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618,中小商家不再「失聲」?

2023-06-19     壹娛觀察

原標題:這屆618,中小商家不再「失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太史詹姆斯。

一則有趣的「賣貨」故事在今年618戰場裡流傳。

近期,「牽手門」引發全網熱議。據淘寶平台數據,在事件發酵後的當天下午,視頻中女主角的同款連衣裙銷售量就達到800餘件。

這條連衣裙是原創淘寶店SIBLEU,於2021年推出,混合了中法元素。隨著「牽手門」事件的熱議,SIBLEU淘寶店短期內湧入了巨大流量,這讓兩位90後淘寶店主受寵若驚。

淘寶數據顯示,6月8日是SIBLEU首次直播,觀看人數超過50萬,店鋪銷售額超過450萬元,7天內店鋪粉絲增長近2萬,24小時賣出了3000多條同款裙子。

淘寶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自媒體人說「牽手門」女主身穿的是一條價值9萬的國外奢侈品高定裙子,但它實際上卻是國內小眾淘寶店的原創作品。在法式剪裁的基礎上融合的中式絲綢面料,以及提花和拼接元素,都是國產原創帶來的驚喜。

長期以來,追蹤流量事件、催生單品爆單,一直是中小商家渴求的「良機」,畢竟在如今的電商世界,特別是大促的關鍵點,「低價營銷」似乎成為了政治正確,但對於中小商家而言,如果單純靠補貼對商品進行降價,只會逐漸壓縮它們的發展空間。

回顧整個電商發展史,無論是走過20年的淘寶,還是後起之秀拼多多、抖音電商,它們的成功之路都離不開萬千中小商家。

但隨著品牌商家進駐,強者恆強的戲碼也在電商領域不斷上演——體量更大的品牌商逐漸獲得更高的關注度,而數量龐大的中小商家,卻逐漸「失聲」。

這在大促期間,更為明顯。一些平台已經意識到,只依靠大品牌紅利躺賺只會惡化中小商家的生存環境,有可能導致整個生態崩塌——當小魚被吃光,一個生態里也不會出現更多大魚。

這也是這個特殊的618背後,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

尤其當網際網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電商行業也逐漸告別高增長。這樣的特殊時刻,中小商家的生存以及隨之而來的電商生態問題,或許需要被重新放上檯面。對於平台方而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找到讓中小商家更好活下去的辦法。

這不僅僅是一個姿態問題。出現更多小魚,才有可能跑出更多大魚——當全行業面臨增長焦慮,重塑生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題思路。

走上台前的新面孔

放眼整個電商生態,能活下來的中小商家,有靠走量犧牲品質換低價的精打細算者,有擅長將公眾情緒轉化成消費熱點的一線觀察者,也有「加鍾」搞直播、認真做私域的勤勉者。

而在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的當下,中小商家相比品牌商家的另一層優勢也是隨之凸顯。

95後女生么菁經營著一家IP周邊店,雖然店鋪粉絲量只有7206個,但目前銷量最高的商品月銷已經超過600單。她擅長通過高辨識度的IP周邊形象傳遞豐富的信息、情緒,逐漸吸引到一批忠實的粉絲。這個優勢因素,也成為她不需要捲入「低價戰」的籌碼。

有消費者願意為具有個人特色的IP周邊買單,而不是只看低價就來撿便宜。今年是么菁的店鋪首次參加淘寶618,其開門紅銷量同比增長170%,對於一個開店剛滿半年的淘寶店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

廣東的小旭是一名高校電商專業的學生。為了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他另闢蹊徑在淘寶開店賣虛擬蚊子:在買家下單後,賣家通過社交軟體扮演蚊子,向買家指定的朋友發送「嗡嗡嗡」等文字。

意想不到的是,這隻滿足年輕人社交和情緒需求的賽博蚊子在今年夏天竟無心插柳「飛」了起來。今年618前的一個月里,小旭總共賣出了600隻「蚊子」,幾乎每天都能賺出一杯奶茶錢。而另一位在淘寶上賣「純種野生蚊子」的商家,月銷甚至已超過100萬……大品牌的標配可能很難對多圈層人群的愛好進行面面俱到的服務、滿足不同人群日益細分的消費偏好,而中小商家由於服務方式更加靈活,更適合響應小眾個性化的需求。

