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天使在人間》專訪昆仲資本創始合伙人王鈞

原標題:校友風采 | 《天使在人間》專訪昆仲資本創始合伙人王鈞

王鈞,金融EMBA2017級校友、 昆仲資本創始合伙人,擁有超過20年風險投資、企業運營、管理諮詢和網際網路產品研發經驗,於2016年6月創立昆仲資本,活躍於項目搜尋、投資及投後管理。王鈞關注新能源、綠色低碳,人工智慧/大數據、醫療科技等領域的投資機會,並長期作為企業的領軍人物,成功管理多期股權投資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和教育運營公司等,積累了豐富的企業運營和管理經驗。王鈞曾擔任江銅投資的CEO、學大教育總裁,亦曾服務於鼎暉創投、麥肯錫、亞馬遜和Oracle。代表投資項目有深睿、微醫、伊鴻健康、小鵬汽車、學大教育等。

近日,王鈞受邀參與《天使在人間》欄目專訪,以下為採訪實錄。

《天使在人間》是由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北京清芬新金融研究院推出的深度人物訪談類視頻欄目,秉承「匯聚天使力量,助力中國創業」的理念,欄目將通過與中國天使及早期VC投資領域知名投資人的對話,全面展示投資人的成長經歷、投資故事以及投資新動向、新趨勢,共同探討中國為推動科技創新出台多項政策下,創投風投如何賦能實體經濟、專精特新。

主持人: 您曾經做過學大教育,早期還在麥肯錫、在Oracle這樣的公司擔任職位,怎麼後來就轉向去做投資了,做企業跟做投資的區別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王鈞

我其實是碼農出身。當時也是一個機緣巧合,我在美國最後一份工作是在亞馬遜,覺得國內形勢比較好就回國了,回國以後做碼農不太容易就去了麥肯錫公司,後來找到一些機會去了鼎暉創投,然後進了投資圈。

不管是做投資還是做企業,我覺得一樣的地方是都有經濟效益,你得看回報,也得有社會效益,是不是真能創造價值。

不一樣的地方,做公司其實越做越專,做投資再怎麼說也是偏面上的,這還是比較大的差別。另外一個差別,日常工作不太一樣。我管學大的時候大概有15000多人,做的很多事更多是要管理好團隊,推動公司往前走。現在我們做基金,我們一直做早期科技創新,也就20多人,做募、投、管、退這幾個事。

主持人:對於早期投資,您看重的是看人、商業模式還是其他什麼,您的心得能不能給大家分享一下?

王鈞

一個是大家都說選賽道,這確實是很重要的,現在變化很快,包括監管環境、大的宏觀環境變化很快,尤其我們做早期,回報周期很長,所以說賽道這個事不能出太大的問題。剩下的事其實就是怎麼找到合適的牛人。這個事其實倒是你過往的經歷、朋友圈挺有幫助的。

主持人:這個過程中您挑選的賽道有什麼標準?

王鈞

投能搞明白的產業。比如我們看醫療科技,從某種意義上講看的是IT技術和醫療行業的交叉學科,現在其實很多創新在學科交叉領域反而蠻多的,你看有些事就不在我基金的能力圈裡,比如說弄藥這事,我也知道這事挺掙錢的,但跟我沒太大關係。像新能源、造車、搞機器人,這些我們其實還是搞得清楚的,所以說這是一塊。我們每年1月會開策略會選擇賽道。

主持人:策略也分長期策略和戰略,短期的、中期的,您在戰略或者策略輪換過程當中,過去的經歷有一些什麼切換嗎?

王鈞

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能力圈就這些事,比如像廣義IT,是我們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現在是人工智慧大數據,包括數字經濟,其實它有傳承。所以說從我們這個角度講,我們還是得堅守我們的根據地。堅守得很好的投資者,在那塊根據地確實是創造了很明確的品牌,也具有很好的投資組合,過去兩年整個投資回報率蠻好的。

主持人:您對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能不能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當時有什麼故事打動了您,您為什麼就去投了?

