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我不願揭中國人的短,但中國人有三個很大的缺點

2024-01-18     華俊竹

原標題:羅素:我不願揭中國人的短,但中國人有三個很大的缺點

前言

「我不願揭中國人的短,但他們有三個很大的缺點」

這是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中國北大做演講時,面對眾多學子所說出的自我看法。

伯特蘭·羅素,英國伯爵、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極為罕見的能在客觀、公正角度來評價中國的西方哲學家,他曾這樣讚揚到:「中國人靈魂中有一股永不服輸的氣魄。」

但同時,羅素先生也直言不諱的指出了中國人身上的三個缺點,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那麼,羅蘇先生所說的「缺點」都有哪些?他的觀點又是否正確呢?

伯特蘭·羅素

說到羅素先生,現在的人們可能會感到陌生,但要是在上世紀20年代左右,那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如雷貫耳:

《新青年》作為當時在中國地位極高的刊物,只曾為3人辦過專號,而他們分別便是馬克思、易卜生以及羅素。

馬克思先生自不必多說,易卜生先生是歐洲近代戲劇的創始人,他的作品為中國的反帝反封建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都提供了許多幫助。

僅從這兩位,便可以襯托出羅素先生在當時中國進步青年心中的地位。

羅先生斯之所以會在距離他家鄉十分遙遠的中國有著這樣的地位,便是因為他的主張和行為:

羅素先生於1872年出生在英國蒙茅斯郡,全名為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是一名真正的英國貴族,他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才華和智慧。

在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羅素先生就常常會思考萬事萬物的道理,有著與眾不同的哲學思想。

而家族所提供的資源和幫助,得以讓羅斯先生去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道路上,羅素先生的頭腦中知識越加豐富。

此後羅素先生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攻數學和哲學,在兩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1906年,羅素先生提出了「引發第三次數學危機」的「羅素悖論」,奠定了自己數學大師的地位,而《自由人的崇拜》等作品也讓其成為了公認的哲學大家。

除了極高的學術成就外,羅素先生其實也算得上是半個政治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經察覺到了這次危機,於是四處遊走,展開反戰演講,呼籲人們保持和平。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效果,一戰依舊爆發了,而羅素先生還因反戰遭到了辭退和監禁。

但這並沒有讓羅素先生心灰意冷,他積極的訪問世界各國,尋求著避免以後戰爭的辦法。

而一戰的爆發讓他對西方各國感到失望,因此他決定前往不同於西方各國的「新世界」蘇聯,去見識一下「布爾什維克主義」。

然而在蘇聯,羅素先生並沒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讓他有些失望。

也就在此時,中國剛剛進行了「五四運動」知識分子已經開始覺醒,而梁啟超等人為了加速這一進程,專門邀請了一些歐洲學者來進行演講,羅素先生就在其中。

中國人的三個缺點

1920年9月,羅素先生到達了中國上海,不過他並沒有立刻展開演講,而是決定先用自己的眼睛親自審視一下如今的中國。

為此,羅素先生展開了長達9個月的中國之旅,在中國的各個大城市都有所停留。

最終,羅素先生將自己的所作所聞以及所思所想都寫成了一本書《中國問題》,在這本書中,羅素先生並沒有西方普遍的偏見和蔑視,而是非常認真的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各種問題。

在之後北大的演講中,羅素先生將這些問題總結為了三種:冷漠、貪婪、膽小

首先便是冷漠,如果直接按照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在羅素在中國的這段時間裡,他見證了許多悲劇的發生,其中最多的便是貧窮民眾吃不上飯而被活活餓死。

然而那些並不愁吃喝的有錢人,卻從不願伸出援手,甚至在政府或者好心人拿出可以救助無數人性命的賑災款時,並不缺這些的有錢人也會進行貪墨,根本不關心這對別人多麼重要。

這種冷漠不僅體現在這些有錢人身上,就連底層民眾也同樣如此:面對別人的悲劇乃至國家的災難,他們第一種感覺不是同情而是嘲弄,是以別人的痛苦為樂。

這個問題同時也是我國著名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最為關心的,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類似羅素所見到的情節,並將自己的一生都用來喚醒冷漠的中國民眾。

