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水溝里捉來喂鴨的「菩薩魚」有啥用呢?

2022-07-29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過去農村水溝里捉來喂鴨的「菩薩魚」有啥用呢?

我來自四川某市,在我們那裡,我們不但叫它菩薩魚,還喜歡叫道士魚,「菩薩」和「道士」,這兩個詞就充滿了神秘色彩。老人也告訴我們,這種魚不能吃,只能拿來喂鴨子。

也許,在聽我介紹完菩薩魚以後,你就知道它有什麼用了。

在98年時,我們那裡的農村還沒有通路,一條條山路或羊腸小道盤旋在山間,路邊林木蔥鬱,鳥語花香。沿途的一條河溝,溪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走在路上,都能看見各種小魚成群結隊的嬉戲打鬧。

那個時候家家都掛有臘肉,要想吃新鮮肉,就要跑到15公里外的集市上去買。懶得去的話,想打牙祭了,就來到河邊,使用簸箕把小魚趕到邊上,拿起來濾過水後就有好幾條,連來幾次,就有小半桶。

有一次,我和幾個小夥伴提回去半桶小魚,奶奶走過來看了一眼,指著幾條非常漂亮的小魚說:「兔崽子們,這菩薩魚你們也吃,就不怕肚子疼嗎?」奶奶信佛,她的話還是要信的。奶奶隨即又說道:「人不能吃,但鴨子喜歡吃, 可以拿去喂鴨子!」

我看著這麼漂亮的魚,怎忍心拿去喂鴨子,隨即找了一個臉盆,把它們單獨挑出來喂養著。

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誰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去查看時,發現我家的大黃貓正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著菩薩魚。我到來時,已是最後一條了。

我滿腔怒火,上去一腳就把大黃貓踢出去老遠,只見「喵」的一聲,大黃貓吐出了僅剩半個身子的魚後就跑開了。這四條菩薩魚,就這樣成為了「貓糧」。

說來也奇怪,接下來幾天去捉魚都沒有再看見菩薩魚的身影,聽老人說,這種魚喜歡在密集的水草中,終於在一個水潭中找見了它們身影,只見它們游得飛快,漂亮的身軀在水中宛若移動的小精靈。

之後我找了一個透明瓶子,喂養了兩條,兩天投一次蚯蚓,三天換一次水,它們足足跟著我生活了大半年。還別說,菩薩魚還真漂亮。

菩薩魚,學名為叉尾鬥魚,中國鬥魚中的一種。在民間各地叫法頗多,比如小江魚、苗殼魚、彭皮梭、海皮旦、水金子、洋丁婆、火燒斑、婆婆魚、鬼鬼魚、草鞋底魚等等,指的都是它。

這種魚,個頭偏小,體長約8厘米,眼大口小,具備一口鋒利的牙齒。它身體偏平,魚鰭寬大且拉絲較長,身穿彩色條紋,尾巴呈叉子形,像極了兔子的耳朵,在水中遊動時,魚鰭拉絲隨著身體而動,優雅而飄逸,十分漂亮。

菩薩魚較常見於南方,喜歡在河溝、池塘、稻田等緩流及靜水中活動,在復古的農村裡,估計太多又不能吃的緣故,不受大家的待見,常見於鴨子進食的水槽中。

即便受到了鴨子的威脅,它們也生活得很好,這種亞熱帶地區的魚,具備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在0℃以上的環境中都能生存,就算離開了水,它們也能靠獨特的呼吸系統維持一段時間。

小小身軀的它們,喜歡生活在陰涼地,愛隱匿在水草中,別以為這是膽小的體現,其實它們是爭強好鬥的霸道小魚。

一口鋒利的牙齒,代表它們喜歡吃肉,魚蟲、蚯蚓及昆蟲是它們的主食。性格剛烈,就算一起遊動覓食的夥伴,看不順眼了照樣撕咬。

看見擋道或附近的其它魚類,就算體型大於自己又如何,它們也喜歡湊上去「親熱」一番。當然了,它們這小身板是打不過的,常常也因為沒掂量好自己的實力,成為了其它魚類的盤中餐。

菩薩魚為了和敵人或其它魚類作鬥爭,這種孤注一擲的玩法,讓鯉魚、草魚、鯽魚等性情溫和的魚類,都不想和它做朋友。

靜止狀態下的菩薩魚,自身顏色偏暗淡,但它在吸引異性歡心或搏鬥發怒時,全身和鰭立即放出帶有眩惑樣的金屬光彩,氣勢上就壓對方一頭,漂亮極了。

它顏值擔當,極具觀賞性,在中國不歡迎,可在西方國家,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之一,因此它也稱之為天堂魚、玉兔魚。一名德國專家在他的《迷鰓魚大全》一書中寫道:「天堂魚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觀賞魚之一。」

菩薩魚的暴脾氣只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可到了繁殖期,它們又變成不折不扣的好父母。

母魚要產卵時,公魚會從嘴裡吐出很多像泡沫的泡泡,然後把母魚托舉起來,讓母魚把魚卵生產在泡泡裡面。此後,母魚產後身體虛弱,去休息了,這時由公魚對魚卵受精後,就一直守候著魚卵泡泡,這些泡泡就是魚卵的家,稱之為泡巢。

