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中,真正考驗顧問水平的是選校,的確如此。
只要你有錢支付申請費和郵寄費用,那麼你可以申請任意多所美國大學,而且所有的大學都是 「第一志願」,你可以等這些學校全部給你發完錄取通知書之後,再決定接受哪所學校的錄取。這種申請制度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國內現行的高考制度下,你會同時報考北大和清華嗎?即使規則允許,你敢嗎?我遇到很多優秀的孩子,由於高考發揮不好,結果差一兩分沒能上得了北大, 或沒有上得了清華,結果去了一所二三流的國內大學,有的就直接放棄上大學立即開始準備出國留學,有的則一邊上大一,一邊準備出國留學,通常在國內逗留一年後就出國留學。
而在實際申請中,到底應該申請多少所大學呢?在我的從業生涯中,有一位同學只申請了一所, 在提前錄取 (Early Action) 被史丹福大學延期後,我同意她不增加任何學校了,雖然結果是在補充 一些必備材料後在正常錄取中被史丹福成功錄取,但是這位同學其實是嚴重的「史丹福情結」患者, 並且是屢教不能改,這樣的申請幾近於放棄,雖然獲得了成功,但不值得任何一位申請人學習。最多的一位同學是申請了 29 所,由於第一年在缺乏經驗與指導的情況下申請失敗,因此對自我的一 切成績都採取了「縮小兼低調」的處理原則,生怕不能成功,因此採取了「廣撒網」的原則。這位 其實是嚴重「自信缺失症」,29 所大學的申請除了需要大量的申請費和郵寄費之外,還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啊!
一般我建議的申請學校數量是 8 至 12 所,而實際上大部分同學的申請學校數量都在此範圍之內。 至於這 8 至 12 所大學怎麼選擇,則完全根據個人綜合實力的高低不同,需要個別處理,但原則就是「三 段式原則」:高端衝刺、中端適合、低端保底。當然了,不同人的「高端」是不一樣的,有些綜合實力強的申請人,其高端衝刺學校可能是常春藤盟校;而有些綜合實力較弱的申請人,其高端衝刺學校可能是排名四五十名的美國大學。
而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在我告訴他們「三段式原則」之後也還是不會選擇自己的學校,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你沒有經驗,你沒有掌握大量的成功案例,因此你不知道某個特定條件的申請人其對應的高端、中端、低端學校分別是什麼檔次。只有在掌握大量的申請人的詳細綜合實力的情況下, 在了解他們申請的高端、中端、低端學校,並且掌握他們的申請結果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才有可 能形成關於「選校」的成功經驗。因此,我認為真正有經驗的人有三類,其中前兩類在國外,第三類在國內。
三類人是我師:
第一類是美國大學錄取委員會的委員們,他們常年審閱大量學生的申請材料,對學生的綜合實力任何一方面都比較清楚,他們顯然很清楚什麼樣的人能夠被他們學校錄取,什麼樣的申請作文會給申請加分,因此他們是一類在美國大學申請方面有「經驗」的人。但是他們的經驗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他們往往對其他大學的錄取標準和申請人的總體實力缺乏了解,因此他們一般可以告訴你是否有可能被他們學校錄取,也能給你關於如何寫申請作文的好建議,但是一般不能提供關於你整體選校的建議。
第二類是美國各個高中的升學顧問 (Counselor)。他們掌握學生的綜合實力,也會知道什麼樣的學生會被什麼樣大學錄取,因此他們能夠提供比較準確的關於你應該申請那些大學的建議。不過, 由於美國公立高中的升學顧問要服務的學生數量太多(可能高達 1:750),我斷定他們沒有時間閱讀絕大部分學生的申請作文,因此他們對申請作文這一項可變性最大的貢獻的評判會有不足,因此他們的評判會過多地依賴於在校成績、考試分數、和課外活動等比較直觀的因素;所以,在他們眼裡很少會有「創造特例」和「爆冷門」的事情存在,他們的建議是中庸的和保守的。我敢於這樣評價他們,是因為我指導過很多在美國高中讀書的申請人,最終我的學生的申請結果在他們眼裡都屬於「創造特例」和「爆冷門」。而私立高中的升學顧問要服務的學生數量少一些(比如 1:50), 因此就有可能閱讀學生的申請作文,對學生的綜合實力的評判會更加全面,他們的建議應該更好。
