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拍攝地怎麼看起來「又土又洋」?
最近因為電視劇《狂飆》的熱播,其主要拍攝地廣東省江門市吸引眾多網友視線。
主創團隊在多地勘景之後,最終選擇落地江門這座「華僑之鄉」拍攝,是因為其「歷史感與地域風」,海港、老建築、僑鄉文化等多元要素雜糅在一起,共同塑造了這座「天然影棚」融匯中西的城市韻味。
自唐宋以來,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商人出洋謀生開展貿易,明清時期即使有海禁的政策,依然不絕。正是因為與外來文化的互動,這些生長於海洋文明的「僑鄉」呈現出「中外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徵。
歷史是一場戲,舞台是地理
中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顧頡剛先生說過「歷史是一場戲,舞台是地理」。在影視劇《狂飆》中,我們不難看到江門這座城市的歷史痕跡和新舊交替的時代感,而這些景觀的表象源於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明。
《狂飆》中的江門元素
多山且面海的地理格局,造就了江門悠久的海外交往歷史。如果說海洋為江門提供了一個走向世界的「窗口」,丘陵山地的地形地貌則是「逼」走了人。
江門市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地貌類型呈多元特徵。以江門台山為例,山地和丘陵的合計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主要的城鎮、農田就散落在山間盆地和濱海平原之上。
地形地貌特點決定了人均耕地不足、人地關係緊張。戰爭與殖民、人地關係、自然災害等多重因素促成了近代江門五邑地區的大規模海外移民。
江門五邑,包括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圖中為江門開平碉樓建築
江門五邑的華僑大都在北美洲,有學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信息便利度,因為江門毗鄰港澳,信息傳遞快,因此在1848年美國西部發現金礦的消息最先在五邑地區傳播。故而,五邑華僑被家鄉的人喚作「金山伯」,金山伯回鄉總要帶幾個「金山箱」,裝著的是「洋氣」的新風尚。
隨著20世紀初華僑返鄉潮,江門籍華僑紛紛返回故鄉,除了經濟上的投資,也帶回了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我們從熒幕上看到的江門,還有古色古香中帶點「洋氣」的騎樓街。
騎樓的底層前部為公共走廊,後部為店鋪(店鋪里的商品有時也會擺放到外廊空間),二層以上則為住宅。騎樓臨街的一面,往往裝飾成當時流行的異國建築風格,有巴洛克式、哥德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等等,時人稱為「洋式店面」。
騎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南部為了應對當地炎熱氣候,設計出可以遮蔽陽光的外廊式建築(也有研究者認為源自古代地中海國家的橋廊建築),隨後騎樓的建築形式風靡於低緯度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20世紀初,第一批在海外拼搏的華僑回鄉建房,由於嶺南氣候與南洋相似,出於實用性的考慮,同時也是彰顯自己華僑的身份,他們將這種流行於南洋的外廊式建築與嶺南本土民居結合,創造出一種既適應嶺南氣候又象徵眼界與審美的「華僑標誌」。
圖為江門三十三墟街,高啟強、高啟盛開的「強盛小靈通」 就在這個街區
很多人對於廣州、海口的騎樓老街比較熟悉,一棟棟騎樓一字排開,連綴成行。而江門台山的梅家大院則是將騎樓與歐洲的廣場集市結合在一起,騎樓不再是條帶狀分布,而是四面合圍形成像四合院一樣的「集市廣場式圩鎮」。
圖為汀江圩,台山人講的梅家大院,位於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108幢騎樓雖規劃整齊,卻又風格各異,簡直稱得上是騎樓樣式博物館。
這樣以來,不僅適合街坊做生意,還多了集散功能,能滿足中國鄉鎮傳統圩日(可以理解為趕大集)帶來的商品交易需求。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貫通中西的騎樓是華僑們富有開創精神和反省更新意識的具體體現。
何以僑鄉,皆因山海
廣東僑鄉遍地,除了 江門五邑,潮汕和梅州同樣也是華僑故里,這三個地區被合稱為「廣東三大僑鄉」。