王鈞

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還是木桶理論,不能有太多短板。而要做一個初始企業,那一定是長板多,尤其是初創企業,否則很難說上來一個人就是一個完美的創業者。歷史上完全從零開始做的公司,肯定還是要找長板,回過頭來我得補團隊。

主持人:基金有不同的風格,有的基金喜歡撒種子。有的喜歡陪伴企業成長。這兩種模式您怎麼評判或者哪個更是您的風格,為什麼?

王鈞

我覺得我們肯定算是第二種,我們雖說人不多,但是我們做的還是足夠專精的。在過去10年撒種子這個方式還蠻難的,核心的問題是這些初創企業的估值上來了,你撒種子其實占的股比很少,即便是這個東西你掙到錢了,其實你很難說把整個基金拿回來。像我們早期進入深耕的邏輯,一個是我做了熟悉的事,第二個是我如果真是做了行業早期,肯定會有些企業做的好,做的好我們肯定會一輪一輪往下跟。如果這個公司真是說有好的退出,那基本上大半個基金就回來了,我覺得這個路數對基金整體的成功機率會更高一些。

主持人:創始人怎麼樣講故事是真正容易打動投資人或者打動您的?

王鈞

其實每個基金和每個投資人的風格、價值取向不太一樣,我們偏喜歡實話實說的,你不用上來跟我講企業未來能做100億美金,我更關心你下一輪錢在哪,或者你下一個產品是什麼。在現在大的市場環境裡面,有個詞叫融資能力,你怎麼能夠通過介紹自己的企業,介紹自己的產品,能把融資這件事搞定,這個能力我們其實蠻看重的。

主持人:融資能力你可以給大家再具體描繪一下嗎?

王鈞

融資做的好的,我覺得首先是人的價值觀和口碑得好。第二個是你還得實實在在的有進展,我不說你收入或者利潤有多少,但實實在在的一輪一輪有進展。現在這個市場相對來講投資人也變聰明了,融資者也變聰明了,實際上是信息高度透明的環境,到最後實際上還是要拿硬數據說話,拿硬的團隊口碑來說話。

主持人:您覺得VC咱們的投資人是不是要在公司治理方面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

王鈞

我們其實比較少直接介入到運營管理,我們可能會出出主意。你不可能像創業者那樣整天在一個企業里一個行業里摸爬滾打,再怎麼說看的是面上的事,面上的事甭管是人、錢、融資節奏、市場運作,包括一些大的方向性轉型,這些事肯定還是能幫一下忙。

主持人:您覺得作為早期的投資人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您從中有什麼感悟或者收穫嗎?

王鈞

說這事之前,咱先念叨念叨我們掙的是什麼錢,我這個行業掙的錢真的是高風險高回報。大家還沒太看明白、沒太想明白的時候,我落了一個子。如果這個小苗真是發展起來了,那我們就一定要跟下去,我掙的實際上是這筆錢。

像我們之前在AI這個領域重點布局了無人駕駛賽道,我們上上下下投了很多公司,都跟無人駕駛有關係。比如文遠知行,它跟宇通,全球最大的客車公司,他們合作的比較好,把這件事做起來了。現在有無人駕駛小巴,十幾個人往裡面一坐,挺舒服,還有掃地車。我覺得這很快會改變大家的生活方式。我估計現在在北京,在咱們中關村這兒或者在順義,你其實能看見很多美團送貨的小車,它其實在慢慢地改變你的生活。甭管是從社會效益講還是從乘客層面,未來會對這個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主持人:王總,跟您聊天聊了很長時間了,其實一直想再請您回過頭來界定一下天使投資,您怎麼看天使投資,什麼是天使投資?

