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朝時,所有的京官都要來嗎,有什麼標準和限制

2022-08-05     仲安筠

原標題:皇帝上朝時,所有的京官都要來嗎,有什麼標準和限制

皇帝上朝時,所有的京官都要來嗎,有什麼標準和限制

很多朋友在古裝劇中都會看到皇帝上場的片段,皇帝一人高高在上,底下是群臣。而且大臣們手裡都會拿著一個物品。很多小朋友在家裡也會學著電視劇里的片段,有模有樣地模仿皇帝上朝的片段。說到這裡大家會不會有疑問,古代皇帝上朝都是這個樣子的嗎,如果不是統一這樣的話,那每個朝代的區別又是什麼呢,上朝是否有什麼標準呢?下面小編就將這幾個問題為大家一一解釋一下。

古代皇帝上朝,就相當於是與群臣一起開了一個會議,而且是最高級的會議,在這時,大臣們一般會將奏摺呈給皇上,並且稟報有關的事宜,皇帝也會對這些奏摺和事情加以評斷和處理。而上朝的標準,每個朝代的確是不一樣的。

以唐朝為例,當時法律規定在京任職的官員都是要上朝的,不過根據官品的不同,大臣們上朝的時間間隔也是不一樣的。當時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官員,規定每個月只需要上兩次朝,分別是每個月的初一和每個月的十五,而五品以上的官員則要每天覲見,與皇帝一起商議處理國家事物。

到了宋朝,出現了冗官冗兵的局面,所以去上朝的官員數量也非常的多。後來經過宋神宗的改制,就減少了一部分官員上朝的次數,對於上朝官員的官品也做了限制,那些每天要去朝見的官員被成為「常參官」。

後來發展到元朝,皇帝上朝的時候不僅要有朝官,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通事官。通事官的職責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翻譯,因為大家都知道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既然要管理國家事務,那必然需要一個能夠翻譯當地語言的人在朝廷中發揮作用。

到了明朝,上朝覲見的人數又逐漸增多,這個時候就會按照官品對上朝官員的先後順序有一個排列,不過難免還是會有秩序混亂的情況發生,於是後來就有了「將軍先入」的規定,讓武官先進朝,也體現了當時對武官的看重。而皇帝一般也只與站在前列的幾位官員共商國家大事。

清朝的時候官員品級的分類特別複雜,而對上朝官員也有限制,只能是三品以上的官員能夠上朝,不但如此,位置也有規定,一品官員可以在殿內,二品在門外,三品則站的更遠。除此以外清朝的時候允許皇親國戚一起上朝參與國事的討論,而有的官員可以說是一輩子連一次上朝的機會都沒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389ac1fca4c72f3b3f864825679b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