這是中小商家的「與眾不同」,但是它們需要被看到、需要觸達用戶,它們的痛點急需平台的「療愈」。

因此,這也是今年不少電商平台做出改變的重點之一,即提升對於中小商家的重視程度,而這方面「動土」最大的要屬淘寶天貓。

今年618前夕,淘寶首頁的中心位置已經變成了新頻道「淘寶好價」,它的下面則是緊跟618大促的「淘寶好價節」。

在「淘寶好價」的新頻道中,既有工廠直銷的9.9元百貨、低至五折的限時秒殺,也囊括了服飾鞋包、美妝護膚、食品生鮮等多種類目。從商家體量來看,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商家。

同時,618期間,淘寶上的「猜你喜歡」進一步向短視頻和直播傾斜,讓擅長內容的中小商家能及時跑出來;從5月開始的「寶藏人氣店鋪榜單」,也讓在私域口碑和定製服務等方面小有建樹的商家,能夠獲得更多的流量;淘寶天貓甚至直接給出了20億廣告補貼、發動「造星」計劃。

5月「寶藏人氣店鋪榜單」Top3

可以看出,618期間一系列動作背後,是淘寶希望通過運營手段設立不同的「指揮棒」,讓不同類型的中小商家從中跑出來、賺到錢。對於中小商家而言,不被看見一直是最大痛點。雖然長期以來,不少平台都有過補貼的姿態,但只有從機制上動刀,才能系統解決中小商家向上的通路問題。

此外,今年天貓618不僅悄然更名為「淘寶天貓618」,中小商家也首次出現在618首日戰報上。6月1日,淘寶發布了一份特別的「戰報」。和以往充斥各類「強勁增長」的大品牌成績單不同,這份報告記錄的都是中小商家為主的「雞毛蒜皮」。報告顯示,已經有200多萬中小商家,賣出了他們首次參加618的第一單。

中小商家在618期間有了更好的參與感,顯然為淘寶這項變革打下了基礎。

不再是「二等公民」?

然而,即便平台釋放了更好的信號,但縱觀多年來中小商家的發展史,中小商家距離真正的「春天」,可能還有不小的距離。

在20年前淘寶成立的時候,最初的中堅力量就是C店為主的中小商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的主體正是它們。

這個群體雖然數量龐大,並且「船小好調頭」,但品牌形象卻是它們在不斷壯大時需要直面的難題。

早期的淘寶中小商家還未形成品牌意識,採取的基本都是來貨批發的模式,沒能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心智。這也導致C店中小商家後續在與B端品牌商家的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2012年,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品牌商家也開始大規模進駐電商領域,馬太效應也開始出現了。

近十年來,雖然電商行業的GMV一直在狂飆猛進,但不得不承認,品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居功至偉。規模龐大的中小商家雖然一直支撐著消費者最廣泛的需求底座,但在輿論場上卻逐漸失聲。

《2022年電商發展分析報告》

在2022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淘寶和天貓的「融合」之後,中小商家和品牌商家便進入了同一個戰壕。這樣的運營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小商家從牌桌邊緣拉了回來。

但直到在阿里「一拆六」、淘天集團成立後,事情可能才出現了真正的轉機。在618前夕,淘寶天貓在品牌業務發展中心成立的同時,建立了並行的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兩個中心相互連通,目的正是在於打通中小商家向上的通路。

這或許也為電商行業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不管是扶持中小商家,還是鞏固品牌商家的基本盤,本質上都是讓整個電商平台的生態變得更豐富,而非此消彼長。在這個生態中,既需要品牌商家發揮規模效應,也需要中小商家挖掘個性化商機,滿足用戶更多需求。

只是,這一舉措的弊端也很明顯:平台必須犧牲短期的利益,來支持中小商家。畢竟,中小商家對於平台GMV、營收和利潤的貢獻,與品牌商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即便未來更多「小魚」能從淘寶生態中脫穎而出,變成「大魚」,也需要一定時間。淘寶真的能等嗎?

這一切,仍然充滿不少不確定性。當淘寶高居變革大旗,變化已經開始發生,但中小商家的命運最終駛向何方,現在可能還沒到下結論的那一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225f47798dbc4f33dd14fa0be3faf1f.html