王鈞

我覺得兩方面,本質上講我們還是一個資產管理機構,所謂的GP,我們拿了產業的錢也好,政府的錢也好,本身我們對這些出資人是有社會責任的,也有財務責任的,我覺得這是一方面。現在很多政府給我們出資,他肯定是有財務回報的訴求,另外一定是有社會訴求,能提高就業。

另外一方面確實是要考慮產業效應和社會效應,出資人對我們的要求就是這樣。比如出行賽道我們其實還是做了比較系統的布局,前前後後跟車相關的我們也投了十來家公司,整車廠我們投了兩家,自動駕駛、車載晶片,這些東西聚在一起,慢慢的化學反應就有了。比如小鵬投了文遠,文遠用了速騰,速騰用了靈明,我們整個子行業、子產業也就被推動起來了。

主持人:您覺得以後投資行業大致是一個什麼樣子的變化趨勢?

王鈞

過去這兩三年,我們整個投資行業的格局變化很大的,現在很多美元出資人因為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他現在非常保守。國內尤其包括疫情的一些原因,整體人民幣的退出也沒有那麼通暢,所以說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美元和人民幣現在募資其實都碰到一些困難。

從產業的角度講,我剛才也提過了,就你剛才說的現在分工是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細了。有些企業比如在消費領域現在做的挺好,消費領域有一些他自有的規律,比如有些企業比較大的問題是商業模式變現不容易,周期很長,你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其實慢慢的大家一定會越做越精。

你說現在什麼都做的這種大基金,我覺得挺少見的。好多事不一定是這些大的平台、大的基金願意做或者能做的事,你也不可能一個平台養著上百人去覆蓋每個細分的小賽道。

主持人:我還有一個很好奇的問題,您對S基金怎麼看?

王鈞

我自己覺得S是這幾年特別好的一個機會,原因很簡單,其實現在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包括宏觀因素的影響,其實現在整個資產價格是偏便宜的,很多人有很強的退出訴求。在資產價格低迷的時候,實際上S的機會非常多。國內絕大部分的S做接續做的多,就比如說我一個基金髮展得挺好,我中間有兩個項目,再有一兩年可能會有很好的回報,但我現在賣就虧了,那我乾脆就有一個接續。我自己覺得S基金在國內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美股也不好,港股、A股也不容易,你總得有退出渠道。

主持人:國內S基金對比國外您覺得成熟嗎?

王鈞

肯定是不成熟,所以它有機會,太成熟了其實也沒有什麼機會。我覺得這裡頭是兩個事,一個是說這個基金形態大家開始逐步認可了,你看現在新出的一批新的母基金也好,基本他們現在都是PSD模式。我覺得發展趨勢、發展方向非常明確。

主持人:現在北京也有這樣的股權交易所,資本市場在發展,在全國其它城市其實還算領先的。

王鈞

我覺得不容易的事情是,我現在接的很有可能是一個B輪公司,他可能還沒有利潤或者說連收入都沒有,你怎麼接,怎麼估值,後續怎麼管理,我覺得這還是有挑戰的。但正因為這樣,因為有難度所以有機會。

主持人:對早起創業、投資而言,北京這個地區有您關注到的一些特點嗎?

王鈞

高校多,技術創業的多。我們原來統計過大概有至少2/3是投在北京區域的。但是客觀說這兩年北京這邊是有挑戰的,一個是本身北京定位在發生變化,很多企業包括很多高校在往外移,你要說最近這兩年的創業活力其實反而是粵港澳大灣區那兒挺熱鬧的,機制比較靈活,年輕人也願意去,平均年齡也低。還有江浙滬這塊,它現在定位是經濟中心,那邊其實也出了不少的企業,包括補貼力度、支持力度其實還是蠻強的。

主持人:北京還是有底子。

王鈞

我覺得北京最大的優勢肯定還是科技人才優勢,全國各地你去哪比都沒法比,你再怎麼說這些科研院所,清華、北大、北航、理工,放眼望去遍地黃金。如果說這些人能在這兒形成聚集效應,不被其他人挖角的話,大邏輯還是得給他更多的優惠政策也好,推動力也好,這個現在真是面臨很大的挑戰。

來源:全球科創觀察

編輯:丹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