此後的繁殖工作都交給了公魚,公魚會兢兢業業地守候著它的孩子。

泡泡裂縫了,就吐口水修補,魚卵脫離泡巢了,就把沉下去的魚卵重新銜回去,泡巢髒了,就自主打理,有魚卵死了,就清除掉以免影響其它魚卵,有其它生物接近泡巢,還要驅趕。作為菩薩魚的公魚,一天到晚,忙前忙後的,像極了現實中的超級奶爸。

你以為就完了,其實公魚忙碌的日子還在後頭,破卵而出的幼魚活動能力差,仍然需要吸收泡巢的營養,看著笨拙還滿世界跑的孩子,公魚頭大而焦心,沒辦法,只能一個一個地銜回泡巢,寸步不離的守著,直到幼魚能進食後,公魚才能鬆一口氣。

菩薩魚賴以生存的技能是它的迷鰓,它屬於攀鱸亞目下的魚類,同圓尾鬥魚、攀鱸等魚類一樣,「鰓上器」是它們的特殊結構。

這是一種粘膜組織,由第一鰓弓的上鰓骨,或上鰓骨及舌頜骨部分擴大而形成,其中的微毛細血管錯綜複雜,宛若迷宮,故稱之為「迷鰓」。

這種結構是菩薩魚對抗低氧環境演化而成的輔助呼吸器,即使它們脫離了水,或者在渾濁低氧的水域中,它們也能靠「迷鰓」呼吸到四周僅有的氧氣,短時間內不會有生命危險。

可「迷鰓」還有反噬作用,如果長時間泡在水裡,沒有呼吸到空氣中的氧氣的話,就會被活活憋死,看來,上天為它開了一扇窗,同時也關閉了一扇門。

原本俏皮的它們,在長江流域上游和南方一帶生活得好好的,數量不多但分布廣,可人類成為了它們最大的天敵。

首先是過度捕撈,人雖然不喜歡吃,但鴨子在行,人類採用電擊、用藥等方式,一桶一桶地捉去喂鴨子,有時鴨子還要親自出馬,一個頂兩,導致菩薩魚的數量減去一半。

第二:農民為了收成,在莊稼地里施肥打藥,導致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原本清澈的溪水渾濁了,變味了,甚至乾涸了。隨著水質污染,環境破壞,導致菩薩魚生存空間被壓榨的所剩無幾。

第三:引進很多品種,成為了菩薩魚爭鬥不過的天敵。比如小龍蝦,羅非魚,就屬於菩薩魚致命的天敵。既然菩薩魚不能吃,就只能犧牲它來壯大能吃的物種。

這三種原因加在一起,菩薩魚就算有菩薩保佑,也架不住。就像我家鄉的河流,20年前河道中最深的水潭有四米,可現在呢,最深也有四米,不過是一個乾枯的大坑。在我那裡,菩薩魚早已滅絕於野外了。

我去年在所在城市的觀賞魚店,突然發現了它們的身影,又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上前一問老闆,原來隨處可見的菩薩魚,現在要賣五元錢一條,顏色漂亮的,15元兩條。早知這樣,何必當初,看來處處都是商機。

那次,我買了兩條回家,自從放進魚缸後,它們就沒消停過,不是你咬我,就是我揍你,一天天的不嫌累。過了三天,體型小的那一條被大的那一條給活生生折騰死了,我氣不打一處來。我在想,我小時候養在一起的兩條怎麼沒事?難道當初的性情沒這麼猛?可已經無從知曉。

菩薩魚有過輝煌的歷史,經歷過黯淡的人生,在「物以稀為貴」的時代,它又搖身一變,成為了人們心中的香餑餑。

現在的菩薩魚,人們主要用於兩點:

第一:作為觀賞魚。早年間,西方各國把菩薩魚奉為最漂亮的觀賞魚之一的時候,中國人民在捉來喂鴨子。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高了,追求的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有懷舊的,有念家的,有高尚的,等等。這時人們想起了菩薩魚,想起它扁扁的身軀,具有多彩斑紋的身形,想起它兔子耳朵似的尾巴,它游起來別具一格,身形優美,讓人賞心悅目。

再加上菩薩魚生命力頑強,即便長時間不換水,長時間不喂食,它也能遊動自如,十分容易養活。又讓人們對它喜愛了幾分。

第二:作為鬥魚。人類的思想永遠是最超前的,在娛樂方面,永遠不失樂子。斗鳥、斗蛐蛐,斗狗、鬥牛,鬥雞、斗烏龜等,居然還可以鬥魚,真是大開眼界。

菩薩魚本就爭強好鬥,除了拿正經的菩薩魚來爭鬥以外,從鬥魚身上開發出的很多娛樂遊戲,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看來菩薩魚的學名叫中華鬥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總的來說,現在的菩薩魚也不能吃,在湖南、廣西等地,還是有很多河道中存在的。只不過再也回不到一抓一大把的時代了。

菩薩魚少了,更多是以觀賞魚的形式出現了人們視野,這是屬於70後、80後及個別90後的時代印記,希望人們敬畏自然,不要讓現在瞧不起的物種,在將來也成為奢望的追求。

那麼,在你們那裡,菩薩魚又叫什麼名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55d5998e90ecd4f2d73133bb5b1f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