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級電動車市場,ID.3就像吃了士力架一樣,橫掃千軍。
胖頭魚公布的10月訂單數量顯示,ID.3訂單量突破17000台,按照經銷商數據反饋,11月的ID.3訂單量要比10月份更高。
這意味著,ID.3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成功的產品,既是整個上汽大眾體系中最走量的電動化產品,也是整個合資車陣營中最優秀、轉型最成功的產品。
成績的背後一定有原因,ID.3並不是一台老車,上市之後一直不溫不火,7月份調價之後銷量開始持續走高。
一台優秀的產品,既要擁有強大的產品力,還要擁有和用戶消費能力契合的定價,調價之後的ID.3符合這兩個標準。
一個是,誕生於MEB平台架構, 雖然MEB平台不是頂級的技術類平台,但卻是家用車非常需要的精品車平台,特點是操控好、空間利用率高、柔性強,可以生產不同類型、不同尺寸的產品。
MEB最適合生產小車,尤其是ID.3這種典型的小車,在ID.3上能夠讓你體驗到「大馬力高爾夫」 的駕駛樂趣,這是同級別車型所沒有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三電系統的確不是大眾最強勢的點,但在入門產品上敢堆用料,是除了大眾之外其它自主品牌做不到的,比如說CLTC標準下450km的續航成績,即便是7-8折之後依然擁有實際350km+的續航表現,從日常家用角度來說非常強勢。
同時,ID.3的配置表現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成為了這個級別中對手都沒有的亮點,日常代步使用方面,2-3人舒適度足夠。
大量的消費集中在日常代步方面,ID.3自然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要知道過去這一市場的參與者只有自主品牌,在產品力上能夠和海豚、 AION Y直接對抗的產品不多,或者說產品力都不夠強。
但ID.3既做到了價格的合理,又做到了產品力的對等。
另外,用戶紛紛選擇ID.3,其實也是在宣洩過去自主品牌電動化產品價格高、產品力羸弱的一種不滿,海豚的尺寸、操控、質感的確不算好,所以AION Y同樣也存在操控不好玩、穩定性不夠強的問題。
選擇ID.3的用戶群體更多專注於操控樂趣、 整體可靠性,這兩個產品力已經能夠吸引大量的用戶群體。
我一直認為,一個優秀的市場應該湧現出來不同陣營、不同設計方向、不同背景的企業,才能夠打造出來更好的市場格局,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ID.3就是合資陣營中登場的攪局者,壓力給到比亞迪和AION,既豐富了消費選擇,又為用戶帶來了新的選擇,這才是一個良性消費市場該有的狀態。
一家獨大放在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是一件好事,商業企業的背景就是為了牟利,想要讓用戶真正得利,讓市場全面發展,就一定應該是如此。
因為產能的問題,目前ID.3無法即刻交付,最熱銷的白色ID.3需要等車10天左右,灰色車型同樣如此,說明上汽大眾此時正在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是一個塑造新形象、雕刻用戶群體畫像的重要機會點。
也是提升自身電動化設計、生產、培育供應鏈的機會。
回歸到外資企業電動化轉型上,豐田bZ系列、本田e系列電動車在國內市場都已經使出了降價殺手鐧,但依然沒有獲得成績,相反ID.3這邊已經扶搖直上,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市場對大眾的品牌認可,也是對ID.3產品的一種肯定。
降價不丟人,丟人的是降價之後依然沒人買,看來合資陣營應該和上汽大眾學學經營、轉型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