潮汕地區三面環山,東南面海,形成一個內陸比較封閉又有狹長海岸線的地理區域,且不比江門五邑僑鄉所處的珠江三角洲廣闊,缺乏良田平原。
東西走向的 南嶺山脈和橫亘在潮汕西北部的 蓮花山脈,將潮汕與珠江流域在地理上區隔,這些山地極大地限制了潮汕與廣府文化區的溝通。
韓江,流淌於粵東、閩西,注入南海。
它也是一條千年商路,起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晚清民國時期達到高潮,與海洋貿易密切相關,整個流域亦遍布僑鄉。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南部的海洋雖然將潮汕與其他陸地隔離,但 這裡的海洋氣質孕育了風頭之勁、實力之雄厚的潮商(指祖籍或出身韓江流域的潮汕、梅州等地,通常指講潮汕話的商幫),比如晚清時富可敵國的僑商張弼士、縱橫南洋的陳慈黌,今天人們熟知的李嘉誠、馬化騰等等。
不過 比起洋氣張揚的五邑僑鄉,潮汕的華僑文化較為平淡內斂。五邑僑鄉文化的西洋風格樓房和中西合璧的碉樓,到處可見外來文化的影響。相比而言,潮汕僑鄉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並不顯著。
加上潮汕地區宗族觀念更重,與同時期的五邑僑鄉相比,經濟不如五邑發達。 潮汕華僑在家鄉興建的房子基本還是傳統格式的平房,即「大宅虎」、「四點金」或者「駟馬拖車」。
陳慈黌(hóng)故居: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凝聚了潮汕主流民居的建築特色,又效仿中國古典宮廷式建築,且融入了西方建築藝術,是中西合璧的傳統民居群。
潮汕位於韓江下游,流域內千山環繞,良田稀少,且易發洪水,與周邊交通困難。 隨著中原幾次移民潮,地少人多的境況日益嚴重,往南向海外謀生,就成了天然的選擇。東南亞是潮汕人出洋的首選地區。
「紅頭船,下南洋」這是廣東人熟知的民謠。在清朝海禁時期, 凡是廣東出海的船隻,船頭船尾都要塗成紅色,這就是「紅頭船」的來歷。從乾隆至咸豐期間,單從樟林港乘坐紅頭船出發到暹邏(今泰國)的人,就達到150萬。
圖為樟林古港。汕頭開埠之前,澄海的樟林港,被譽為粵東地區對外貿易的「通洋總匯」,對外通商的紅頭船雲集
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汕頭被迫開埠,港口條件輪船運輸的便利促進了周邊地區海外移民的大量增加。與此同時,還伴隨著被殖民者們掠往南洋的華工們。
華僑們下南洋謀生之難,貫穿在漫長的僑批歷史中。 僑批是中國海洋移民催生的金融產物,僑批業集銀行、郵局和快遞業為一體,是一條由親情和家國之情串聯起來的海上金融絲綢之路。
僑批
僑批既是書信,有包括從海外寄回僑鄉的銀錢。早期僑批往往通過相熟的同鄉水客帶回國內,然而隨著僑民不斷增多,水客模式難以承接和應對風險。於是, 一些有聲望的水客整合資源,著手組件經營僑批的專業機構,僑批局應運而生。
僑批之路,可以說是僑鄉的生命線。1939年日寇侵占汕頭,不准漁民出海捕撈,1941年冬天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潮汕又發生了罕見的大饑荒。原來的僑批匯路完全阻斷,面對如此危機海外華僑心急如焚,開始尋找新通道。
東興匯路路線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7期
東興匯路是潮汕僑批人打通的戰時僑批匯路,拯救了大量掙扎在生命線上的潮汕僑眷。後來,從世界各地湧入廣大僑鄉的批款,不僅贍養了親眷,還投資興業、支援戰爭、彌補貿易逆差,海量的僑批記載了無數閃耀、動人的故事。
至今在汕頭的僑批文物館還有11萬多件館藏僑批。 歷史上五大類(潮汕幫、閩幫、客幫、瓊幫和廣幫)僑批局中,也以潮汕幫和閩幫的僑批局最為興盛。
早期的僑批往往由相熟的同鄉、水手回國時順便帶回,漸漸催生出專業水客。圖為汕頭漁船碼頭。
潮汕人經常用方言「省尾國角」一詞來描述潮汕地區,自嘲這裡地理位置偏遠。不過正因其「省尾」的偏僻和與廣府的阻隔,使得潮汕能與接壤的福建在地理與人文上直接往來,也溝通了兩地的僑鄉文化。
「頭戴斗笠,身穿西裝」
火爆一時的旅行目的地「鼓浪嶼」,其實也是閩南華僑文化的結晶,可以說鼓浪嶼就是集閩南精英、財富打造的小島。
事實上, 鼓浪嶼最好的洋樓都是由閩南華僑打造。例如,容谷別墅是菲律賓華僑李清泉建造的,亦足山莊屬於越南華僑許漢。 有「中國第一別墅」之稱的黃家花園屬於印尼華僑黃奕住的產業,結合了歐陸建築和南洋殖民地建築風格。
「中國第一別墅」之稱的黃家花園屬於印尼華僑黃奕住的產業。黃奕住是當地傳奇人物,從剃頭匠一路逆襲,終成印尼糖業大王。上世紀40年代,閩南一帶流行說:「要想富,學黃奕住」;類似於今天的「讀孫子兵法,品啟強人生」。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5期
