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決定命運,孩子養成這些壞習慣,就會付出格外多的代價

2022-02-18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習慣決定命運,孩子養成這些壞習慣,就會付出格外多的代價

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家4歲的寶寶很是活潑可愛、口齒伶俐。

只是但凡她媽媽開口說話,她必然要打斷一番,要麼表達自己的意見,要麼訴說自己的想法,要麼就是想要打斷一下罷了。

朋友有些尷尬,匆匆和我道別。臨走的時候告訴我,孩子平日裡蠻好,自己也能玩得愉快,就是一旦自己和別人說話她就會立即開啟這種模式,也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指出:

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孩子的有些壞習慣,看著可能很小,很容易被父母忽視。但是一旦養成就需要付出格外多的代價才能改變。

1、隨便打斷父母講話

隨便打斷別人講話是一個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對於孩子來講,打斷別人,可能是當時他的確很興奮,迫不及待地想要和父母來分享;也可能是他不能容忍父母對自己的不理睬,想要刷一下存在感;也有可能是被拒絕的次數太多,導致孩子的分外脆弱……

因此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父母講話,父母可以請先安靜地坐一下,等自己結束講話後再交流;如果是在打電話或者和朋友交流,不妨提前和孩子達成一致,給他安排一些活動或者保持安靜不要打擾;總之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先保持安靜,才有可能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

另外,還有專家認為,孩子打斷父母的講話,還有可能是父母過於沉浸於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設備使用時間過久導致的,因此父母應控制好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及時解決孩子的需求,多進行親子互動,有時候,眼神的接觸、肢體的擁抱或者一個故事,就能夠安慰到孩子哦!

2、無視父母的講話

古人說:父母呼,應勿緩。就是指父母有事情叫孩子,孩子要立即回復,詢問父母有什麼需求。

事實上,現在的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多,相反,故意漠視家長的講話,置之不理的倒是大有人在。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父母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嘮叨就是讓孩子漠視父母講話的元兇之一。父母習慣性不斷地重複、提醒自己的要求、指揮,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於被動的服從,而不是留心去聽父母的話,漸漸地還會不理會父母。

其次父母可以對孩子有所要求,比如講話的時候,要求孩子看著你,並且有所反應;或者父母儘可能走近孩子,言簡意賅的發布命令,或者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建議。這樣孩子就很難再漠視父母的話了。

第三是父母要增加自己講話的技巧和方法。毫無新意的教訓、千篇一律的開場白,都會讓孩子直接對談話失去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

3、沒有得到滿足就發脾氣或動手

且不說強中更有強中手,喜歡動手打人的孩子,大多會受到更為慘烈的代價,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而孩子的暴戾,一般都是從孩童時期形成的。比如要玩具沒有滿足、看電視被轉了台、看到別人有的東西而自己沒有,總是會大哭大鬧一番,從而得到滿足時,就是孩子暴戾性格和習慣的開端。

寶寶哭鬧、踢踹、躺在地上撒潑種種行為,很多是自然習得的,也是正常現象。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完全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父母是無法與他形成良性溝通的。所以,不妨先冷靜處理,把孩子抱到安靜的地方、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或者平靜地注視他,都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

若孩子因為極度憤怒而產生攻擊性行為時,父母要適度地承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有適當的發泄,比如跺腳、擊打毛絨玩具等;但是不可以因為自己的憤怒而去遷怒、攻擊他人。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正確的發泄情緒的行為模式,想辦法讓自己平靜、安靜下來是首要原則,至於對孩子訓斥、責怪、打罵,即便短時有效,最終也不過是火上澆油罷了。

孩子從出生開始,不過是一張白紙,至於性格形成,習慣養成,多是由父母一日一日地陪伴而造就。

父母過度順從,就會導致孩子自私蠻橫;父母過度保護,就會導致孩子軟弱無能;父母漠視了孩子習慣的培養和薰陶,孩子就會在成長的路上多有曲折和磕絆。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的那樣: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習慣決定命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