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龍上市,消費「末日」。
一級市場曾經估值高達600億元人民幣的衛龍,IPO發行市值只有不到250億港元,上市之後連跌3天,市值一度跌破200億港元,合不到180億元人民幣,「泡沫」被削去了2/3。
不過,消費的「末日」又何止衛龍?奈雪的茶在去年6月30日上市時,一級市場還在瘋狂的追逐消費,某些品牌「單店一個億」也不在話下,不過很快奈雪的股價就給投資人上了一課,一個月內股價大跌50%,說不好那會兒消費就已經註定了要被「秋後問斬」了。
末日太多,一隻手都快數不過來了。泡沫太盛,就算估值砍一半亦不解氣。
這不在投中網《年底了,投資人都在忙著轉老股》中,有投資人表示,一些新消費賽道的明星項目,如某頭部茶飲公司,2020年底時想搶到一點份額難如登天,「市場追捧+品牌熱度」就足以讓機構忘記盡調和風險。
但現在呢,即便按照最新一輪估值打5折報價,老股都不一定有人願意掏錢接盤。貴時趨之若鶩,賤了卻無人問津,當真是這些明星消費公司的經營狀況、市場環境,只一兩年就有天壤之別了?
「這已經不是估值腰不腰斬的問題,而是可能都沒有人願意出錢了」,一句話道明消費項目這幾年的困境,前些年困於估值,如今困於信心。
壞消息還在接踵而至,不少投行裁掉了消費組,這不近日又流傳一則信息顯示,監管部門對券商投行進行了窗口指導,將食品、餐飲連鎖、白酒等消費公司列入「紅燈行業」,禁止IPO申報;其他燒錢買量、連鎖加盟等模式的消費公司前景亦不樂觀。
A股歷來都有針對特定行業的限制,這不奇怪。前段時間核酸檢測公司扎堆IPO時,監管部門就及時進行干預,畢竟用腦子想想也知道,一旦這些公司上市,以現在核酸檢測的業務量,這鍋是甩不了的。但奇怪的是占流通盤不小比例的食品、餐飲等消費類公司也受到限制甚至禁止,這就要打個問號了。
另外傳聞還表示,蜜雪冰城已經撤回了IPO申報,企業那邊雖然否認了,但這事兒現在說什麼的都有,真要轉戰港股或撤銷IPO也不奇怪。
更何況無論是A股、美股或港股等二級市場,消費大多是作為「壓艙石」的存在,畢竟就算科技生產力就此停滯不前,但普通人還是離不開「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縱觀標普500十年(2009-2019)漲幅最大的板塊中,就包括消費品。
降息周期如此,那最先從加息周期中恢復的板塊呢?還是消費。
美股的消費板塊也從2022年10月中旬以來,反彈超過25%,是美股10月以來漲幅最高的板塊之一。這段時間A股食品飲料板塊漲幅也冠絕A股,張坤的基金全線凈值大漲,又重新變成了大家的「i坤」。
A股食品飲料2019-2022走勢。來源:東方財富
說「消費沒法投了」,我認為應該表達得更具體一點。只是生搬硬套複製網際網路,短期內通過融資迅速擴大規模,然後登陸二級市場獲取成百上千倍回報的方式失效了而已。美元基金這幾年限於資金屬性,失去了一些項目的投資資格,這並不是風險投資能解決的問題,還是應該回到生意上來,還是應該尊重常識。
常識是什麼?
我來拿那些大老闆舉個例子。
2022年一過去,京東劉強東、騰訊馬化騰、蔚來汽車李斌、遙望科技謝如棟、百度李彥宏……老闆反思也成了一股風潮,不過老闆們好像商量好了一樣,整齊劃一的都在替員工反思,好像天塌下來都是員工的鍋,跟大老闆一點關係沒有。
弔詭的是社會層面的大多數輿論居然拍手叫好,這一點我很不理解,仔細想想,公司最大的決策者、負責人和受益者,難道不應該先從老闆個人層面進行反思?就算是公司層面如組織、效率、成本方面出現問題,老闆更是難逃其咎。
皇帝每逢大災還得發個「罪己詔」呢。慕強?我可以接受,人家指著鼻子說你廢物,你還笑臉相迎?我不接受——尋找一套樸素的世界觀,並堅持它,我認為這就是常識。
回到消費,前面說頭幾年消費囿於估值,其實「囿」的也只是那些尊重常識的投資人,比如在加華資本宋向前那期投中網「拾日談」中,他提到喜茶是不錯的公司,但沒辦法投,估值已經高過了想像。「機構過熱的投資和追逐,這使得它不具備什麼投資價值了。」
而衛龍更是遺憾,宋向前跟蹤了5年,也因為估值下不去手。「行業內卷就是這個道理,大家為了投,為了站隊,甚至為了打個標籤「到此一游」,給出這麼高的估值,但也沒掙到什麼錢。」
要我說其實是宋向前格局小了,投600億的喜茶、衛龍跟基金收益其實沒什麼關係,在Portfolio中加入喜茶和衛龍的名字更重要,這更像是一種對行業的宣告,就像《一位GP的苦衷:LP不滿意,老婆也不滿意》中那位頭部機構投資人說的,有風口不追LP會抓狂,進而影響募資。
不過我的意思不是喜茶、衛龍未來不值600億,中國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可口可樂、星巴克、麥當勞、味好美,我只是認為投資人應該更尊重常識,線下的生意沒法短時間把攤子鋪這麼大,擴張會產生組織管理、供應鏈各類問題,尤其2021年疊加疫情和政策的影響更是前路未卜,全球大放水只是一陣麻醉劑,而很多時候只有通過時間才能從根本熨平這些隱患。
就以元氣森林為例,2016年成立,2020年營收就近30億元,2021年就暴漲到約70億元,業內預估其毛利率在30%左右。據《晚點 LatePost》報道,2022年銷售回款約80-90億,增幅在10-23%之間。怎麼說呢,到了營收百億左右這個級別,天花板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這也並不單是元氣森林天花板,東鵬飲料1987年就創立了,2021年營收69.78億元,與元氣森林相近。2021年5月份消費最熱的時候上市,連續15個漲停,市值最高超過1100億,即便到了現在,市值也在700億元。
看看東鵬飲料的財務數據吧,近5年年均增長率20%,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40.27%,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則在16-20%間,毛利率維持在45%左右。
到了近百億營收,不管是有一定歷史的運動飲料,還是憑空出來的無糖飲料,增長率都拉倒了差不多的區間,那么元氣森林的估值就一定要參考東鵬飲料,或者說東鵬飲料的企業質量和成長空間,就一定比網紅的元氣森林差多少嗎?
