物環境惡化,病蟲害發生加重,農藥用量隨之上去。


「過度追求高產,到了該剎車的時候。」許多人認識到。2015年,崑山在全省率先推行輪作休耕試點。


「休耕不是為了休,而是為了更好地耕,從高產到優質切換跑道,最終目標還是提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崑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魯勇直言。


實施輪作休耕,一開始阻力不小。這裡是魚米之鄉,人均耕地少、複種指數高,許多農戶對綠色生態理念缺乏認識,認為輪作休耕會減少收益,難以接受。


示範先行。崑山從新型合作農場開始試點,財政給予每畝200元補貼。位於陽澄湖邊的巴城農民專業合作聯社,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


「在秋冬季進行輪作休耕,同時採取保護性耕作措施,輪作換茬、深耕曬垈、休耕培肥,種出了『不一樣』的好稻米。」巴城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凌學林說,輪作休耕後,每畝減少化肥23公斤、農藥0.38公斤,病蟲危害率降低10%—15%,而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公斤增加到28.6克,畝均效益增加10%以上。


讓邵擁軍下決心休耕的,是2016年的那場災害。當年11月上旬播種小麥時,連續陰雨導致種子爛在了地里。麥種下了3次,12月初才補種好。抽穗揚花期、成熟期,又受陰雨長、降雨多的影響,不僅出現了穗發芽,還暴發了小麥赤霉病,損失了3萬多元。


這讓邵擁軍體會到了傳統「靠天收」的風險。正好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上門推介新品種——南粳46。「新品種品質好、價格高,還能避高溫熱害,收入不降反增。」算開帳後,邵擁軍痛快答應了。


示範帶動,科技入戶,輪作休耕試點逐步推開。如今,崑山市輪作休耕面積達到4.4萬畝,蘇南地區整建制推進,3年帶動全省實施輪作休耕130萬畝。


賣稻穀到「賣品牌」,一季收益頂兩季


「誰說種地不掙錢?」一見面,宜興市楊巷鎮農民史明祥就講起自己的「種糧經」。


「以前一年辛辛苦苦種20畝田,收入也就萬把塊錢。」史明祥拿2013年舉例,糧站收購價是一斤稻穀1.55元,但買不起烘乾設備、無法晾曬,質量不達標,又怕砸手裡,只好硬著頭皮便宜賣給米廠。


現在,史明祥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了百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己在合作社負責水稻種植。「租金加上工資,一年能掙8萬多元。」史明祥得意地說。


百糧公司負責人方幸軍也經歷過產業的曲折: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土地越種越沒勁兒,公司只能「收百家糧」,大米色澤、長短、形狀各異,而且容易碎、口感差,賣不上好價。「稻穀收購價一斤1.5元,米價達到2.1元才能不虧本,沒有好米,就打不出品牌,企業經營難。」


幾年前,宜興市實施輪作休耕,每畝補貼245元,方幸軍意識到,打造品牌大米的機會來了。「輪作休耕帶來了綠色生產方式,農藥化肥少用了1/3,土壤活力不斷修復,大米從源頭上更加符合綠色標準。」方幸軍說,公司流轉土地1萬餘畝,由當地兩家合作社負責經營,水稻畝產平均高出50公斤、畝效益高出320元。公司有了好糧源,農民有了好收益,可謂兩全其美。


由稻麥兩熟變一季水稻,休耕一季為優質水稻提供了更好的養分。「良種就是好,一季頂兩季!」星馬合作社負責人馬勇介紹,通過專業化生產、標準化加工、網絡化營銷,合作社生產的「宜皇」大米,成色一致、顆粒飽滿、晶瑩透明。「售價比普通大米貴出一倍,市場上還搶著要呢!」


楊巷鎮其他米廠也紛紛跟進,「楊巷大米」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品牌打響了,市場理順了,現在不再『稻強米弱』,稻強米也強了!」方幸軍高興地說。


優質優價,水稻種得好、大米賣得貴,百糧公司又返利給種植戶,鼓勵經營主體採取輪作休耕方式,推廣使用有機肥,並以每畝10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馬勇坦言,從事綠色種植效益高,合作社更有積極性了。


「農戶增收,村集體也得益。」楊巷鎮副鎮長王廣軍算了筆帳:鎮里10個村通過土地整理增加耕地948畝,村集體一年可增收近100萬元。同時,實行統一經營,每年可為村集體減少水電費等服務性支出120萬元。


農旅融合,賞花經濟火了,品牌大米俏了


「每年秋季,無人機把紫雲英種子播撒到水稻田裡,待到水稻收穫時,小小的種子已經成長為一棵棵綠苗,置身於稻茬之中,綠肥開始孕育……」


今年13歲的汪豆豆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段話時,父親汪康十分驚喜,「本以為下一代對農業淡漠了,沒想到她有這樣的感情。」


兩年前的一個周末,在南京工作的汪康帶家人到城郊的六合區兜風,旅途中,他們被一片紫色的花海所吸引。「很多人不約而同走向那片花海,停下來觀賞拍照。」汪康回憶,女兒觀賞了很長時間也不捨得回家。


艾津稻園的「新農人」王光還記得當時遇到小豆豆一家的情景,他耐心地介紹:這種花叫紫雲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它還是一種綠肥,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氮肥含量,化肥使用量能減少40%左右,水稻畝產能增加100斤左右,稻米的口感和營養也能提升。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管永祥告訴記者,輪作休耕試點3年來,耕地地力平均提升了0.5個等級。伴隨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一些地方的賞花經濟火了起來。


今年春季,崑山千燈鎮大唐生態園高效農業示範區內,橘紅色、紅色、紫色、黃色、白色五色油菜花怒放,田地如同一個大型調色盤,吸引了17萬人次的遊客前來賞花,門票收入58.48萬元,同比增長10%以上。


做足賞花經濟,江蘇艾津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從田間到飯桌打造農旅融合,串起這條「項鍊」的一個個「珍珠」,便是與之相關的農事活動:五六月插秧節期間,組織插秧比賽、抓魚摸蝦等活動;在水稻生長期,每周開展稻米小課堂,舉辦各種親子活動,介紹餐桌上的米飯的生長過程;稻子成熟,稻園迎來豐收節,孩子們把收割後的水稻在機器上脫粒,再把稻穀放在碾米機上碾出大米。不少參觀者還會「認購」共享稻田……


這樣的農事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旅融合產品,更打通了當地優質大米的銷售渠道,壯大了品牌大米的發展規模,「艾津大米」質量好、口感佳、可體驗,深受市場歡迎,市場售價達到每斤19.8元。


如今,艾津農業的44名大學生成為「新農人」,每年創造2000多萬元的收益,其中農旅融合的貢獻率從去年的20%增長至今年的近35%。


行走在蘇南鄉村大地,田野里「長」出一處處美麗風景,現代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12月06日18版),記者 何聰 姚雪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U9S3W4BMH2_cNUg6Q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