攝影/朱慶福
在很久之前,鼓浪嶼只是個人煙稀少的漁村小島,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在鼓浪嶼漸次開發,建領事館和別墅。
鼓浪嶼因為是公共租界,能保證安全,並且幾乎集中了當時全閩南最好的基礎設施,受到華僑青睞。在20世紀初到40年代之間,這裡逐漸發展成了歸國華僑住宅區。
廈門作為通商的五座港口城市之一,是當時閩南華僑出海的集散地。
並且,因為夏季時受西南季風的影響,越南沿岸流和中國沿岸流自西南向東北,船隻自印尼出發順洋流可以到達廈門,冬季風向洋流則反之,可以從廈門到達印尼。
說起閩南華僑建築,就不得不提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 陳嘉庚留下的建築超過100座,分布在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
這些建築的風格鮮明,通常是 一個閩南大屋頂,西洋式樣的牆面和結構,腳線等細節或南洋或閩南,被生動地形容為「頭戴斗笠,身穿西裝」。
廈門大學建築
除了壯麗的嘉庚建築,在傳統的閩南大厝之間還湧現許多有著異域風情的小洋樓,閩南人稱之為「番仔樓」。
每一幢番仔樓都是一個背井離鄉、榮歸故里的故事。不過有意思的是,無論是什麼契機使得閩南人下南洋, 只要他們能夠成功立足,通常就會帶著宗親一起下南洋。
番仔樓
閩南人的家族和宗族觀念是在陌生環境求生圖存的關鍵,以「先去帶動後去」,與宗族共同在外立足來應對風險,人丁興旺更能為閩南人在當地鞏固勢力。
文化的傳播並不總是單向的。閩南歸僑將南洋元素融入家鄉,形成特有的僑鄉文化形態, 與此同時也在向海外源源不斷地輸出中華文化。
馬來西亞名菜「肉骨茶」就是由當年下南洋的福建華僑發明的,它的名稱來源於閩南語。肉骨茶,在大馬被叫做bak kut teh。Bak kut發音近似閩南話「肉骨」,而teh指的是「茶」。不過肉骨茶裡面其實沒有茶,至於teh字,據說源自發明人李文地名字中「地」。
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一書中有著這樣對華人社區的描述:「華人社區中的人們,善於在前台採用當地的穿戴、食品、語言、禮儀規範甚至建築風格,同時在幕後保留華人本身的社會組織形式、食品、祖宗祭祀及語言。」 尊重、借鑑、保留,正是海外華僑的取捨之道。
在豐富的中國文化中,有三種基本元素: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海洋文明。中國南方的活力,不在於農耕文明的純粹,而是海洋文明的誕生。正是多元包容、重視商業、敢於開拓的海洋文明,書寫了這片土地的故事。
乘風破浪的華僑為家鄉人打開了一扇窗,引領著他們以開放包容之心,與世界接軌。中外文化交融成為這些地方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也是僑鄉文化的本質特點。
向上滑動閱覽
【參考文獻】
[1]許紀霖. 脈動中國[M]. 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 2021-3.
[2]胡樂偉. 近代廣東僑鄉社會經濟的歷史地理學考察[D].暨南大學,2018.
[3]李岳川. 近代閩南與潮汕僑鄉建築文化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
[4] 對話主創 | 留白影視創新掃黑劇新形態,長跨度敘事的《狂飆》不止求「果」,更敢尋「因」. 廣電獨家. 2023-01-19
[5]電視劇《狂飆》央視熱播,眾多「江門元素」亮相!.江門發布. 2023-01-18
[6]李若瑄. 騎樓 變通中西的南國商街. 中國國家地理增副刊. 2017年08月
[7]林翀. 川山群島 寫滿海絲、海戰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島. 中國國家地理. 2022年10月
[8]李海蓉. 闖蕩「新金山」的中國人 不同尋常的「下南洋」傳奇. 中國國家地理. 2018年11月
[9]楊弦章.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07月
[10]司空小月. 閩南華僑建築:說不盡舊時遺事滿畫樓. 中國國家地理. 2009年05月
[11]高偉濃 泓瑩 曾筱霞. 下南洋的閩南人. 中國國家地理. 2009年04月
[12]張應龍. 輸入與輸出:廣東僑鄉文化特徵散論——以五邑與潮汕僑鄉建築文化為中心.僑鄉文化.2022-06-29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七過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