再看300億營收的農夫山泉,毛利近60%,2021年營收增長29%,市值約4500億元人民幣,無論是從財務數據、品牌知名度或估值角,農夫山泉都要比東鵬飲料強不少。此前2021年底那輪融資,元氣森林大概估值1000億元人民幣,如果現在元氣森林開啟融資窗口,唐彬森應該要一個什麼樣的價格?
估值是門是創業者和投資人乃至市場環境博弈的藝術,但無論是參考東鵬飲料還是農夫山泉,元氣森林也是一級市場優質的消費資產,如果元氣森林的現金流充足穩定,就算千億估值依然有泡沫,也是可以通過時間逐漸被擠壓的泡沫,只是唐彬森會不會在當下窗口開啟融資,亦或有多少投資人願意承擔這個時間成本,這又是個新的問題。
所以現在說消費是信心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估值的問題。優質項目大機率不會在當下開放融資窗口,說難聽點,現在投消費有點像在沙漠裡挖金子,但VC不就是干這個的嗎?這也是個常識。
給企業估值有不少方法和模型,精於此道的投資人們不會篤信某一種方式,「契合」市場的才是最好的,年景好、手裡錢多的時候,漏斗就松一點,一個仍在虧損的消費項目開出20多倍的P/S、 單店一個億也無所謂。年景差像去年那就甭談未來了,賽道都給你直接干趴下。
很難想像投資居然是個二極體。可二級市場有大批韭菜可以割,像久安醫療可以憑一個短期大單,在三個月內漲幅10倍,充裕的流動性可以讓這種炒作擊鼓傳花的玩兒下去,一級市場為單店一個億買單的機構,又要去割誰?
只能是LP了。
再如前兩年大火的現制茶飲。蜜雪冰城2020年底進行Pre-IPO輪融資,當時估值約為230億元。高瓴和龍珠資本都在這一輪進入,按照2019年的財務數據測算,高瓴和龍珠是投了一個營收25.6億元,凈利潤4.42億元,市銷率接近10倍,市盈率50多倍的一個公司,二級市場消費公司比這個數據好的有一大把啊!
鑒於這次融資時2020年底完成的,讓我再假設一下:龍珠或高瓴開了個天眼,大致能將2020年的財務數據預測個七七八八,結論就變成了一家年營收46.8億元,凈利潤6.31億元,營收增速接近100%,凈利潤增速超過40%的全國性連鎖品牌。
到去年蜜雪冰城營收破100億元,毛利率雖小幅下降,凈利潤就接近20個億。現在蜜雪冰城還在IPO的進程當中,高瓴和龍珠這筆投資究竟是賺是賠,我不知道,但這讓我聯想到比亞迪在2006年研發的那款電動車「F3e」。
當年王傳福因為這款車受到多少嘲笑,現在就有多少仰視。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這片土地一定能承載茫茫多的蜜雪冰城。
回想2015年前後爆發的那批基金,大多都將科技、消費作為主要策略,回報一般也都不錯,比如在去年《投中十問》中,某機構就介紹,2015年一期以消費為主的基金DPI能達到12。
消費類項目融資數量。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在麥肯錫發布的《2023中國消費者報告》中,總結了中國消費市場的五大趨勢:中產階級繼續壯大、高端化勢頭延續、消費未降級只是選擇更明智、產品為王、本土企業正在贏得市場。
可以說如今時代將消費閉眼撈錢的機會收回,真正考驗投資人功力的時間到了,在萎靡的消費一級市場撈到大魚,不是那些今天投消費、明天看晶片、後天AIGC的投資人能做到的,我甚至天真地認為,如果能在今明兩年投出標誌性的消費品牌,會出現消費領域的紅杉,乃至逆轉整個行業的信心,也許消費難以複製網際網路上萬倍的回報,但至少有望成為一棵常青樹。
當然除了品牌之外,品牌供應鏈上下游的公司可能是近兩年更好的標的,這個勢頭其實一直在延續,投中網此前就報道了不少消費品牌的「好朋友」成功IPO,並且相比晶片、新能源上下游這類熱門項目,即使後期投資者也都賺了不少,屬於典型的沒賺吆喝,賺了實惠。
我曾問過卿永,作為專門投消費的機構,番茄資本如何抵禦消費低潮和疫情影響。他認為實際上在頭兩年的消費熱潮中,「就像兔子匍匐在那裡,你都無法去辨雌雄,根本看不出項目的好壞。」而為那些在寒冬中生存下來,創始人優秀、估值又合理的項目提提供資金支持,在財務和戰略上都更有意義。
更何況,這兩年募集的資金至少要2-3年才能投完,就算暫時沒法判斷目前消費周期究竟到沒到谷底,至少時間還擺在那裡,別把話說那麼死,這世界永遠不乏抄底的人,這也是常識。
這不衛龍前兩天都快漲回發行價了。(文/張楠,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