當然了,在美國最好的升學顧問應該是「獨立升學顧問」了,他們以此為職業,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了解得更為透徹,而且服務的學生人數一般有嚴格的限制,因此此類申請人的選校乃至整個申請的建議,我認為是這三類中最佳的。唯一遺憾的是,這三類人立足於美國國內,由於文化背景的差 異,他們對從中國轉學到美國讀高中的孩子所能提供的幫助會有所折扣。
第三類是在中國國內存在的,有經驗的獨立升學顧問。國內的高中學校目前尚不存在升學顧問, 但社會上只存在一些獨立升學顧問。而有經驗的升學顧問還是鳳毛麟角,千金難求。雖然國內有很 多大型的留學中介存在,但「大型」意味著對業務量的要求也大,因此國內的留學中介的業務以合作院校為主。什麼是合作院校呢?首先,美國的頂尖名校是不會和任何一家留學中介合作的,因此合作院校在美國一般是缺少生源的,排名靠後的,甚至非常靠後的大學,這樣的申請對申請作文和 托福考試都是沒有太高,甚至沒有要求的,從事此類業務的從業人員是很難達到我們在此談論的能 夠指導美國名校申請的「獨立升學顧問」標準的。國內有經驗的獨立升學顧問太少,因此這也是促使本人寫作此書的動力之一,我相信這本基於近兩百個國內學生申請美國名校成功案例的經驗寫出 來的書,一定對國內的申請人有所幫助,是申請人難得的參考資料。
幾類不完整的經驗:
了解以上三類在選校方面的指導老師之後,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以下三種「經驗」經常是不完全,甚至是錯誤的。
一類是已經成功申請到美國的「過來人」,也就是師兄、師姐的意見。儘管他們自己申請成功了, 但是這樣的師兄、師姐本人往往並沒有機會來了解其他人的綜合實力,更關鍵的是,成功的師兄師 姐們沒有機會了解到申請學校的成敗結果,因此他們給你提供的經驗是不完全的,他們的經驗是從 一個最多數個案例中總結出來的。因此,一個哈佛師兄給你的選校建議可能會偏高,由於自己的申 請一帆風順,他可能會把他的樂觀情緒帶給你,導致你在選校的時候定位偏高。
第二類是個別學生或者家長總結的不完全經驗,往往會拿身邊的個案作為比較對象。這類申請者通常了解到了一些成功獲得美國名校錄取的學生的各種分數,然後基於此得出一個片面的、樂觀或悲觀理解。比如她 / 他知道了某個被哈佛錄取的學生的排名是 2%,TOEFL 是 111 分,就認為自己排名 1%且 TOEFL 分為 115 分一定也可以被哈佛錄取。單純對比兩個學生的分數是片面的,必須全面比較各方面的綜合實力才可以。可遺憾的是,這種錄取委員會用來作為錄取標準的綜合能力很難被精確量化,你在沒有看到一個成功申請者的全套申請材料(尤其是 Essay)之前,是不能輕易斷定你比她 / 他強或弱的。這個經驗通常是不準確的,因此不能拿來作為肯定的參考,其根本原因在於你對這個個案的詳細情況都不了解(我接觸到的很多學生都是把自己申請的殺手鐧嚴格保密的, 連同班同學也不讓知道),更不要說把它推廣為經驗了。
第三類不完整經驗就是網絡論壇上的討論,雖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部分是有局限性的經驗。有些論壇是在國外的中國本科生聚積的地方,我也會經常光顧並瀏覽這些論壇,發現有些同學的說法和建議是錯誤的或者不準確的,原因在於即使她或他已經在美國讀書,但也沒有機會去了解清楚很多的成功案例,因此由於掌握的案例少,必然會導致他們的經驗會有所缺陷。他們的成功經驗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他們對自己學校的一些內部消息也非常有價值,但我們的申請人在這些消息面前如果沒有鑑別和取捨,只會斷章取義,就會被一些好意但不夠準確的消息誤導。
關於選校,我的總結就是:選校需要經驗,而經驗是不斷積累和延伸的。
本文摘自《留學去美國》,作者陳起永,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子木君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