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無棣馬山子鎮:帝賜街里的帝王行

2019-11-13     碣石觀滄

在濱州市北部,距離海岸線約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個不算太大的村莊,一半泥土一半磚瓦的房子讓這個村莊有著與 中國北方大多數村莊幾乎一模一樣的面孔。但就是這樣一座普通的小村莊,卻有著一個大氣的名字—— — 帝賜街,外 界也許 並不知道,這個小村莊裡曾經有過一座恢弘莊嚴的帝王行轅。直到今天,村莊裡的人們對於那段如同夢幻一般存在過 的歷 史仍能如數家珍,善良的人們依舊相信,那座曾經的帝王行轅是這個村莊歷史傳承的縮影,庇佑著他們代代子孫。

圖為大殿遺址的斷層面,上面清晰可見埋藏的瓦當碎片

傳說 >>世代相傳帝王賜,武帝拴馬跑馬街

帝賜街為無棣縣馬山子鎮的一個村落,2010 年北海經濟開發區成立以後,便和馬山子鎮一起劃歸北海新區管理,現鎮村又歸屬無棣縣管理。 《無棣縣誌·疆域志·古蹟篇》(民國版)載:「帝賜街,在城北70 里,相傳漢武帝駐蹕於此。」但是漢武帝是否真的來過,或是這處遺址屬於別的朝代,目前都沒有明確的資料表明,但是淳樸的人們堅持著祖輩的傳承,相信村名是由帝王欽賜。在 村 北 大 殿 遺 址 附 近 一 處 農 田裡,78歲的蔡會治還在忙碌著,聽我們問起帝賜街的事情,他把鋤頭一放,往地頭一蹲,興致勃勃地和我們聊起了那些從老一輩人口中聽來的傳聞。蔡會治告訴我們,他並不識字,知道的這些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 「聽說是漢朝漢武帝來過這裡,在村子前面的十字路,以前也叫跑馬街上拴過馬,還建了一座宮殿,那個高台子以前老人們叫大殿,說是皇帝在那裡住過,我們這個村名據說就是皇帝賜的。」蔡會治說。不僅僅是蔡會治這樣的老人對村子有這樣的感情,土生土長的新生代農民們也對這座村莊有著深厚的情感。三十歲左右的蔡會藏一直熱心研究著村子的歷史,並把從網上搜索的資料以及村子自有的資料小心地整理列印出來,他告訴我們,在大殿的遺址上,曾挖出過一些保存完整的盆、碗、罐等陶瓷器皿和宋代銅錢。有一種碗還很像宋代的耀州窯的笠碗, 「這裡以前還挖出過一張大供桌,長三米左右,寬一米,高也差不多一米,桌子腿上刻著萬曆年、帝賜街幾個小字,我小的時候學堂里就用那個供桌當課桌,我們都在那個桌子上讀書學習,但是後來不知道那個桌子去哪裡了。」據村民介紹,帝賜街村曾經更改過名字,改為「朝陽村」,但是這個名字並沒有被村民認可,在幾年之後便又改回了「帝賜街」。說起這一典故,蔡會藏笑著告訴我們,那還是在文革期間,也就是1967、1968年的時候,覺得帝賜街這個村名有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就改成了「朝陽村」, 「但是村民們並不認可,說朝陽村都不知道在哪裡,地圖上也標註的帝賜街,五六年以後就又改回來了,村裡都覺得還是帝賜街親切,叫著也順口,帝賜街都這麼多年的歷史了,都有感情了。」

這座村落的村名是哪個皇帝欽賜的,漢武帝是否駐足此處並在曾經的跑馬街口拴過馬,這些對於村民們來說都不重要了,在他們的心裡,世代相傳下來的帝賜街傳聞就是他們一直信奉的事實,是真實的歷史。

現實 >>帝王行轅早已逝,空餘殘礫對蒼天

19日上午,我們沿著村裡的 直道往前走,一直走到路盡頭然 後左轉,那座傳聞中的行轅就這 樣突然展現在我們面前,沒有想 象中的高牆大院,也沒有想像中 的雕樑畫棟,哪怕連一個大殿的 柱子都沒有,我們面前只有一個 呈立體梯形的高台,東西長約五 六百米,南北寬約三百多米,這 個高台比周圍平地高近兩米,而 且台地由南向北分三層逐漸增 高。去往這個高台的小路上散碎 著,似乎是那座行轅存在過的唯 一痕跡。沿著這些瓦片,我們登 上了這個高台,站在上面可以俯 瞰半個帝賜街村,至此,我們才 依稀有了些置身帝王行轅的感 覺。據村子裡老一輩的人們介 紹,我們站的這個高台,就是曾 經那座行轅的大殿,因為只有帝 王居住的行宮才可以建得這麼 高大。曾經的大殿遺址上,如今 已被這裡的村民種滿了棗樹、玉 米等農作物,在遺址一側的斷層 上,能清楚地看到土方下面埋著 一層又一層的瓦片、瓷器碎片等 古老的物件,據村民介紹這裡還 出土過一個土灶鍋台,這些老物 件的碎片無聲地昭示著那座曾 經恢弘大氣的宮殿的確存在過。