不過羅素先生並沒有因此而進行更多的指責中國人,因為他也明白,出現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中國承受了太久的苦難,人民見得太多乃至麻木不仁,而非本性如此。

第二個缺點便是貪婪,這個缺點在羅素先生看來並不是獨屬於中國,而是屬於全世界,不過在封建制度傳承已久的中國卻是尤為明顯。

無論是哪個朝代,身為統治者的皇帝們總是會想著開疆擴土,穩固權力,讓自己有更多的財富和絕對的權力,永遠不會滿足。

其中雖然權力的貪婪是屬於上層的特權,但對於財富的貪婪卻是所有人都一樣,上層著對財富的貪婪讓底層民眾的利益越來越少,而底層民眾間利益的爭奪讓人們並不團結。

而隨著上層的腐敗,每個朝代也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和虛弱。這也導致了中國近代國力貧弱,飽受欺凌的原因。

而最後一個缺點,也是當時中國人最為嚴重的缺點,那便是膽小。最為明顯的便是在鴉片戰爭後,無論是列強的侵略還是清政府的喪權辱國,都很少有人願意站出來反抗。

這最終導致國家不能團結一致,讓諸多列強得以更加肆無忌憚的欺壓中國。

而這個缺點的來源,同樣離不開中國的封建制度,亦或者那些皇帝們,古代的皇帝們作為權力的最中心,他們在萬人之上的同時也害怕人民會強大,奪走屬於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因此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來讓人民在重重枷鎖壓迫之下不敢反抗,最直接的便是死亡威脅。

當然,中華兒女中並不缺少不懼之人,千古艱難唯一死兒,但讓人膽小的理由並非只有死亡:

在古代,家族觀念非常強烈,所有人幾乎都是和自己的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古代的法律也往往會牽連自己的家族。

因此無論在做什麼事前,都必須經過再三考慮,否則很可能牽連到自己的家人朋友。

沒有人願意因為自己的選擇牽連到別人,但同樣,也不願意別人的選擇牽連到自己,因此人們還總會互相監視,在這種環境下,漸漸所有人都再無反抗之心。

還不僅僅是底層民眾,上層統治者皇帝們也是如此,就比如導致中國現狀的最直接原因——清朝閉關鎖國。

那就是因為皇帝們的「膽小」,他們害怕變革,害怕丟失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為此固步自封,不願意接觸新興的事務,最終讓中國從曾經的領先淪落到了落後。

不過羅素先生也為中國人說出了這樣的另一種理由,膽小是源於一種「自信」,在羅素先生看來「中國人的思考維度是以萬年為單位的」。

無論是蒙古還是滿足,他們都曾征服中國,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中國文化卻最終吞噬了這些征服者,讓他們與自己合二為一,因此中國人在面對入侵時也會選擇沉默並等待。

如今中國

在如今看來,羅素先生的觀點在雖然一些方面有著爭議,但也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正是在存亡危急關鍵之時,中國人民打破了冷漠和膽小,所有人民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為國捐軀不懼死亡的英雄不斷湧現,這才成功建立了新中國,讓所有的侵略者都最終被打跑。

也正是這種面臨絕境時的民族凝聚力,才讓中華民族得以源遠流長,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流傳下來的古文明。

而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真是所有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共同抑制住了自己的貪戀,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建設新中國上,這才得以讓中國快速復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由此看來,羅素先生的話語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但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在當時那個腐朽沉默的時代,只有這種最為嚴厲的語言才能真正驚醒中華人民。

中國人從不懼怕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因為中國會正視自己的缺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就是為何中國能重新復興,切從此必將昌盛下去的原因!

小結

羅素先生是真正偉大的哲學家,他聰慧而無高傲,言辭嚴厲但無偏見,對中國說出了自己最為真誠的看法,提供了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幫助。

同時,羅素先生也曾為中國打抱不平:「我希望讀者能夠記住,中國是我接觸過最好的國家之一,卻遭受如此虐待,我要對全世界每一個列強發出聲討。」

而在中國已經崛起的今天,我們也畢竟銘記羅素先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386dcdd2653b71950578ad97658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