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預備企業前五省份: 江蘇、廣東第一,京滬浙緊隨其後

2024-10-25     第一財經

作為獨角獸的預備軍,Pre獨角獸成長潛力較大,特別是在未來產業新賽道方面。

賽迪顧問發布的賽迪科創Pre獨角獸(2023年)(下稱「報告」)顯示,這些企業目前估值尚未達到10億美元,不屬於獨角獸,但在3~5年內極有可能晉升為獨角獸企業。

根據賽迪的統計,在這些Pre獨角獸中,有6家成長為賽迪科創獨角獸百強企業(2024)。

三大城市群集聚近九成

從地域上來看,賽迪科創Pre獨角獸企業分布在長三角區域的有97家,居三大城市群之首;粵港澳大灣區42家;京津冀區域39家,合計占比89%。其中,江蘇、廣東賽迪科創Pre獨角獸企業數量並列第一,均擁有42家,北京、上海、浙江分列三到五位,分別有35家、33家和17家。

報告分析稱,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強勁,擁有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長三角區域依託產業優勢及城市群輻射效應,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創新機制,此外,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強勢吸引全球資本集聚,為長三角城市群企業快速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有利於Pre獨角獸企業成長。

該數據也和此前發布的賽迪科創獨角獸百強(2024)區域分布大體相符,獨角獸百強中三大城市群集聚近九成,長三角城市群居首,上榜企業40家;京津冀城市群上榜33家;粵港澳大灣區上榜16家。百強企業分布在16座城市,「北上深」處於第一梯隊,國際創新競爭力不斷提升。其中,北京上榜32家成為領頭羊,深圳發力追趕北京、上海,西部城市楚雄首次出現上榜企業。

在城市分布上, Pre獨角獸「北上深」穩居第一梯隊,主要分布在41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蘇州企業入圍數量居前五位,共計125家,占比為62.5%。

其中,僅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集聚了近五成。從側重看,前五城市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成熟產業配套,但產業集群、產業發展的側重不同,導致入圍企業分布領域差異。例如,上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賽道入圍企業最多,達26家,占總入圍企業比重近八成;北京、深圳、蘇州企業分布相對均衡,新製造賽道入圍企業占比均超過兩成。

這個領域入圍最多

報告對入圍企業和四個領域的前20做了梳理。結果顯示,Pre獨角獸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賽道高度集聚,入圍企業達119家。在新製造賽道入圍企業35家,新能源和新材料賽道入圍企業均為23家。

具體看,新一代信息技術賽道由於入圍企業數量優勢總估值最高,達到416億美元。新製造、新能源賽道受國家「雙碳」政策影響,以其高技術壁壘和資金投入催生的Pre獨角獸平均估值領先,分別為4.5億美元和4.3億美元。

在Pre獨角獸新製造賽道前20強中,由於備受資本市場關注,平均不到1年完成一輪融資(平均成立時間接近6年,平均融資輪次為6.1輪),其中,機器人企業作為新製造細分賽道的典型代表,共有10家企業入圍。

新能源賽道的20強企業平均成立時間不足4年,但其中不少企業已在技術上實現突破,實現「出海」;新材料賽道20強企業平均3.3次輪的融資帶來近3億美元的平均估值,導致企業原始創新投入支撐處於劣勢,平均產生53.7件專利。

對比同系列的賽迪科創獨角獸百強企業,上榜企業也和Pre獨角獸領域情況相近,獨角獸百強分布在新能源、自動駕駛、集成電路、人工智慧、商業航天、機器人等17個賽道。其中,新能源、自動駕駛、集成電路、人工智慧領域賽道上榜企業眾多,四個賽道分別上榜19家、16家、14家、12家企業,占賽迪科創獨角獸百強比例達6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7ee579036101974d47825fa23676b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