蔡會藏和在村委會工作的 蔡鳳東帶著我們再次來到了大 殿遺址前,蔡鳳東指著由南向 北分三層逐漸增高的幾級高台 告訴我們,層層增高的地基就 能看出這是古代等級分明的標 志,「越大的官越有錢的大戶人 家才能住這麼高的房子,普通 人家的房子是不能蓋這麼高 的。」我們繞到大殿遺址的一 側,在斷層處用樹枝翻找,不時 能看到一些雕琢精緻的瓷器碎 片,蔡會藏隨手從遺址處拿一 塊碎瓦片告訴我們,這些瓦當 應該就是漢朝的瓦當,「你看上 面的紋路是格子狀的,好像是 用布蒸出來的,聽人家說這種 標誌就是漢代瓦當的標誌。」隨 後蔡鳳東又遞給我們一塊剛從 土裡挖出的瓷器碎片,上面碧 綠色的花紋清晰可見,埋藏這 麼多年依然釉色鮮艷。

蔡會藏告訴我們,從這些 瓦當和瓷器碎片來看,這裡曾 經是一個很繁華經濟很發達的 地區,但是現代卻遠不如古代 時那樣發達了,「村子裡確實資 金很少,所以這些有著上千年 歷史的古遺址要麼就被埋沒, 要麼就被破壞掉,無法發展。」 說到這裡,蔡會藏的神情有些 寂寥和惋惜,他望著那座曾經 的大殿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 聲嘆息里,飽含著村民們對於 小村莊發展的急切,對於歷史 遺址保護不當的擔憂。

圖為大殿遺址前的古井

滄海桑田 >>殿前九口古井 八口已無痕跡

在傳聞中,這座宮殿前還 有呈一條直線排列的九口古 井。從大殿遺址下來,周圍的棗 樹長勢旺盛,枝幹上還帶有許 多尖銳的小刺,我們小心翼翼 的躲避著棗樹枝,腳下的草叢 里不時會蹦出幾隻螞蚱或是飛 出某種昆蟲,我們在蔥鬱的小 樹林裡穿行,只為找到那九口 傳聞中的古井。這裡背靠大海, 幾千年來這裡的人們都依靠著 海洋給予的饋贈生活著,據史 料記載,在宋朝山東沿海北起 濱州,南至日照都設有鹽場,北 宋時的無棣縣也已開設鹽場, 稱為「永利場」,人們在享受海 鹽帶來的經濟利益同時,卻以 世代飲用鹹水為代價。據村民 介紹,這裡是退海之地,土地大 多是鹽鹼地,在通自來水之前, 飲用水都是鹹水,「但是聽以前 的老人們說,只有那九口井裡 的水是甜的。」沒有人知道這九 口井是何朝何代打出來的,一 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的便是自 小時候起這九口井就已經存在 了。我們披荊斬棘,只是想要見 到這九口在現代人心中依舊有 著些許神奇色彩的古井,在臨 近一個水灣的地方,我們找到 了一口被層層乾枯樹枝掩蓋的 水井,撥開樹枝,用青磚壘砌的 古井呈現在我們眼前,井壁上 的青苔早已乾死,一層層的青 磚歷經井水的打磨四個角都已 經變得圓潤,井裡被泥土填充 了大半,依稀能看到下面的水 漬,這就是那九口古井之一,但 是其餘八口古井我們沒有找 到,在村委會工作的蔡鳳東指 著村西邊的一大片湖泊告訴我 們,九口古井之間距離都比較 遠,有幾口井就在湖泊的下面, 還有幾口被埋在土地下面,已 經再也找不到一絲痕跡了,「但 是老輩人告訴我們,這九口古 井呈東西走向其中有7眼為青 磚砌成,2眼為石片砌成,都在 一條直線上,貫穿整個村子。」 據了解,這幾口古井中曾經出 土過一個小瓷碗,這讓村民們 更加相信,這些井是古代時打 下的。「在古代是用什麼儀器來 測量呢,村子裡其它地方打出 來的井都是鹹水,就這一條線 上打出來的井裡是甜水,真的 很神奇。」蔡鳳東這樣告訴我 們,話語中流露出對祖輩的自 豪和欽佩。

現在帝賜街村子裡家家戶 戶早已經通上自來水,結束了咸 水煮飯的時代。井,這一種曾經 方便廣大農村取水的水源地,如 今消失在四通八達的自來水管 道中。那九口古井在完成了自己 的使命之後,也已經背負著歷史 堙沒在時光里。

採訪人:張牟幸子 劉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JkwZG4BMH2_cNUgN1g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